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9 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
2、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 谈话法 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视频导入)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请学生根据影视片段谈谈开幕式这段场景象征着什么?提问:开幕式上的青铜大鼎是件仿制品,它的原型
3、是什么?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要求全班带着问题齐声朗读第一段文字,生字注意卜 (问题一:什么叫做甲骨文?问题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问题三: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解释“可考”,可资考证、研究、证明,即从商朝起我们的历史就可凭借文字资料来考证研究了。联系商朝建立的时间和西周建立的时间。全班朗读文字资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上古之书,我国古代较为著名的古书之一,这条料告诉我们,商朝就有书册了,有书册就必定有文字,文字就是甲骨文,书册就是龟甲、兽骨,读照片“龟甲刻辞”“牛骨刻辞”,这就应该是尚书所
4、指的书册,而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那么,什么是甲骨文? (学生可能答)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进一步创制情境:假设我现在有一片没有刻上文字的龟甲,如果我们在上面刻上文字,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吗?(学生思考表达意见),明确: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才是甲骨文。 商朝时人们为何要把文字刻在龟甲上、兽骨上?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师明确: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贵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就是预测凶吉(并非教材上的确定),其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眼、火烤,凭借裂后的裂纹形态走势预测凶吉,并将预测结果刻在上面,以期以后验证,因此,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甲骨文就是商朝人占卜的
5、记录,故甲骨文又称为卜辞(勾画书上)。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怎样理解?(勾画书上)。 学生讨论师明确:我们已经知道,甲骨文是一种古文字,但又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为它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早就指出,甲骨文又具备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都是用这六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而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这六种方法,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又因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许多就是由甲骨文发展变化流传而来的,所以我们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播放视频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6、隶书楷书二、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被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但是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却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国宝失窃了吗?多媒体出示新闻“司母戊鼎回乡,为殷墟申遗助力”。同时创设出情景:请你做小导游,为来到安阳殷墟的游客解说司母戊鼎。学生上台解说后,由其他学生向小导游提问题,并解答。关于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在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之后,教师出示教具和图片,破解疑难点。通过“称一称”和“算一算”两个小活动加深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回到刚才出示的新闻,设问:为什么殷墟申遗要把司母戊鼎请回来呢?通过“参观青铜器展”,让学生概括出商代青铜器的特点。过渡: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三、小结(学生小试牛刀小结)试一试:如果你是一位解说员,你该如何对游客解说商朝时期光辉灿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