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20分)1. 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和约签字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2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反映的史实是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4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哪几派军阀?段祺瑞 张作霖 孙传芳 吴佩孚A B C D5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制定革命纲领 B.开展武装斗争
2、C.领导工人运动 D.领导农民运动6.8月1日是我国的建军节,这是因为我党的第一支人民军队在这天诞生于A、南昌起义中 B、秋收起义中 C、广州起义中 D、井冈山会师7带领部队与毛泽东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的是:周恩来 陈毅 瞿秋白 朱德A B C D8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A.“八七”会议 B.三湾改编 C.遵义会议 D.文家市决策9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正确评价是(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 B. C. D. 10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学校是 A、京师大学堂 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
3、 D、黄埔军校二、连线题(4分)11.瑞金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遵义 B.红军开始长征会宁 C.中央红军完成长征吴起镇 D.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三识图题:12、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 (5分)(2)图中的 A、B、C、D 各指代什么?(8分)A.表示盘踞在此的军阀 B.表示盘踞在此的军阀 C.表示盘踞在此的军阀 D.表示北伐军的出发点 (3)北伐的先锋的是 领导的 ,它在北伐中,英勇善战,屡败强敌,著名的战役有 、 、 等,从而,为所在的部队赢得了“ ”称号。(12分)(4)结合课本,联系课外知识,你谈谈北代胜利进军的原因有那些? (5分)四、
4、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材料一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5分)(2)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 )(2分)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 B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反帝的爱国运动(3)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是指什么事?(4)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发
5、生了什么变化? (5分)(5)你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6分)14. 阅读下面的歌谣:“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请分析:(1)这段歌谣涉及哪几个历史事件?(6分)(2) “讲起八一历史长” ,计算一下, “八一”历史至今(2004年)有多长?(2分)(3)你能说出四军的全称吗?(2分)五、体验感悟:15.现在不少人受长征精神的鼓舞,重走长征路。杨红同学准备利用寒假参加该项活动,请你根据地图,协助她完成下列任务。(1)活动中她将经过的省份: _ _
6、 _ _ _ _ _ _ _ _。 (5分)(2)由于时间有限,她想重点考察的地点有:_、_、_等。她重点考察这些地方的理由是(选择其中一地作说明)_(5分)16如果让你构思建设一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主页(网站、小报) ,你准备设计那些栏目?简要说说你设计这些栏目的原因,好吗?(8分)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1.A 2.B 3.C 4.D 5.C 6.A 7.C 8.C 9.C 10.D 11.B A D C12.(1)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广州(3)叶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铁军。(4)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13.(1)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C (3)指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4)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5)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14(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和创立红四军。(2)2004 年1927 年77 年。(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5.略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