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乾卦六爻爻辞所说的”六龙” 各种状态是苍龙星在一个回归年中所运动的不同天象。这种天象的观测年代,过去的研究都根据秦汉”二月二,龙台头”等记载认为是春秋秦汉的实际观测。我们认为,其观测年代至少应早于西周晚期以前的乾卦爻辞形成年代;并根据秦汉易学中”建子起乾龙”“九二当太簇之月”的文献记载、甲骨文中” 正月见龙”的记载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羲和御龙” 蚌塑图有力地证实了六龙天象的观测年代当与五帝虞夏的年代相当。同时认为,六龙天象的观测是先民们创制”六龙季?quot;的天文基础, ”六龙季历”则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 易以三百六十析 为期”的、创制于原
2、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关键词:乾卦六龙,苍龙星,西水坡蚌塑龙,六龙季历。 一乾卦六龙天文含义新解 周易乾卦的七条爻辞中,有五条直接描述了龙的状态,另二条虽未出现龙字,但根据其所在爻位,可知它们也间接地描述了龙的状态。古人多认为这些运动的龙太反映了天之”阳气” 运动在一年中所导致的寒暑、气候、节气、 时 令的变化,汉、唐大儒 们又把六种龙态(用九爻除外)各配上月建,形成了一种六季十二个月的”卦气历” 。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曰:”龙,所以象阳也。 ”引汉马融曰:”物莫大於 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 ”
3、 初九潜龙为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最早见于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 龙。 ”至隋代何妥在解释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时说的更明白:”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如果把 ”龙”理解为天上的龙星,则在十一月冬至时,其尚潜藏于地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quot;时,当指四时或年。舍,止也,指”见龙在田 ”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 时间段。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疏引汉”先儒”曰: “诸儒以为 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 发见。则 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
4、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 ”(十三 经注疏本) 太簇之月即夏历正月,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 其音角,律中太簇。 ”此汉儒以为九二爻当正月,九三爻当三月,九四爻当五月,九五爻当七月,上九爻当九月。但孔颖达根据当时的卦气说对九五、上九提出异义,是其对以 360 天为一年的卦气说不理解的结果,后面详论这个问题。 三国王弼注九二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 ”(周易集解)据此,见龙在田反映的天象是,当夏历正月时,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文言传曰:”终日乾乾,与 时偕行。 ”何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
5、,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 ”(周易集解 )此爻未出现龙字,但以君子比龙。君子在此时正处在因时而惕、自强兢业的阶段,与处在见龙、跃龙之间,又 ”与时偕行”的龙星阶段一致,故陈久金先生认为,此时的”苍龙 正处于从地平 线处上升的阶段” ,是很有道理的。照汉唐人的看法,这种卦气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隋何妥曰:”此当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 变,故云乃革也。 ”此与”先儒” 所说一致, ”或跃在渊”的龙象当夏历五月(建午之月)。 又引晋干宝曰:”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 飞於天。四以初为应。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
6、”引东汉苟爽曰:”地下称渊也。 ” 照古人的解释,经过九二、九三已逐步升出东方的苍龙一下子又恢复到初九的地下之渊,准备再跃出来。这从天象角度显然难以解释。夏含夷先生对此矛盾?quot;好象”二字解释,认为”或跃在渊的意思,就是苍龙好象从地平线之下的渊水里跳跃起来”,使此一龙象变成了想象中的虚象。陈久金先生认为:”或不如释作域。或 跃在渊,即在渊域跃,为从地平线处跳跃上天之义”,其实是避开了 苍龙为什么会退回地平线以下的”渊” 的矛盾。此谜至今无人解开。 笔者在郑慧生先生的启发下认为,夏历五月”或跃在渊” 的天空苍龙,并未退回地平线以下,而且确实是在从”渊 ”中跃出,只是这个渊不是地下之”渊 ”
7、,而是天空之渊- 银河。翻开星图表,可看到银河与赤道的交叉部位,银河突然鼓涨起来接近圆形,犹如一汪旋涡。 说文?quot;渊,回水也。 ”可巧的是,就在这个部位,苍龙的下半身心、尾、箕陷在回水之渊,上半身角、亢、氐、房婉延向斜上方伸展,跃跃欲出,正是一副跃於渊而欲出的形象。所以此时的苍龙星经过九二、九三的四个月后(四个月 120 度,苍龙全长为 75 度,以角宿正月高出东方地平线 10 度计)苍龙尾部跃出东南地平线 55 度左右,也只有在此时,银河才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九四爻辞” 或跃在渊”,形象地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种天象。 九五:飞龙
8、在天,利见大人。 文言传:”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quot;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引东汉苟爽曰:”飞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 见居天位,圣人作而万物睹,此其义也。 ” 按古人的看法, ”飞龙在天”当指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陈久金先生认为必然指苍龙星位于”天顶或正南方” ,未免过于拘泥,也不符合古人愿意。九四爻之渊为银河,到九五时银河已呈正南北或偏西,苍龙主体必然已位于西南方,所呈现的正是龙”无所拘” 的天象。因此,”飞龙在天”指苍龙体陈 列于天上即可,非必指在 ”天顶或正南方” 。关于这一点,有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 60
9、00 年左右的”羲和御龙” 蚌塑图为旁证,详后。 上九:亢龙有悔。 夏含夷先生从”亢” 为龙颈 出发, 认为是” 龙头已入地平,龙脖在地平以上的星象”。 陈久金先生从”九五时龙正位于天上的最高处”出发,认为夏先生的解释显然不正确,而应是”位于西南方、逐 渐西沉的苍龙之象”。其实,夏、陈二先生的解 释均有可商之 处。 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 ”亢龙,即飞的极高已看不到的苍龙, ”悔”字通”晦”, 义为尽。月尽为晦,龙极高必尽晦。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时说:”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阳气在这里比拟苍龙, 苍龙”向
10、将极尽”,也是指龙体已尽晦于西方地平线以下,故曰”亢龙有悔” 。实际天象是,夏历七月飞龙在天以后,太阳逐渐躔在角、亢箕等宿,龙头、龙身、龙尾也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孔颖达对”上九为建戌之月 ”提出质疑,根据是 ”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 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阴盛阳衰 时才会出现上九”亢龙”晦隐的局面,既然建戌之月是”阴气盛”,那么,代表阳气的苍龙走到了”尽头 ”晦而不见 ,与九月 节气之” 时” 反映的阴盛阳衰相偕同,是顺理成章的。刚好应该说九月群阴盛时,上九亢龙阳气尽衰而与节气偕同至极。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11、。 夏、陈二先生从” 龙无首”的字面意义出发,认为这条爻辞是”明白无误地”秋分时 (当为战国 汉秋分时)的天象。因为当战国汉秋分时” 日在角”(礼记月令), 龙头角宿与太阳同时西落,故初昏时能看到龙身而不见龙头,这好象是不移之说。其实,在 这里,夏、陈二先生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为何称”群龙”而不单称”龙” ;二是用九的含义及其为何是最后一条爻辞。 从潜渊龙、见田龙、惕厉龙、 跃渊龙、飞天龙至亢晦龙,古人初昏所见者都为一条龙。按理说这条龙亢高尽晦后,在来年之前不应再见。但实际上,它仅在” 日在尾、箕”的一个多月内不见(相当今夏历十一月、战国时十月、虞夏时九月),而在以后的早上均可看到。如礼记
12、月令 季冬之月(战国时十二月,它类推) ”昏娄中,旦氐中”,孟春之月, ”昏参中,旦尾中”。由于苍龙星全长 75 度,所以,在春战时的十一月早上(日出前三刻),可在东南方地平线上看苍龙;十二月早上,苍龙的脖子、胸部中天,龙体在正南。虞夏 时(约前 2400-2000 年)这种天象由于岁差等因素会分别提前一个月出现(即十月、十一月)。这二个多月只有在早上看到的龙态与全年六七个月初昏时都能见到的龙态在古人看来显然不是一条龙。昏见的龙是一条常常见到的正常的龙,古人以它定节气、授农时。旦 见的龙则是从属于昏见龙?quot;群龙”,表示的是” 阳消”阶段的群龙,故” 见群龙”阶段当指昏见龙看不到、阳气消
13、没的冬季月份。如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乾元用九,乃 见天则”时说:”阳消,天气之常。天象法则,自然可见 。”很显然,此处的” 用九”即用阳,用九阶段,阳气消尽,完成了阴阳消长、寒暑相代的一个天气运行的自然周期,故曰用九”乃见天则”。用九的爻辞”见群龙” 自然也是指的”阳消 ”时期,即亢龙尽晦以后的时期。 “无首吉”是九二爻的占辞,?quot;阳消”的群龙阶段中,昏见的正龙之首不能出,也不宜出。故象传曰”用九,天德( 纯阳为天德,当指昏见的正龙)不可为首也”,正龙所代表的纯阳之气也不能出,不宜出。如果正龙非要出,那在天文历法中就意味首”失天” 、”失时” ,故汉宋衷解释说:”(天德)不可 为 首,先
14、之者凶;隋之者吉。故曰无首吉。 ”(见周易集解)最后,需指出的是, ”见群龙无首吉”,夏、陈二先生均以”见群龙无首,吉” 为句断,把占辞混同于命辞,与 汉代宋衷”故曰无首吉”的解释有悖,应断作” 见群龙,无首吉”更接近古人原意。二六龙态的天象观测年代考 如果把乾卦的六龙态作为一种天象,必然要正确地解决其观测年代问题。但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进行过直接研究。详观有代表性的夏、陈二先生的论文,大致能间接地窥知他们的看法: 1 夏文:引说文”春分( 汉时夏历二月)而登天” 和历代农谚”二月二,龙抬头”证明九二 ”见龙 在田”是现代三月、汉代二月份的天象;九五”飞龙在天”“为夏天之象 ”,当”形容六月(今六
15、月,汉五月)的天象”;上九”亢龙有悔 ”指秋天之象( 汉立秋或秋分, 约现在八月)。并说”到了季秋,孟冬之时(今九月、十月), 龙体全部位于地平线以下” 。所据皆秦汉时的文献或天象,故其认为乾卦六龙天象为秦汉时的天象。 2 陈文:引月令”仲春之月,是在奎 ”证明”在周朝(实为东周,不为西周)和秦汉之际,确实在二月出现龙抬头”,即九二 ”见龙在田”这东周秦汉时二月春分的天象;以”春分见龙在田” 和”飞龙在天是黄昏时苍龙位于正南方”为前提(此两前提都有悖古人记载,后详证), 证明九二至九五的时间距离与春分至夏至的时间距离相等,得出飞龙在天是(据其前提,可知是东周秦汉时)五月夏至的天象;引月令”仲秋
16、之月,日在角” 证明”用九群龙无首” 为东周秦汉八月秋分时的天象。故其观点为乾卦六龙天象观测年代是东周秦汉时。 上述观点,从天文角度而言,说春秋秦汉时二月春分?quot;见龙在田”、五月夏至为”飞龙在天” 、八月秋分为”龙无首”(而非”见群龙,无首吉”)都是非常正确的。但问题是:1、产生于西周晚期以前(学 术界的一般意见,见易学大辞典爻辞,第 9 页 )的六龙爻辞所示天象与春秋、特别是汉代的天象是不一致的,用东汉许慎说文的龙”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和当时农谚来解释六龙所示天象是不恰当的。2、在易学和术数领域中汉至隋唐的易学大家(如京房、何妥、孔颖达引”先儒”说等, ),都众口一词地说”
17、建子起潜龙” 、太簇(正月)见龙在田、五月龙跃於银河、七月飞龙在天、九月 龙晦不见、九月至十一月”见群?quot;,与春秋秦汉的实际天象都提前了一个月, 这是为什么?是否能置古人观点于不顾而把乾卦六龙天象和秦汉时的苍龙星象相提并论? 关于上述问题,陈先生认为是唐孔颖达”首先” 提出,并认为其把”六爻分配于一年十二个月,每爻两个农历月”是” 毫无根据的”,并说” 孔颖达自己也知道这种分配法是不合理的,尤其是九五和上六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认为,用这种断言是不能否定 汉唐人记载的。因为,六爻配月决非孔氏首先提出,而是由西汉京房和易纬 乾凿度据先秦彖传、 文言传的有关记载首先提出,东汉郑玄加以充实而
18、形成的。六爻配月是在周易筮占系统中流传很古的一种说法。请看下列文献:成于战国中期以前的彖传对乾卦六龙的解释是: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 乾元即苍龙,苍龙星的出现,标志着”万物 资始”的春天到来。大明,指太阳。 诗大雅大明毛传:”日以广大,故曰大明 ”。终始,指四时,即一年长度。 礼记乐记”终始象四时” 即此义。大明终始,即地球绕日运动的一个回归年周期。 ”六位时成”,指六爻爻位效天地四时变化而成就”易气 历” -长度为 360 天的历法(详下)。 ”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掌管历法的羲和驾着天上的苍龙星,走了六个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周期,使天道(历法)
19、得行。 离骚?quot;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追。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又有补注谓:” 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故汉苟爽注文言传”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时说 :”御者,行也,阳升阳降,天道行也。 ”显然, 彖 传的意思是说:乾龙 出现,春天到来,羲和观察掌握了一年中的六种龙态,据以制定了反映”天道运行” 的太阳历法。汉代易家正是据羲和御六龙、观象制历的古老传说把乾卦六爻配于月份的。如: 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 龙。 ”(四库全书术数类) 易纬乾凿度卷上:”六位之变,阳爻者,制於天也;阴爻者,系於地也。 ”“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 ” 易纬乾凿度卷下:”
20、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 岁。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於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於六月末,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左行,间辰而治六辰。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 ”“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 ”郑玄注:”贞,正也。初爻以此为正,次爻左右者,各从次数之。 ”又注:” 历以记时,律以候气。气率十五日一转,与律相感,则三百六十日粗为终也。” 上述文献用乾、坤两卦的十二爻来表示十二月 360 天的”易期” ,当称为”气历”,实为一种反映” 天地之气”变化的太阳历。乾六爻象天左行,初九爻正于十一月, ”间辰而治
21、”,即九二当正月、九三当三月上九当九月;坤六爻象地右行,初六正于六月,六二当八月、六三当十月上六当四月。每 15 日 1 气,两气一月 30 日,每一乾爻表示” 阳气”运行的两个 ”气月”(陈先生认为”每爻两个 农历月” 是错误的),而六爻为一期(年),全年 360 日。据此其对应关系可见下表: 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卦爻乾初九坤六四乾九二坤六五乾九三坤上六乾九四坤初六乾九五坤六二乾上九坤六三 易气历十二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十二律黄锺大吕大簇夹锺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上表即易学中的”爻辰 说” 和”卦气说”的一种。郑玄的爻辰说与乾凿度大
22、同小异,不赘述。唐孔颖达所谓”先儒曰: 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即本于此,决非孔氏首先倡此说。西汉京房和西汉晚期成书的易纬乾凿度所载的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宋代大儒程大吕说:”汉魏以降,言易、 老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 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也?quot;(四库全书易纬乾凿度提要)不仅隋代何妥继承此说以解乾卦六爻龙态所当月份,而且历代以此解者屡见不鲜,决非孔颖达”毫无根据 ”的胡 诌。如: 后汉书鲁恭传:”易曰:” 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亥,草 头),而犹盛阴在上,地 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 梦溪笔谈象术篇上:”登明者,正月三阳始兆
23、于地上,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故曰登明。 ” 至于孔颖达所怀疑的”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 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 ,是其据西汉孟喜的卦气说”十二消息卦 ”而对”爻辰卦气说”的诘难。据消息卦气说,夏至五月姤卦用事,一阴始生,七月否卦用事,阴阳气各参半,而”飞龙在天”应 表示阳盛,故建申之月不宜称 ”飞龙在天”;九月五阴一阳的剥卦用事, ”群阴即盛”,而此时是” 亢龙”阶段,阳极盛,故孔氏认为说卦传的”与时偕极 ”不符合消息卦说。 这是用十二消息卦去质疑阳气左行、阴气右行、 ”间辰而治六辰”的爻辰卦气说,是古人对各种卦气说的不同理解,显然不能以此否定五至
24、九月阴生、阴盛时天空中苍龙星的存在,所以孔氏以一种卦气怀疑另一种卦气说的观点,不能作为否定六龙配十二月所示天象的根据,更不能断言见龙在天为”太簇正月”的是毫无根据的。我们认为,对汉京房、 乾凿度、郑玄等古人的以爻配月方案,如果没有确凿的根据,是不能任意否定的。 其实,汉儒关于” 建子起潜龙”“太簇”(夏历正月)正月时”见龙在田”的认识完全可能是历史上曾出现的天象。因为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由于岁差的缘故,每年的春分点都逐渐西移,平均速率是 5026,这就意味着恒星年与回归年每年有 20 分钟之差。那么,每隔 71.6 年便移动 1 度,每移 30 度时序就会推迟约一个月,而时间就会相差 2148
25、 年。这就是说,我们现代夏历三月份才能看到的龙头角宿初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天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在二月份,所?quot;二月二,龙抬 头”即当时实测天象。如果再提前到距今 4400年前的虞夏时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初),先民们看到的七种龙态与月份的关系如下: 夏历正月,看到” 龙抬头”,西周爻辞称作见龙在田。三月看到东南方的”惕龙”身体绝大部分出 现在地平线以上,称作君子( 龙)乾乾。五月份天上银河横空,苍龙的心、尾、箕跌入 银河与赤道交叉部位所形成的天渊中,而头、脖、胸 则伸展欲跃出银河,称作 苍龙” 或跃在渊”,夏小正的五月”初昏大火中 ”显示的正是这 种天象。至七月份立秋
26、前后,无拘无束的苍龙在西南星空中飞翔,称?quot;飞龙在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飞的龙头、身、尾会逐步的没入西方地平线。至九月份,日躔在尾宿,如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春秋时十月,夏时九月),日在尾”,指的就是这种天象。苍龙体与太阳同升同落,怎么也看不到了,此即上九高亢的龙走向其反面,像月晦一样,尽晦于地平线以下,称作亢龙有悔。十月以后至十二月以前,苍龙星以不同的形式(或见头、或见身、或见整体)表现为晨见东方,故此时见到的不是正月以后、九月以前见到的那条天龙,而是呈现不同形态的”群龙” ,故用九爻称作”见群龙”。 ”无首吉”是占辞,表示盛阴时不当用纯阳之正龙,处于阴盛时期?quot;群龙
27、” 如果要用的话, ”无首”(无领头的)为吉,即要”韬晦阳气”而为用。不然,不能”与时偕极” 。”见群龙”的用九爻所表之”气” ,当为十月三十日”时极 ”(龙历的最后一天)到来年开始日( 观日影而测定的冬至日)以后的然 5-6 天的”过年日” (详下)。至十一月(春秋的建子之月)冬至,开始新的太阳年周期,以不见之龙-”潜龙” 为象,故曰”建子起潜龙”,初九爻始用事,开始新的 龙态 周期。 很显然,虞夏时代的苍龙天象与汉儒们所说的乾卦六龙天象是相当吻合的。换句话说,西周晚期以前形成的乾卦六爻爻辞所显示的苍龙在夏历十一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的不同形态,只能用虞夏时的初昏或平旦时的天象来解
28、释,其观测年代当是虞夏之时。如果像夏、陈二先生锢于东周秦汉时天象去理解汉儒正月”见龙在田” 的说法,就难怪会得出” 过分偏滞”“失去原来天文根据,难以自圆其说” (文史,11 页)、 ”毫无根据”的否定结论。六个龙态与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可列于下表: 十一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大冬小大雪至寒寒立惊雨春春蛰水分清谷立小明雨夏满芒夏小大种至暑暑立处白秋秋暑露分寒霜立小露降冬雪 人们肯定会问:汉代以前未发现岁差,汉儒们怎能知道距其两千多年以前的苍龙位置?又为什么不用当时的”二月二,龙抬头” 举目可见的实际天象去解释乾卦
29、九二”见龙在田” 等六爻 龙态?而非要固执的说正月”见龙 在田” ? 以上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汉代易学家所说是远古一种用于授时、占卜的一种太阳历法-六龙季历的天象根据流传至秦汉的结果。正像尚书尧典四仲星天象流传至春秋战国由后人整理记录一样,六 龙天象也从虞夏流传到西周,通过易筮系统记录于乾卦六爻,解释于易传和汉儒。这一点古人也是这样认识的,如后汉书 鲁恭传曰?quot;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 时也。 ”注曰:”谓气候及星晨昏旦,皆夏时也。 ” 先民们很早就观测和掌握了苍龙星的不同变态与节气月份之间的关系,这虽是汉人和我们的推测,但非常幸运的被下列二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所证实:一是早在商代甲骨
30、文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 癸卯卜,口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佑)? 贞:有启龙,王勿比?(外四五三) 以上两辞见于一版,乃一事对贞。温少峰等先生认为:” 龙,是东宫苍龙之龙宿。 ”“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西汉时因避景帝之讳,改称惊蛰。 ”“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 ”此观点受到赵庄愚、张培瑜先生的肯定。赵先生说: “由岁差关系及各 节 气之昏时关系、地纬的南北关系等,以推距今3200 年(即约当武丁前后)之天象是:其惊蛰节晚六时半时,角宿升至地平线上约 10o,是为龙始见。启蛰即惊蛰,商周是以惊蛰节居雨水之前,故先启蛰,后 龙见。 ” 商周惊蛰在雨水之前,意味着惊蛰不
31、是二月节,而是正月气。我们认为,温氏把” 启”释作” 启蛰”虽无不可,但缺乏文献根据。 ”启”在先秦文献中指节气的时候,都指立春或立夏。如左传 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为备故也?quot; 杜予注:” 启,立春、立夏。 ”此处甲骨文之启,当指立春。无论立春或启蛰,商代就有正月龙见的认识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如此,商人观察正月龙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观象授时的”告龙”,如: 贞:告龙于(宁三.四三) 贞:惟告龙,令?(存一.一七一四) 辛亥告龙于父丁,一牛?(粹三六五) “告龙”,即 苍龙星见时春天将到来,将此事祭告于天、先王和众人,准备农事,也即观龙象祭而授时。 先秦秦汉的古籍把这种观苍龙
32、而授时追溯的更早: 太皓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皓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玄 鸟氏,司分者也,伯 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 鸟氏,司 闭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 (左传昭公十七年)杜予注:” 太皓,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令官。 ” 纪,当指记时制历的”历正”官;龙纪,指历正制订的以龙为纪的历法。这可从少皓以” 鸟纪”,让诸鸟官掌分至启闭的”气历” 明显的看出来。关于伏羲作龙纪,它书也有载: “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以化天下。 ”(尸子) “伏羲氏 命臣潜 龙氏作甲历。 ”(古坟书太古河图代姓记, 魏晋丛书) 此
33、说伏羲时代已观龙象而作卦、观龙象作”龙记” 、”甲历” (以天干排日序的历法,即龙历)。 除伏羲外,远古帝王几乎都有御龙制历的记载: 神农。 御览卷 78 引春秋命历序:”有神人名石耳, 苍色在眉,戴玉理。架六龙,出地 辅,号皇神 农,始立地形,甄度四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 ” 黄帝。 御览卷 79 引韩子:”师旷谓晋平公曰: 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之上,架象车,六交龙, 毕方并馆。蚩尤居前, 风伯进扫,雨 师洒道,乃作为清角之乐。 ” 颛顼。 御览卷 79 引大戴礼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乘龙而至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济於流沙, 东至於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
34、,莫不砥砺?quot; 上三条都是神农、黄帝、颛顼”架六龙”御天巡地的传说,凡”日月所照,无不砥砺” ,说明”驾六龙” 可游丽天地,具有观天象运行、察四海诸方、尊大小之神的功能。六龙作为载体,当与六龙历有关系,历,丽也,即丽日月星空和山川四海,反映在时日上即历。 帝喾。 御览卷 80 引大戴礼:”请问帝喾。孔子曰:玄 嚣之孙,蟜极之子,曰高辛氏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动也时,其服也土,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斧 绋衣, 执中而获天下。 ” 羲和,除上引离骚王逸注外,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爰息六螭”高诱注: ”日乘车架于六 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 到尧舜
35、和夏启时,还有”时乘六龙以御天”的传说: 御览80 引易坤灵图:”其母(尧母庆都)萌之,玄云入户,蛟 龙守门,故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 御览82 引史记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 为帝以王四卿。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龟藏:”夏后启筮御飞龙登於天,吉,明启亦仙也。 ”“明夷曰:夏后启上乘飞龙,以登於天。皋陶占之,曰吉。 ” 以上古籍所载”御龙 登天” 和以龙象授时制 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 ”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也即以龙星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但也无庸讳言
36、,上述文献夹杂了不少后人的认识,需要其他证据证明方能认可。幸运的是,御龙登天的传说却被仰韶文化时期的考古资料所证实。 1987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三组龙、虎蚌塑,时代距今5800110 年左右。其中第三 组蚌塑位于东北 -西南走向的灰沟中,灰沟底部铺垫有 10 厘米厚的灰土,然后在灰土上摆蚌图。由此可以推断,该蚌塑在先民心目中必含有十分严肃的意义。该蚌图如左: 发掘简报描述说:”图 案有人骑龙和虎等。人骑龙摆塑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 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着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象在回首观望。虎摆塑于龙的正面,头朝
37、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足微曲,鬃毛高竖,呈奔跑和腾飞状。另外在 龙的南面、虎的北面、龙虎的东面,还各有一堆蚌壳,龙南面的蚌壳面积较大,高低不平,成堆状。虎北面和龙虎东面的两堆蚌壳较小,形状为圆形另外在这一层位上,还有许许多多零星的蚌壳,似乎也并非随便乱扔的。从整体看,这条灰沟好象一条空中的银河,灰沟中零星的蚌壳,犹如银河系中无数的繁星,但人骑龙和奔虎腾空而起,如在空中奔驰,则非常形象,非常壮观。 ” 此图毫无疑问的证明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先民已有”乘飞龙以登于天”的传说,古籍把此传说归之于伏羲、神农 、黄帝、颛顼、帝喾、羲和、夏启不是没有根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发掘者把这一” 东北- 西南走向的
38、灰沟”看作 ”好象一条空中的 银河”,是非常有道理的。笔者认为,当五帝虞夏时的传说时代的夏季五月份,银河正是在天空呈东偏北-西偏南走向,而苍龙星此时正横飞于南方星空,龙尾部跌在银河与赤道交叉的”渊”中,而 龙头和身子高昂,欲跃出渊。而蚌图中的龙,前蹄弯曲扬起,后蹄用力蹬空,明显?quot; 跃起” 之状,后爪和尾部下有一右旋作近圆形的蚌壳组合,也明显表示了这个银河之”渊” 。这就是说,位于蚌图南方的”人骑龙 ”,不 仅意味着” 乘飞龙以登于天” ,而且显示了乾卦九四爻”夏历五月 ”苍龙”或跃于渊”的天象! 骑龙之人即” 御者”,据前引文献他当是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
39、人时的” 的羲和。更有意思的是,当夏 历五月,东方苍龙位于正南的时候,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正好位于正北,而银河在觜、参部位以北、与天赤道的交叉点附近也鼓出了一个旋渊,这种天象在蚌图中竞也被真实的反映:腾空之虎?quot;跃龙”相对而位于北方星空,虎北面旋成近圆形的蚌壳组合,也正显示着银河北部的这个旋渊! 至此,我们不能不对蚌图各种现象与夏历五月份天象的密合感到万分惊奇-这 包括:1、 ”东 北至西南走向的灰沟”与夏历五月份银河的方向一致,其实是把夏历五月的银河当作了此组蚌塑的坐标轴。2、人骑龙不仅与”御者羲和 ”“乘六龙以御天”的先秦 记载相合,而且 龙尾部的渊和作”跃”姿的龙所显
40、示的含义与乾卦九四爻在夏 历五月”或跃在渊”所示天象也密合,这再次证明了汉儒把九四配于五月不是”毫无根据” ,而是有可信的历史传承根据。3、北方的腾空之虎与虎北的银河之旋渊,不仅与夏历五月天象中龙在南方星空、虎在北方星空的方位相合,而且连银河北部与天赤道交叉点附近的”旋渊” 也在蚌图中没有丝毫方位错误的被显示出来-也不能不对先民们在用蚌壳堆塑夏历五月天象和羲和乘龙御天的天文崇拜故事时,把银河坐标、苍龙白虎以及银河南北二渊的相对方位布置的如此准确、合理而显示出的高超智慧感到无比惊叹! 惊叹之余,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说,上述考古资料和汉儒们对乾卦六龙态解释的密合、与羲和”乘六龙以御天”的先秦记载的密
41、合,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因此,汉儒的乾卦六龙所属月份所显示的天象,是以远古传说为依据的,其观测年代当在公元前 2400 年左右;”乘六龙以御天”而且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的御者羲和,也在前 2400年左右,以六种龙态的天象为主要根据,发明了一种六龙季历的太阳历。这种太阳历在易在筮占知识系统中被继承和记录,西周时被选作乾卦六爻爻辞,春秋战国时被彖传解释为”大哉乾元,万物 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 ,至汉代时,它变为一种”易期”,或者卦气历的一种,并创爻辰说、卦气说反过来解释易经,成了一种近似神秘的”律历之数”,此即易纬乾凿度卷下所说:” 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quot;郑玄注:”历以记时,律以候气。气率十五日一转,与律相感,则三百六十日。 ”律以候气,即用竹管和”飞灰”进行的一种候气占卜,恢复这种淹没于筮占中的、原始的、以公元前 2400 年左右苍龙星象为根据制定的太阳历,笔着已进行多年的探索,并在相关著作中发表了初步成果。其综合论证成果,将另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