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两章,周记本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2顺畅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初步理解“天时、地 利、人和”的含义。,教学目的,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郭、域、委、去、兵革、亲戚、畔、池等实词)。(3)重要句子(排比句)的理解。,周记本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
2、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坚信人性本善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子一书中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利于作战的天
3、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解释字词,天时 地利 人和,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点字词,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内城,外城,围,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小城,表转折
4、,但是,却,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这,表判断,(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5、,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坚韧,锐利,放弃,离开,所守之城,这,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讨论,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万众一心,内部团结啊。,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
6、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因此,,限制,疆界,的,国防,靠,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凭,归顺,服从,行仁政的君主,或者,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地。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1、本
7、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再读课文:体会排比句的好处,体会语言特色。,排比句: 城非不高-委而去之。 作用: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讨论,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
8、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拓展延深,学了这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以从作者的观点谈,也可以从一个角度谈),夫( )环而攻之 亲戚畔(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多助之至,天
9、下顺之 通假字 亲戚畔之,读准字音和停顿,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 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帮你积累古今异义字 郭 亲戚 是 兵革 国,练习:多音字,夫,f,f,说,降,将,曾,拂,空,shu,shu,yu,jing,xing,kng,kng,jing,jing,zng,cng,b,f,夫人、夫妇、车夫,表示感叹,将来、将军,帝王将相、上将,说话、说笑,说客、说服,通假“悦”,空旷、天空,空地、空格,降落,投降、招降,曾经、曾几何时,曾孙,拂晓、拂逆,通假“弼”,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何陋
10、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使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11、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 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
12、说。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轲,子舆,思想家、教育家,儒家,行“仁政”,孟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
13、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
14、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课文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排比,修辞?,(过渡,承上启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分析,层次:个人国家结论,对偶,重点记忆,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给,从,在中,在(某方面),A 苦其心智 苦: B 曾益其所不能 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是:,看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渡,承上启下,使痛苦,通“增”,增加,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两章中的原句回答,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