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O:温州市中职“促进有效学习”优秀教学设计评比学 科: 语文 学 校:温州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姓 名: 徐乐平 题 目: 卖白菜 联系手机: 13757719737 卖白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文章浅显易懂,可读性较强,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读完全文,但容易忽略精妙的细节描写。2.文章呈现的时代,与现代城市学生有一定距离。3.“要诚信”这一道理显而易见,学生能够读出,但体会不深。【教学目标】1.通过细读文本,品味细节描写,体会莫言笔下展现的真实生活,动人的情感。2.体会诚信无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细读文本,品读精妙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1.引探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分解问题,引导学
2、生关注文本细节。2.文本细读法:通过细嚼词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笔下描绘的生活情境。3.诵读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有感情诵读,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微视导入 Ppt 播放视频, “莫言知多少?”设计意图:结合本文内容,截取莫言演讲的片段,教师进行再加工,制成长约 3 分钟的小视频,一方面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风采,另一方面这三个片段都提到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童年的饥饿记忆,由莫言亲自讲出来,生动而又真切,这拉近了现代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感同身受刚才的三个演讲的片段,莫言都提到了自己的童年
3、经历,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卖白菜一事件。这节课,让我们走进 12 岁的莫言,体察他的内心世界。(1)首先,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多收老太太一毛钱?结合文本细节,寻找理由。预设:原因一:“我”对老太太伤害白菜的行为感到恼怒,痛彻心扉,而痛的背后,是对白菜的爱。文本细节:(1)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的恶感,你拽断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算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的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2)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文本细读:冒,表现我忍无可忍的心理。刺,说话带刺,态度不好。轮流诵读:我们来感同身受下,有感情诵读。个别起立
4、,轮读。诵读指导:语速稍快,语气加重。引导:恼怒我们都感受到了,其实卖菜中,我的内心不仅仅是恼怒,还有些细腻的情绪。我们注意下作者是如何描写老太太的行为的。在哪一段?文本细节:(3)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4)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文本细读:把拽,改成拉,如何?戳改成碰、撕扯改成撕如何?明确:老奶奶也许不会有这么大的力气,但在我眼里,这些都是一种暴力
5、的伤害了。此时我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发生,痛彻心扉。诵读:请个别同学有感情诵读,教师评价。引导:不过是几棵白菜,为何作者要如会如此恼怒、如此心疼? 文本细节:(5)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在一年的三个季节里,我和母亲把这一百零四棵白菜从娇嫩的芽苗,侍弄成饱满的大白菜,我们撒种、间苗、除草、捉虫、施肥、浇水、收获、晾晒每一片叶子上都留下我的手印文本细读:哪个词写得好?这里为何要把种白菜的过程一一列举?为什么用省略号?明确:侍弄,侍候白菜,这是多么用心!省略号说明我亲自照顾白菜,了如指掌,还付出许多许多,讲也讲不完。后一个省略号:一切尽在不言中。齐声诵读:注意省略号的停顿,较长,留点回味的空间。原因二:生
6、活贫苦,体会母亲生活不易引导:一个小孩子,也许应该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等等,为何会如此爱白菜呢? 文本细节:(1)文本细节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文本细读:从哪些词看出生活的贫苦?这些是什么描写?明确:从母亲动作、神态、语言中可以看出,家里一贫如洗,万分无奈之下,只能下定决心卖掉最后的三棵白菜。诵读:配乐齐声诵读,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细节描
7、写的魅力;个别同学诵读,并予以指导。(2)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文本细读:什么样的人身上会一直有这种味道?明确:每天与庄稼打交道,散发着生活的艰辛。(3)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文本细读:假设你是莫言,看到这一幕,你的感受是什么?明确:看着母亲笨拙地去抱白菜, “我”也体会到母亲的生活不易,此时因为我的失误,要让裹着小脚的母亲下到沟底抱白菜,内心深深自责。小结:细腻的描写,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体会到他对白菜的爱,他的自责,体会
8、到母亲的艰辛,生活的贫苦。多收一毛钱,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通过主问题和分解问题,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徜徉在言语之途,学生在细嚼词句中,作者“多收一毛钱”背后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渐渐浮现。引探式教学法与文本细读法双管齐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重点得以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三、反思救赎提问:母亲得知“我”多收一毛钱,她是什么感受?文本细节: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 ”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引导:为什么生活的
9、艰辛、不易没有让母亲流泪,因为我多收一毛钱,母亲却流泪了呢?明确:母亲对我感到失望,也因为失去尊严感到痛心。多收一毛钱,对母亲而言,是丧失诚信,失去尊严,甚至是一种耻辱。母亲的眼泪告诉我们,苦不失自尊,穷不失诚信。提问:我忏悔了吗?明确:从“至今依然沉痛”一句中,可以看出“我”有深刻的反思。追问:为何至今沉痛?明确:“我”无法弥补母亲心灵的痛及对我的失望,因此至今沉痛。小结:有些事是无法弥补的,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深深地反思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母亲的言传身教,撼动了作者的心灵。这件事,便能在漫漫人生中时刻警醒着作者,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我也希望这个故事,能让诚信二字,在你们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痕迹
10、。设计意图:通过对最后五段文字的细读,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眼泪,深切体会诚信无价,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4、拓展延伸提问:读完此文,结合课前微课,我们发现,莫言喜欢讲自己什么时候的故事?明确:莫言与他的童年记忆莫言强调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从农村出来至今身上带着很浓乡土味的农村作家” 。而他熟悉的乡土就是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夏庄镇河崖平安庄。他自 1980 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在故乡,有他深刻的童年记忆。这些都成为他讲故事的素材。莫言说,自己刚懂事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饥饿,是莫言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那时候不
11、但没有粮食,连野菜都吃光了。他也将这种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印记,写到了自己的多部作品之中。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灵似的孩子, 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 、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 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 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 檀香刑中的赵小甲, 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看看莫言的小说。 设计意图:本文作者回忆往事,叙写自己的童年记忆,正是莫言小说的特点之一,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由一篇到一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此文也是于生活中汲取素材进行写作的典型范例,对学生写作也是一种启发。5、作业布置童年经历,是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你有哪些记忆深刻的童年片段?试着写一写。
12、要求:适当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一个 300 个字左右的生活片段。设计意图:该作业有助于学生回视往昔,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同时在实际写作训练中,培养细节描写的意识。6、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微视导入,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当下,微课、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值得我们深思。一般来说,微视频更适合有具体知识点的学科,比如英语的某一语法、数学的某个公式,教师把 ppt 录制成视频,即是简单的微课了。学生可在课外学习,从而翻转课堂。但我无法想象,一位语文老师在视频中仅凭录制 ppt、粗糙的音响效果与学生鉴赏词句的情景,除非做到央视散
13、文品读节目的水准,否则很难有可观性。因此,对语文老师而言,录制精美的微视频难度很大,将花费大量精力,不是长久之计。但语文也有着自己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常说生活即语文,也就是说生活中各类视频,如百家讲坛等,语文教师如能结合教学篇目合理剪辑,便可制成微视频,为教学服务。备课时,我观看了莫言的许多演讲视频,最后截取三段学生感兴趣并且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的演讲视频,并通过我自己的话语加以衔接,录制成莫言知多少导入视频。教学实践中,视频一播出,便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看着陌生的、仿佛在神坛上的作家如此亲切地出现在荧幕上,讲述着自己的童年经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第三段演讲,莫言讲到自己最难忘的就是卖
14、白菜一事,这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不是假的,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他甚至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演讲上讲这件事,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迅速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成功导入新课。二、文本细读,有效培养阅读能力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应从语文本质“言语”出发,培养学生语感,激活蕴含在优秀言语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然而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必是虚的,工具性一旦离开了思想与情感的挖掘,必是死的。文本细读,便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座桥梁。卖白菜一文,浅显易懂,学生会因为丰富的情节,而忽略细节之美。阅读的过程,是唤醒的过程,是认识审美的过程,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看不到、想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下功夫,抓住词句,咀嚼品味,带领学生在言语的密林中穿行。因此,本课教学我以分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节,在对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展开文本细读,咀嚼词句。教师作为引路人,与同学们穿行在言语之林,披文入情,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实现“语文”“人文”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