1、静夜闻一多,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文学特点,闻一多诗学不但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意义,而且富有深广的古典文化蕴含,从文学到文化的跨越是闻一多作为
2、一个现代诗人和学者的重要特征。,个人成就,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静夜是闻一多写于40年代初期的诗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是“一心只读圣
3、贤书”,死守书斋的文人,而是感时忧国,以济世安邦为己任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对诗人及其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艺术写照。 闻一多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的理论,他要求新诗是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些均在这首诗静夜中有所体现。全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28句押14个韵,两句一个韵,格律严格。诗里面用词亲切且富情味节和句匀称均齐。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诗一开始是对所处环境的细腻描写,用词新颖别致:灯光“漂白”了书房的四壁,“朋友似的亲密”的桌椅是“贤良”的,茶杯“贞女”一般洁白多么宁静,安逸的夜,多么舒心宽怀的夜!然而,诗人毕竟是怀有社会良知的知识精英。当他透视到社会的黑暗和龌龊的时候,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化为强烈忧患意识。前八行诗平静安宁,接着峰回路转,仅隔两句就是“谁希罕你这境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如此看来前八行诗不过是这四句做的铺垫或者说是“反衬”,目的是要突出诗人真正表达自己的诗意,静夜里的不平静。他个人生活的安宁和环境的宁静并没有使诗人忘记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读诗时,时时刻刻可以听到的是诗人激烈的心跳声,一个爱国诗人怦然心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