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8623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Chapter 9 The mechanism of arrhythmia,一、心律失常的定义,正常节律:起源于窦房结(SAN);频率在60-100次/分;RR间期变异0.12s;PR间期0.12-0.20s; QRS0.10-0.11s。,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与正常节律有变异的心律,是起搏、兴奋和传导功能的异常。,二、心律失常的分类,按心率分:,心律失常,快速型(性)心律失常,缓慢型(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等,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传导阻滞等,按发生原理分:,心律失常,冲动

2、起源上的失常,冲动传导上的失常,复合型的心律失常,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1.窦性心律失常(频率与节律改变):窦性心律失常指SAN发出冲动的异常,发出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冲动。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0.12s),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被动异位心搏及被动性异位心律指SAN自律性降低或功能衰竭,不能以正常频率按时地产生冲动,或产生的冲动不能外传时,自律性较低的次级起搏点(房室结、AVN)或三级起搏点(心室内的传导系统)起而代之,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异位起搏点于AVN者,称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起源于心室内传导系统者,称为室性逸搏或心

3、律。,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分类 2.1 逸搏 被动发出1-2个激动,特征:过迟发生;非窦P所生(P-R间期0.11s);心室波形(QRS波)可宽大畸形或正常,视逸搏发生部位在心室还是在房室交界处而定。 2.2 逸搏性心律 连续发生3个以上的激动,如第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引起的室性被动性心律,特征:HR40次/分;P与QRS无固定关系; 起源于房室束分叉以上,QRS无畸形,起源于分叉以下者,QRS波宽大畸形。,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产生原因SAN受抑制(如迷走神经兴奋)或激动下传受阻(如AV

4、B),潜在起搏点被动发出激动。迷走神经(+) 激活外向K流 SAN自律性,SAN超极化,4相Pk,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3.1 期前收缩 指SAN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或二次激动。原因:异位节律点有传入阻滞;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SAN对异位节律点的抑制失效(超速抑制不起作用)。,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将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表各种期

5、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各种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鉴别,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逐渐的,不是突发突止的,它由异位节律点增速引起。,3.2.1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 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100次/分,可能有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在异位室率窦率时)。,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

6、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逐渐的,不是突发突止的,它由异位节律点增速引起。,3.2.2 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无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70-100次/分,可能房性融合波。,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3 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突然的,多数与折返激动有关,心率快速,而心律规则或较规则。,3.3.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指阵发性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合称,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一般在160-220次/分之间,R-R间距规则。有P波,P-R0.10s者为房性,反之,逆P,P-R0.10s为

7、交界性。,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3 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突然的,多数与折返激动有关,心率快速,而心律规则或较规则。,3.3.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产生异位冲动(尤以周围的浦肯野纤维丛常见),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一般在100-200次/分,节律整齐或轻度不齐,QRS波增宽,T波和R波方向相反,如出现P波,可能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 3.4 扑动及纤颤二者的区别在于颤率的差别,扑动的频率在250次/分左右,如频率大于350

8、次,且变得不规则,则为纤颤。,3.4.1 心房扑动 快速而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出现间距匀齐的锯齿样“F”波,频率220-370次/分。,3.4.1 心房纤颤 快速而不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出现细小而形态不规则的“f”波,频率350-700次/分。,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自律性升高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 自律性(出现异位节律点)激素 甲亢 自律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电解质(K+等) 血K+ 有利于兴奋折返血K+ 异位点自律性 自律性抑制 超速抑制是防止潜在起搏细胞活动的主要机制。在SAN功能障碍时,超速抑制减弱,潜在起搏细胞成为主要起搏细胞

9、。 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 窦性冲动不能传入和控制异位起搏点,引起异位心律。,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律性(非自律细胞的异常自律性)心肌缺血MP 房室肌快通道失活,慢通道激活心房、室肌成 为自律细胞。现发现犬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壁中存在自律细胞,ACh抑制其起 搏活动,阿托品和儿茶酚胺增加其起搏活动。以往认为人心房肌细胞没 有起搏功能,porciatti等在心房肌细胞也可记到起搏离子流If,异丙 肾上腺素使之增强,If通道在膜电位为-60 -120mV可被激活,与浦肯 野纤维If通道相似。人心室肌细胞If电流可因异丙

10、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增 强。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时,人心室肌细胞有可能成为异位节律起搏点。,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律性(非自律细胞的异常自律性) 膜电位震荡 自发的膜电位震荡心肌除极快Na+通道部分或全部失活、慢向内向Ica激活膜电位 震荡异常心律。 继发性膜电位震荡继发于前一AP,引起后除极(触发性节律活动、触发激动)。触发性活动(Triggered activity) 与自律性异常(正常和异常自 律机制)有区别,它由先前的兴奋所触发引起新的AP(形成异位律), 为一种形成心律失常的常见机制,而非本身自动除极所形成。,

11、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触发性活动,特别是早后去极化(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 EAD)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常见的原因。早后去极化是在一个动作电位尚未完全复极时,即在该动作电 位的平台期及复极化3期早期,又出现新的去极化波,由于EAD波可以传播,从而可以产生快速心律失常。,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心肌细胞早后去极化的电生理学特征: 触发发放数目(TBN):在动作电位上升支之后直到完全复极之前所出现的触发发放总数; 触发发放时程(TBD):从上升支开始直到完全复极所经的时间; 第一个触发发放的起步电位(

12、TOP):第一个触发发放上升支的最大电位(负性); 触发发放的基线斜角(DA): 各触发发放复极最低点的连线与静息 电位水平所称成的夹角; 第二平台(SP):当动作电位异常延长, 而无触发发放时,所呈现的异常平台。,EAD的各项参数,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心肌细胞早后去极化的特点: I.周长依赖性 心肌细胞的EAD是由心率缓慢引起的,所以称之为周长依赖性。 II.TOP在各参数中的重要性 TOP在EAD的发生和延续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参数如TBN,TBD以及DA均与TOP呈线性相关。 III.触发发放的后超极化在终止EAD中的作用 IV.第二平台反应 检验心肌细胞是否具有产生触发发放的能力。,

13、早后去极化的离子机制:凡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因素,即外向电流的抑制及(或)内 向电流的增强均可导致EAD的发生。,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心肌细胞的迟后去极化(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DAD)迟后去极化(DAD)是在动作电位完全复极以后出现的去极化波。DAD最易由洋地黄类药物所诱发,而且其发生比较有规律,因此大多数研究工作是使用该类药物进行的。洋地黄药物是钠钾泵的特异性抑制剂,其强心作用是通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而发生的。因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高时诱发DAD的唯一因素。,心肌细胞DAD的电生理学特性DAD的发生是频率依赖性的,即刺激频率越快,DAD越易发生。这

14、与EAD完全相反。当刺激频率较低时,DAD只表现为局部电位,而不能传播。凡能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增加的因素,都可以诱发DAD。,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DAD的发生机制当心肌细胞在强心甙作用下发生DAD时,可以记录到一种内向电流。就是这种内向电流,叫做顺时内向电流(Iti),导致细胞的去极化。去极化时间及去极化的程度对Iti的幅度由明显作用。同样在固定的去极化脉冲幅度及时间条件下,相继去极化引起Iti的幅度增高。实验表明DAD波与细胞钙离子浓度的瞬时变化是一致的。,DAD及Iti,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律性

15、(非自律细胞的异常自律性) 膜电位震荡 局部电位差 不同步复极(复极参差不齐)造成的局部电位差; 局部持续除极(交界电流); 心室肌电生理异质性。心内膜下心肌先兴奋后复极,因为心内膜下心肌APD长于心外膜心 肌,这个心外膜心肌Ito通道及Ik通道密度高有关。而M细胞(心外膜下 接近室壁中层的细胞),其O相除极速率大,APD长,因此各层心肌的 APD不一致,也是导致局部电位差的原因。,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律性(非自律细胞的异常自律性) 膜电位震荡 局部电位差 折返激动冲动由一点发出,经过一个折返环路,

16、又回到原来部位(位 点)使其再次兴奋。,三、冲动起源上的失常,3. 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产生原因: 自律性异常 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异常自律性(非自律细胞的异常自律性) 膜电位震荡 局部电位差 折返激动,上述五个因素是期前兴奋(早搏)、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 的发生原因,其中折返激动、触发激动和自律性升高是快速性心 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心脏起搏点的自律性和传导性的降低是缓 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1.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1 兴奋前膜电位水平心肌缺血MP AP除极速率和幅度传导速率或阻滞高血钾 1.2 兴奋前方心肌不应期情况 兴奋传导时,如前方

17、的心肌组织处在 相对不应期内,则传导速度降低。 1.3 心肌细胞膜的被动电学性质 被动电学性质又称电缆性质,指细胞膜的 电导、电容及细胞间兴奋传导的电阻 1.4 代谢因素当缺血、低氧时,ATP产生减少,离子转运 降低,Ca2+i和Na+i增加,使细胞间传导减慢。洋地黄抑制 1.5 解剖因素 如纤维粗细等。,Na通道抑制 Na内流,膜反应曲线,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生理性传导阻滞、病理性传导阻滞和传导途径异常 2.1 不应期和生理性阻滞(干扰脱节) 2.1.1 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 奋性发生了周期性的变化,出现较长 的有效不应期,之后是相对不应期和

18、超长期。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 直收缩,必须待舒张早期后才能产生 新的收缩。,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2.1 不应期和生理性阻滞(干扰脱节) 2.1.1 心肌兴奋性的变化 2.1.2 干扰 处于不应期的心肌,对再来的刺激不起反应或传导减缓。 结性干扰常见的原因:房室结(AVN)不应期长;正常单向阻滞。 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发生条件:AVN频率SAN频率。,干扰性AV脱节与AVB 区别:干扰性AV脱节P波数R波数 共同点:心房、心室节律分别由两个节律点控制;R-R间期与P-P间期规则,互不相关。,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2.2 单纯传导失常 2.2.1 按阻滞

19、程度和性质有传导减慢、传导速度不一致(不均匀性传导)、递减传导和部分或完全传导阻滞等。递减传导不均匀传导(传导速度不一致)隐匿性传导(常发生于AVN区) 2.2.2 按阻滞部位分窦房结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心室内传导阻滞产生原因:MP减小、膜反应性降低、不应期延长和快反应细胞变成慢反应细胞等,当心肌细胞受损、炎症、缺血和低氧时均可发生上述变化。,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2.2 单纯传导失常 2.2.2 按阻滞部位分窦房结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心室内传导阻滞,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 特征: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心房冲动能

20、全部传入心室。,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限度(正常PR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年龄有关),一般0.20秒。,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2.2 单纯传导失常 2.2.2 按阻滞部位分窦房结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心室内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IAVB) 特征: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至心室,但仍有部分能够传入心室使之兴奋,IIAVB 一型莫氏I型 AVN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R波后,PR间期缩短,继之又延长,周而复始。,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2.2 单纯传导失常 2.2.2 按阻滞部位分窦房结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21、最常见)、心室内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IAVB) 特征: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至心室,但仍有部分能够传入心室使之兴奋,IIAVB 二型莫氏II型 结下阻滞。规律的窦性PP中,突然有一长间歇与短PP成倍数关系。,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2. 分类 2.2 单纯传导失常 2.2.2 按阻滞部位分窦房结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心室内传导阻滞,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IIIAVB) 特征:心房冲动均不能传至心室,P波和R波无固定关系,并有各自频率,1、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2、P与R无固定时间关系(PR间期不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正常,表示心室起搏

22、 点在交界区;QRS增宽变形 ,表示起搏点在心室。,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3. 单向阻滞与折返 3.1 单向阻滞 定义:冲动可向一个方向传导,但向另一方向传导受阻,在钠泵活性降低 或局部缺血造成膜电位下降,冲动传导这些散在缺血灶或病灶时,冲动 传导减慢,当传导速度过小时,冲动 不能向前扩布,形成单向阻滞。 机制: 不对称损伤,膜电位高低不一; 不同步性复极,造成膜电位不匀称。 病理学意义: 单向阻滞是形成折返激动、 行心律和反复心律等的基础。,冲动折返示意图,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3. 单向阻滞与折返 3.2 折返兴奋冲动通道单向阻滞区后,逆传到兴奋起始部位时,该处不应期已经过去,

23、可以再次产生兴奋(折返激动)。从原先兴奋到再次兴奋的传导途径称为折返环路。这种环路属于功能性折返环路,另一种为解剖性环行通路,心脏中存在冲动折返环路的形态学基础。,3.2.1 产生折返条件单向阻滞或不应期参差不齐;不应期短;传导速度慢;传导速度慢; 传导途径长。后三者使折返环路内兴奋的传导时间大于兴奋性的恢复时间,导致 兴奋在环路内折返。,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3.2.2 折返的分类按性状分: 规律性折返:折返环路相对稳定,可形成房、室期前兴奋和心动过速 散乱性折返:兴奋在不断变化其折返部位和范围,由于细胞群间兴奋得电异常造成,参与心房纤颤的形成。按部位分: 浦肯野纤维:心室肌折返; 在

24、SAN附近的心房肌,围绕腔静脉而形成环形的心房肌,可形成心房纤颤与心房扑动的折返激动; 房室结兴奋折返:折返环路时心房-AVN-心房; 房室旁路折返:环路是心房-AVN-心室-房室旁路-心房心室内束支折返; 三层心肌之间折返:由于M细胞的APD长于心外膜和心内膜下心肌的APD,M细胞层容易形成功能性单向传导阻滞,激动可在三层心肌之间折返。,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3.2.3 消除方法 取消单向阻滞,同步复极; 延长不应期 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等Na+通道阻断剂可延长不应期,同时抑制K+外流; 加快传导速度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K+转运促进剂可加快传导速度; 缩短传到路径 如二尖瓣狭窄矫正。

25、,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3.3 二相折返80年代以来,人们相继在犬、猫、兔以及人类的离体或在体心脏发现,心室外膜层心肌(Epi)与内膜层心肌(Endo)的动作电位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Epi的动作电位具有明显的复极1相和2相平台期,而呈现特征性的尖顶园穹形态。1991年Antzelevitch在用钠通道阻滞剂做实验时发现,犬的Epi细胞呈现一些特殊的电生理现象。发现无论是Endo还是Epi,INa阻滞剂总是降低其0相去极化振幅和0相最大上升速率,并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Tetrodotoxin和DL-propranolol总是缩短Endo的动作电位时程,而在Epi却使2相

26、平台期振幅显著增大导致APD明显延长。进一步强化INa阻滞,可使2相平台期消失,呈现一种全或无的复极模式导致Epi的APD明显缩短。更深入的研究发现,flecainide对Epi不同部位动作电位的影响并不一致,在某些部位使APD明显缩短,而在其它部位则使其显著延长。这样毗邻的Epi细胞间由于在2相平台期电压梯度显著增大而产生局部电流并引起折返激动。Antzelevitch称之为“2相折返”。,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在缺血时,并非所有的心外膜心肌细胞都发生上述动作电位的变化,其中有些细胞的动作电位仍属正常。因此在心外膜心肌细胞之间形成了非常显著的电不均一性。这很容易引起折返或反折。如图显示

27、在“缺血”处理下的2相折返。这个现象即有折返,也有反折,统称之为2相折返。,心内膜,心外膜,A 对照 B 缺血 C 缺血+4-AP,缺血时心外膜与心内膜细胞动作电位的不同反应,四、传导改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实验研究表明,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穹隆(平台)的消失,导致心电图呈现J波及ST段的升高,与临床上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极为相似。能抑制形成动作电位2相的内向电流(主要是Ica)和增强此期的外向电流(主要是Ito)的因素,就可以消除该穹隆。Ina的阻断剂也可以消除狗右心室的动作电位穹隆,因为它使动作电位1期起始处的电位降低。这与临床上Brugada综合征患者对有关的药物反应相一致。在

28、实验研究中,狗的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比左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更容易在动作电位上消失其穹隆,这也与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吻合。,3.3 二相折返是Brugada综合征的电生理学机制钠通道突变时所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其中之一就是Brugada综合征。其心电图表现为自发性J波(r波),右侧胸前导联V1-V3的ST段持续抬高,而不伴有心肌缺血、电解质异常或心脏器质性病变。,五、冲动形成及传导复合障碍,并行心律 双重起源(两个以上互不相关起步点); 异位起搏点有传入阻滞(传到异常),正常窦性冲动不能传入异位起搏点,因而不能控制它。有时异位起搏点也存在传出阻滞,使传出频率发生变化,导致联律间期不

29、固定。异位节奏点的激动外传到不应期已结束的部位,可出现异位搏动。并行心律指心脏内异位节奏点和主导节奏点并存的心律。 特点: 两个起搏点(正常、异位)配对间期明显不等; 异位搏动间距有一公约数; 融合波。,2.反复心律 由同一个冲动两次激动心室的一组搏动叫做反复搏动,如连续出现反复搏 动就叫作反复心律。 反复心律包括交界性、室性、房性三类。,六、心律失常与动作电位过程的关系,1.除极异常与心律失常静息膜电位(MP)在缺血缺氧时减少,0相上升幅度与速度降低,冲动传导速度减慢,或不能向前扩布,形成单向传导阻滞,也可能迂回选择可通过冲动的心肌传导,有可能形成折返环路。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疾患,其

30、缺血性病灶镶嵌在正常心肌中,可导致心肌除极速率不匀齐。心律失常的形成中有除极过程异常的机制,其中Na+通道的a亚单位变 异,Na+通道改变对3型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对LQTS所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大多是I类(Na+通道阻断剂),提示Na+通道改变使除极异常的心律失常,用Na+通道阻断剂可使其终止或减轻。,六、心律失常与动作电位过程的关系,2.复极异常与心律失常心肌AP的复极过程包括1、2、3相,心肌的APD及ERP主要由1、2、3相的时间决定,APD取决于复极过程中的内向电流(Ica)与外向电流(Ito、Ik和Ik1)平衡的结果。另外,Na

31、+通道在激活后,绝大部分快速失活,小部分Na+通道的慢失活(slow inactivation)形成持续的慢钠除极电流,大剂量TTX可阻断0相Ina,小剂量TTX可阻断钠电流,缩短APD。如果外向电流加强或内向电流减弱,复极过程缩短,APD和ERP缩短,易发生冲动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因此,使复极过程适当延长可终止这种心律失常,延长APD是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主要机制。但复极过程太慢(外向电流减弱或内向电流增强),使APD过长亦致心律失常。对已短的APD应使其延长,而对过长的APD应使其缩短,恰当地调节APD,使复极过程正常。,六、心律失常与动作电位过程的关系,2.复极异常与心律失常 2.1

32、复极过程过长易发生EAD,在先天性LQTS的患者中,存在多种突变类型使Ikr(延迟整流外向电流的快速激活成分)减少,APD和QTc明显延长,易发生EAD。心率过慢也是诱发EAD的条件,血钾过低、Ca2+和Na+通道激活剂及其他引起APD延长的药物均有可能诱发EAD。EAD的形成不是单由APD延长及心动过缓引起,L型Ca2+通道电流,Na+/Ca2+交换电流均可诱发,抑制它们均控制EAD,纠正过长的复极,有利于治疗EAD引起的心律失常。 2.2 复极过程不匀齐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在有病变的心脏中,复极过程不均一,QTc的离散度增大是诱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基础。因此,对APD长的患者应使其缩短,对短的APD应使其延长,减少心肌中复极不均一的现象,缩小QTc离散度。,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