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抗旱保丰收抗旱技术资料一、农田节水技术的主要类型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田节水技术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十种:一、耕地整理节水技术。平整土地,畅通排灌,耙耱保墒,修建池、塘、坑、窖、库、堤等拦水、蓄水设施是保证节水灌溉实施的基本条件,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在丘陵山区,把坡耕地修成梯田,在田坡边植树种草,形成植物篱,拦蓄地面径流,涵养水源已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在田间整理输水设施作业上,采用渠道防渗措施和引水沟由宽变窄,改大畦为小畦等,以便将过去的大水漫灌变为快浇,这些已成为整地中基本的农艺措施。 二、减免耕保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和缺墒季节,采用“以松代耕”、“以旋代耕”、“高留
2、茬免耕套播”和“贴茬免耕直播”等方式,可以增加水分入渗深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分流失(跑墒),节约用水。目前推广的“小麦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板茬油菜和免耕大豆栽培等,都是以节水保墒和减少 水肥流失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它与简化栽培和节本增效技术结合,近两年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发展节水灌溉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是田间用水的一场革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其中沟中覆膜输水和管道输水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 50,微灌可节水 60-70,滴灌和渗灌可节水 80以上,并且有利
3、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能源、节约肥料、节省劳力、节本增效,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大田生产应用中,各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配套不同灌溉时期、不同灌溉次数、不同灌水量的调控技术,如水稻的“浅、湿、 晒”用水模式,其浅水层标准为1530 毫米,湿润标准为土壤水分保持在土壤饱和含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 8090,分蘖后晒田。有的作物采取定时、定量或间歇性灌溉的措施等等。精准度和标准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四、生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近年来,我国已研制开发了多种生物和化学、有机与无机的抗旱保水剂、水分蒸腾抑制剂等,在旱作节水农业上推广应用。农用保水剂主要用于拌种、苗
4、木移栽和扦插之前的浸根,以增强作物根部的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出苗、成活率。有的在整地时施入或与肥一起底施;也有的喷洒在土面或作物叶面;还有的是通过作物生理调控机制,增加作物抗旱机能,实现抗旱节水和保产增效的目的。五、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保水技术。这两种覆盖类型在我国应用面积较大,成效显著。主要作用是能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耕地的蓄水保水性能。其中地膜覆盖技术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引入,推广面积年年扩大,至今年应用面积已达 2.4 亿亩,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面积 3000 多万亩;秸秆还田技术近年来推广也较快,已从 1990 年的 3.6 亿亩扩大到目前的 5.6 亿亩,年秸秆还田量
5、大约 1.8 亿吨,约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 30。目前秸秆还田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秸秆粉碎还田、整秆还田、高留茬还田,有地面覆盖,也有沟埋土压方式,还有秸秆地膜双覆盖模式等。 六、节水种植技术。该类技术在北方旱区应用较为普编。如:玉米点水穴播(坐水点种);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的膜测沟播等。其中,小麦的膜测沟播模式,首先要起垄,垄面覆盖薄膜,为了保墒,可在播前 20 天覆膜,在两垄之间的垄沟底部与伸向垄沟的膜边际播种两行小麦,这样膜面成为集雨场,雨水沿膜面流入小麦根部,可将无效雨变为有效雨,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水分渗入受膜保护的垄内,不易蒸发掉,小麦根系由于受到膜内高温高湿的驱使,根系全部扎入
6、垄内土壤中,一般可增产 3050,高的成倍增产。有的作物采用“当年秋覆膜,来年春播种”,“保住当年墒,留待来年用”,是北方旱区预防春旱的有效措施。 七、水、肥一体化调控节水技术。主要是“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该技术从单一浇水转向浇营养液,肥随水走。把水变成了庄稼的“复合水溶剂”,既减少了田间作业次数,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肥水的利用效益。可分别提高肥和水的利用效率 10以上。 八、膜下滴灌节水模式。这是新疆石河子市农垦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创造的“大田膜下滴灌节水模式”。它是由多项新技术复加融合而成。它使滴灌水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使
7、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大大减少了地表和作物棵间蒸发,水的利用是传统灌溉方式的 1/8,是喷灌的 1/2,是一般滴灌方式的70。还使肥料利用率从 3040提高到 5060。石河子采用高效节水模式是从 1996 年开始,1999 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年应用面积 3 万亩,2000 年 16 万亩,2001 年 46 万亩,2002 年 80 万亩。目前,该技术已与设备集成配套,延伸为一项综合性创新体系。把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与提高产品的应用价值结合起来,把滴灌技术与科学施肥、管理等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机械化作业一次完成。一台拖拉机带
8、 3 组,每组膜下铺设一条滴灌带,播种行棉花。每个滴灌滴头的浸润半径在 4050厘米,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并有改良土壤、压盐碱的作用,中低产的盐碱化耕地几年内就可以改造成高产稳产田。该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一是它在改变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田间的斗渠、农渠、毛渠等明渠将被地下输水管道和滴灌带所替代,田埂、田垄和沟畦一律取消,土地利用率提高了 57。二是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降低了耕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种棉浇水 67 次,浇后土壤板结,还要中耕 67 次。采用膜下滴灌后,“推闸放水拧龙头”老人妇女都能干。且土壤不板结
9、,团粒不破坏,膜下不长草,每亩地平均节约劳力费 5070,节约机耕费 2040,加上节约的水费、肥料费等,亩减少投入250280 元,每亩棉花增产降耗 350 元以上。三是推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每个农工从过去管理 2030 亩地提高到80120 亩,因此出现了一批家庭承包的大型农场。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和组织创新。一个家庭一般承包土地为 500600 亩,最多的达到 2700亩,实现了规模效益,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种 500 亩以上的农户,年收入可达到二三十万。 九、集雨蓄水灌溉模式。该模式主要在西北部黄土高原旱塬农作区推广应用。主要由
10、六部分构成,分别是集雨场(以田间路面、坡面、场面为主)、下水沟、过滤池(滤掉泥沙和杂物)、蓄水窖(一般蓄水 3060 立方米)、提水泵、输水管(连接田间灌溉)。目前农田这种集雨灌溉设施有几百万个。 十、抗旱品种和旱作栽培技术。近年来,由于干旱缺水严重,育种家把品种的抗旱性能作为作物品质育种的重要攻关目标之一,目前北方推广的主要品种的抗旱性能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杂粮、棉麻、油料、糖料、果树等都有一批高抗旱品种,从国外引进的旱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有 200多万亩。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干旱缺水是发展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全面推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势在必行。1田间地面灌水技
11、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 20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2管灌。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将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省水 30-50。3微灌技术。有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于作物根际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技术的节水效益更显著。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
12、80-85。微灌可以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4喷灌技术。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一般能节水 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目前多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5关键时期灌水。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铃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
13、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关键时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三、蔬菜生产节水抗旱技术措施主要采取以下六条措施:采用耐旱品种,选用抗旱品种,在干旱少水的地块,减少需水量大的蔬菜播种面积;多种一些抗旱性强作物。确保重点品种需水,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一些重点蔬菜和重点时期的需水。中耕覆盖保墒,及时进行中耕、松土除草,并及时灌水,用稻草或山草进行畦面覆盖,以蓄水保墒,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促进生长。合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应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抗旱用具及设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节约用水。科学追肥,提高作物抗性。追肥应做到早追肥、深追肥;要积极采
14、取化肥湿施、液体施肥等办法补充土壤水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秧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积极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绿芬威等速效叶面肥,或用抗旱剂进行喷雾,以增强植株抗逆性。加强病虫害防治,高温干旱天气易导致病毒病,蚜虫的发生,应及时防治。病毒病可用病毒 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药剂喷雾。四、抗旱栽培技术1.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据在棕壤土上试验。小麦秋种前深耕 29 厘米加深松到35 厘米,其渗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块块 10 倍-12 倍,较大降水不产生地面径流,使降水
15、绝大部分蓄于土壤中。据测定,活土层每增加3 厘米,每亩蓄水量可增加 70-75 立方米。加厚活土层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2选用抗旱品种。以种省水。不同作物间的耐旱性差异较大,被称为作物界骆驼的谷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抗旱品种较一般品种根系发达具有深而广的贮水性和调水网络,具有受旱后较强的水分补偿能力。3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以肥补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 50-60。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
16、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4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主要是正确运用中耕和镇压保蓄土壤水分。5地面覆盖保墒。一是薄膜覆盖。在春播作物上应用可增温保墒,抗御春旱,盖膜麦田比裸地麦田土壤水分高 3-5,小麦增产 20左右。二是秸秆覆盖。即将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铺盖在作物或果树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五、几种行之有效的抗旱耕作方法一、垄作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并长期沿用的防旱防涝耕作法,有着提高地温、防止风蚀的作用。据测定,垄作比平作增产14.2,土壤风蚀量减少 90以上。二、砂田法:是一种用砂为覆盖物的特殊耕作法。能大大减少土壤水
17、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据调查测定,春旱时砂田土壤含水量 13.8,能够播种出苗,而不覆砂的土壤含水量仅为 7.2,不能播种。三、深松耕法:是用无壁犁或松土铲只松土而不翻转土层的抗旱耕作法,曾在宁夏和黑龙江等省广泛应用。据测定,应用局部深松,耕层有效水分增加 4.55.6,渗透率提高 1340。 四、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近年来,在山西省晋中地区进行推广。它吸取了抗种、沟垄种植,聚肥聚水耕作之长,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坡地上,可有效地减少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五、机械化旱作农业体系:包括机械深耕、镇压、精耕播和茎秆粉碎还田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机械化旱作体系。六、覆盖抗旱耕作法:可用作物残茬覆盖、草把铺盖、塑料薄膜覆盖等做法,再配合翻耕、旋耕、深耕等不同耕作手段将更好。其中作物残茬覆盖,就是利用作物本身桔秆或残茬覆盖,既能秸秆还田,又能达到蓄水、保墒、保土、增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