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600342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6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3 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一、等值线 (一) 、等高线地形图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故登山选择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的地方,爬坡容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 / 水平实地距离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3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4大于大值,小于小值。5等高线与地形状态:山脊等高线向海拨低处突出(等值线向

2、低值方向突出处为高值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拨高处突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6. 确定某地为盆地( 山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向四周成放射状),表明地势中间低(高),四周高( 低).等高线值愈往中心愈低(高).7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n-1)dh (n+1)d (其中 n 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 表示等高距)。8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9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10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

3、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11.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坝长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 “口小”利于建坝, “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12.疗养院:应建在等高线疏密适当的阳坡地带,即地势坡度较缓的阳坡,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 。靠近水源和林区的地方;还要考虑远离喧闹的城

4、镇和航空港,要尽量少占良田等。13.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稠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开阔,水域阔深、平稳有一定坡度的河口三角洲或沿河谷地两岸;此外还应考虑港口建设的经济腹地条件、技术条件等。14.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其次还要选择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的稳定;要注意盛行风的方向和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15.人文旅游景点:寺庙应建在地势较高的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以突出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宝塔应建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陵地区,常在小山冈的脊线上或山麓的湖边,以突出地貌平缓的曲线。16.气象站:适当的和缓的山顶。环境优美,空气质

5、量好,免受高层建筑影响风向。17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18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 ,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高寒区、断崖、沼泽地、沙漠区、季节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地段。适当时要通过鞍部。应尽量多联络居民点等。19.输油气管道线:应尽量依地势沿等高线选线,线路要尽可能短;要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电线的架设)20农业规划:根据

6、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或河流谷地,可发展种植业,如小麦种植区。要选择坡度小于 18,一定高度且灌溉条件较好的阳坡按等高线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18的山坡和高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可发展畜牧业和林业。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21.居民区:主要包括城市、村落,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或山区向阳的河谷或台地,要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和耕地,如河谷

7、高地、湖泊沿岸、沿海等地此外还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22.工业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形区(等高线距离较大的地方) ,且地质稳定、地基坚实:还要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资源丰富。23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24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25地形相关分析: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

8、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河流特征: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 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 500 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 200500 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

9、,注记在 500 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二) 、等温线专题1.水平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2垂直分布规律: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在 1000M 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 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3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

10、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风效应) 、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4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 ,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5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 7 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大我国 1 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6分析数值特征:高高低低规律;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 、城市;低值区冬

11、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7高考能力要求:(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 月或 7 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

12、季节的差异性。1 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 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

13、大。(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三) 、等潜水位线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 ,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

14、河流流向。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

15、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四) 、其它等值线1. 等温差线(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 1415 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 1415

16、 时;冬季则在 1314 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

17、温日较差为 3.04.0。(b)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d)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

18、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 7 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 1 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 8 月为最高,2 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a)纬度 气温年较差

19、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 )气温年较差只有 6,上海(31N )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 46。图 3 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 4050。(b)海陆 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 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 2060。(c)距海远近 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

20、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3)等值线分析(a)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b)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2. 等降水量线(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

21、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 。(4)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3. 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流向与等盐度线弯曲方向相反;中高纬度则相同) ;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4. 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

22、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一般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5. 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热力作用)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高考能力要求:(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垂直方

23、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 (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 (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4、;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6. 等震线: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二、地理计算专题地理计算不仅是学生平时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在历次高考中均占有一定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本文对中学地理涉及的地理计算进行了归纳,整理了各类与计算有关的地理原理,公式、以及解题方法。(一) 、应掌握的基本原则1、懂:要懂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

25、联系。2、会:会运用公式或图解法计算数据。3、熟:即能熟练掌握各种计算公式。4、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5、准:是计算的核心,要求判断和计算准确,在审题中切忌死记硬套公式。(二)、考题呈现方式近年考试试题中的地理综合计算题,从解题思维过程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二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1、图形计算综合题该类试题大多以示意图或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计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判断、评

26、价相关地理信息。2、表格型计算综合题该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概念、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物。3、图表结合型计算综合题该类试题以图像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图、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项,是上述两种题型的综合。4、文字材料型综合题该试题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材料中提供的有效计算信息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三)、知识要点梳理1、比例尺的计算(1)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

27、算: 将比例尺放大到 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放大了 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原比例尺缩小到 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了 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2)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比例尺的放缩指长度的放缩,图幅的放缩指面积的放缩。(3)经纬网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利用同一经线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与纬度差111 千米的同单位之比。(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单位统一)2、经纬网距离的计算(1)赤道上经

28、度 1对应的弧长为 111 千米。 (2)经线上纬度 1对应的弧长为 111 千米。(3)纬度相差为 的纬线上,经度 1所对应的弧长为 111cos 千米。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1)海拔高度是某一地点垂至于海平面的距离。 (2)相对高度是一地相对于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6 点;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均为 6 点。夏至日时:0纬线昼夜长为 12 小时;20N 昼长为 13 时 13 分;40N 昼长为 14时 51 分;60N 昼长为 18 时 30 分;北极圈内为 24 小时。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 /(地球

29、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 ,(东加西减) 。8、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它们垂直。因此,只有这两天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即 6 时日出,18 时日落。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 6 时日出,18 时日落。南北极圈以内在极昼极夜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以上或者地平以下,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同时日落。据昼夜长短推算日出 A 日落 B: A=12昼长/2=0+夜长/2 B=12+昼长/2=24夜长/2纬度值相同的地区,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

30、时间=北京当时日出时间9、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 0,昼半球h0,夜半球 h0,晨昏上 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为 90的纬线,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 12 时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随季节变化是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

31、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有直射现象。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永远为零。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 90,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 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 0。地理纬度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 (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范围为:0H 90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 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值H=90| ,(、 为正值,H 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为地理纬度, 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 、 在同一半球时,取“一” ,不同半球取“+”)或 H=90两地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

32、: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等点为直射点的纬度与 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的纬度与 90之差的绝对值的一半。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tg H =影长 / 物体长度。 (当地正午时)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的夹角 =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 L 的计算:L= 楼高ctgH(H 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 -东南向。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 2326;南

33、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 4652之间,具体度量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 4652;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 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10、某地区纬度的计算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注意首先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和纬度范围(热带范围还是温、寒带范围)利用北极星的仰角计算: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北极星与天顶的角距离=90当地纬度(只能是北半球) 。利用昼长确定:当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是 X 小时,而所求地区的夜长也是 X小时时,当地纬度即与上述纬度相同,南北半球相反。确定直射点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一定与某纬线相切,那么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

34、数值上是互余的。即如果直射点纬度为 ,则这两条纬线的纬度为 90。由此可判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至于南纬或北纬,则可据昼夜长短来判断。在侧视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是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所在的纬线。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 =2326N(R6 月 22 日)(23264/365)说明:a、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b、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c 、R 为某日日期, (R6 月 22 日)为该日与 6 月 22 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在天球图上,天极与地

35、平圈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天极的地平圈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任何地点;周日平行圈与地平圈的夹角为地理纬度的余角。11、经度的计算 某地区的经度求算大多采用地方时等时间来确定。确定直射点经度:在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所在经度。在侧视图上,昼半球最外侧的那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其所在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经度。在俯视图上,经线呈放射状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在昼半球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所在的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确定: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 的经线;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 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

36、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12、对趾点的计算地面上某点通过地心的延线与地球面交汇的另一点,即为对称点。所以其计算方法是:对称点的纬度数不变,但南北纬正好相反;对称点的经度数;180原数,且东西经相反,即某点与其对称点的经度数之和为 180,而东西经相反。13、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 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均为 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两极为零。已知地球表面某点纬度为 ,地球半径为 R,该点的线速度为 V, 则V=2Rcos /24若求距地面某点(纬度为 )高度为 h 上空

37、,同步卫星的自转速度为 V ,则 V=2(R +h)cos/24纬度值为 的纬线上,其线速度为 V=V 赤道 cos(km/h )=1670coskm/h14、温度差的计算温度差的计算有时间和空间之分。从时间上看,有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两种主要类型。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 14 点)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就是该地气温的日较差。同样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七月,南半球出现在一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一月,南半球出现在七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

38、的气温年较差。空间上的温度差异又分为气温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加热的不均匀,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垂直变化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会逐渐降低,大致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处不胜寒” 。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 1;不同深度的地温计算规律:常温层以下,每往下 100 米,温度约升高 3。对流层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锋面活动、乱流混合等都可造成逆温。对流层辐射逆温的全过程为:发生发展消亡。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变小,

39、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随之降温。假设:近地面空气温度为 T0;它上升到高度 Hm 时的理论温度为 T(TT0 一 0.6H100);Hm 处高空的实际温度为 Ts。当 TsT 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逆温现象。当地面进一步冷却,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厚度加大,日出前(黎明时)达最强( 即逆温层厚度最大) 。日出后,随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升温。逆温层厚度自下而上逐渐变薄。当近地面气温达到 TsT 时,逆温层消失,逆温现象结束。所以,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可以图示如下:15、水平衡与热量平衡的计算地球上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

40、衡的原理。根据该原理,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时段内的水平衡方程式为S=PER ( S 为储水变量,P 为降水量,E 为蒸发量,R 为径流量) ,从多年平均来看,S 的值趋于 0。因此外流流域的多年水平衡方程式为 P0=E0+R0;海洋多年平均水平衡方程式可写成 P0=E0R0;全球多年平均水平衡方程式为 P0=E0。地面和大气之间,或者地气系统和太空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热能转换和热能输送,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这也就是全球的平均气温比较稳定的重要原因。16、其他计算人口密度的计算: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人

41、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面积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年净增人数与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1000 总合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它反映育龄妇女在 15 至 49 周岁总的生育水平。 (百分比也可以)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 总人口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流域径流量 =降水量蒸发量 地震释放能量的计算:震级每隔一级,能量相差 30 倍

42、营养级固定能量的计算: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仅有 10%20%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城市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某段时间某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等于该时期内人口增长的数量与起始时间人口总数的比值。 “产值构成”指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人口就业结构”指各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林地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能源消费构成”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等。 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指 014 岁和 65 岁以上的人口)与 1564 岁人口的比例。 .性别比: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 100 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

43、。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106.74。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三、地球运动和太阳高度专题1

44、.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昼长;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太阳高度(即纬度) ;、天气状况;、地势;、空气密度。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晴天多;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3.冥王星降级的原因:行星概念重新定义:“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由于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的相交,因此不符合这一定义,失去了行星资格。4.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纬度 (纬度低,初速度快),气候(多晴天,能见度高),地形(开

45、阔), 方向(向东发射) ,人口稀少,便于回收,多傍晚发射. 回收场的选择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交通。5.注意区分地方时与区时,掌握太阳升落的方位和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光照图上的一线四点,日出日落时间和昼长夜长的计算.6.太阳回归运动轨迹图等值等距规律 地球上同一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值的同一值会出现两次(等值) ,而且同一值出现的日期与二分二至中的任意一天的距离等长。7.黄赤交角的变化与五带: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寒带范围也增大,温带范围则缩小。黄赤交角增大 n 度,则热带范围增大 2n 度(南北半球各 n 度) 、寒带范围增大 n 度,温带范围则缩小 2n 度

46、。8.地球公转轨迹图判断依据(四种画法):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地轴北轴倾向太阳夏至日,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9.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10.东西经东(西)经度的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反) 。南北纬北纬的度数向北增大东(西)半球从 20W 向东至 160E11.方向A 在 B 的什么方向,分清出发点 B 与目的地 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定东西关系(经度差小于 180度)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

47、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 12 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

48、时。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 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 0,即晨昏线。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 180 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