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第十章 弯曲内力,10.1 平面弯曲,10.2 剪力与弯矩,10.3 剪力方程 弯矩方程 剪力图 弯矩图,10.4 剪力、弯矩和分布载荷集度间的关系,10.1 平面弯曲,一、工程实例,1、受力特点,横向外力作用在与杆件的纵向对称面(形心主惯性平面)重合或平行的平面内。,2、变形特点,杆件的轴线在纵向对称面内弯曲成一条平面曲线,变形后的梁轴线与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故这类弯曲叫平面弯曲。,二、基本概念,以弯曲为主要变形形式的杆件称为梁。,思考?,2、可活动的铰支座,1、固定铰支座,3、固定端,三、支座分类,限制沿支承面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移动。,限制杆件沿垂直
2、于支承面方向的移动。,限制杆件沿支承面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移动和绕固定端点的转动。,四、载荷分类,1、集中载荷载荷的作用范围远小于杆件轴向尺寸。,2、分布载荷沿轴向连续分布在杆件上的载荷,常用q表示单位长 度上的载荷,称为载荷集度. 如风力,水力,重力.,3、集中力偶M(Nm),一般由力系简化可得,如圆锥齿轮。,特例:均布载荷,线性分布载荷,如水对坝的压力,轴线:杆件横截面形心的连线。,用轴线代替实际杆件,五、梁的计算简图,静定平衡梁的支反力数目与平衡方程式的数目相同则为静定梁.,1、简支梁一端为固定铰支座一端为活动铰支座。,2、外伸梁一端或两端向外伸出的简支梁。,注:组合梁,由上述三种简单静定梁
3、彼此铰接而成。,3、悬臂梁一端固定支座一端自由。,六、静定梁的基本形式,注: 弯矩和扭矩的比较 共同点:力偶矩 不同点:作用面和所绕的轴不同;作用不同,抵抗扭转还是弯曲.,一、梁的内力的引入,例:悬臂梁截面内的内力,Fs (x),剪力Fs(x): 抵抗剪切作用的内力, 是与横截面相切的分布内力系的合力.,弯矩M(x): 抵抗弯曲作用的矩, 是与横截面垂直的分布内力系的合力偶矩.,M(x),10.2 剪力和弯矩,(梁截面上的两内力,由截面法求解),步骤:,(1)先求约束反力FAy 、FB ;,(2)由截面法求横截面上的内力;,(如:求 m m 截面的内力),二、梁的内力计算,1.剪力:,2.弯矩
4、:,左上右下为正,左顺右逆 (上凹下凸) 为正,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规定, 按截面处的梁微段的变形规定,+,+,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应用,1. 剪力,绕梁微段顺时针转动的 剪力FS为正,反之为负。,左侧梁截面:向下的FS为正,向上的FS 为负;,右侧梁截面:向上的FS 为正,向下的FS 为负。,2. 弯矩,使梁微段发生上凹下凸变形 的弯矩 M 为正,反之为负。,左侧梁截面:逆时针转向的弯矩M为正顺时针转向的弯矩M为负,右侧梁截面:顺时针转向的弯矩M为正逆时针转向的弯矩M为负,解:,(1)先求约束反力,(2)求指定截面Fs和M,22截面:,取左段梁,取右段梁,11截面:,例:图示简支梁,已知:试求指
5、定截面的剪力FS和弯矩M 。,11截面:,取左段梁,取右段梁,22截面:,注:,当取截面比较多时,可以设想一套省事的办法来解决。,从FS = FAy -F知:剪力FS 在数值上等于一侧外力的代数和。,由M = FAy x-F(x-c1)知: 弯矩M在数值上等于一侧外力对该截面形心力矩的代数和. 关键在于确定外力符号。,规律:,横截面上的剪力=此截面左侧(或右侧)梁上所有外力的代数和.,左侧梁:向上的外力取正值,向下取负值,右侧梁:向下的外力取正值,向上取负值,横截面上的弯矩=此截面左侧(或右侧)梁上所有外力对该截面形心的力矩的代数和,暂时了解!,计算剪力和弯矩的规律总结:,外力对剪力的影响:左
6、上右下为正 力偶对弯矩的影响:左顺右逆为正 外力对弯矩的影响:只要向上的外力便产生正的弯矩。,外力、外力偶对弯曲内力符号的影响,FS,M,左 侧,右 侧,+,+,+,+,+,-,暂时了解!,例:图示外伸梁,试求指定截面的内力。,解:,(1)先求约束反力,(2)求剪力,(3)求弯矩,或,10.3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一、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x 表示梁横截面的位置。,二、剪力图与弯矩图,以纵坐标表示剪力(FS)与弯矩(M),横坐标 x 表示梁横截面的位置,得到的剪力和弯矩的变化曲线,称为剪力和弯矩图。,剪力方程,弯矩方程,表示剪力和弯矩沿梁轴线变化规律的代数方程。,要将剪力图和弯矩
7、图画在梁受力图的正下方,而不要画在其它地方。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梁中内力的变化规律,以及得到梁中任意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值。 有集中载荷(力和力偶)或外力不连续处,则要分段。,作图时请注意:,例1,已知:P 、l,求: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解:,1.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FS(x)为一常量,2.绘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水平直线, 斜直线,例2,解:,1.先求约束反力:,已知:q 、l,求:梁的FS图和M图。,2.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3.画剪力、弯矩图,求弯矩的极值点(抛物线顶点):,斜直线,二次抛物线,例3,画出图示梁的FS 图和M图。,解:,1.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2.画剪力、弯矩图,
8、 斜直线, 二次抛物线,例4,解:,(1)先求出约束反力:,(2)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3)画剪力图和弯矩图,CB段:,画出图示梁的FS 图和M图。,AC段:,例5,解:,画出图示梁的FS 图和M图。,(1)先求出约束反力:,(2)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AC段:,CB段:,(3)画出剪力、弯矩图,小 结:,结论:, 凡是集中力(包括支反力)作用处,剪力图有突变,突变值即为该处集中力的大小;, 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弯矩图有突变,突变值即为该处集中力偶矩的大小;, 剪力图为0次曲线时,弯矩图为1次曲线;剪力图为1次时,弯矩图为2次曲线;,图示外伸梁。q=2kN/m,P=3kN。试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
9、方程,并作剪力图和弯矩图。,解:,(1)求约束反力;,(2)列剪力和弯矩方程;,AB段:,BC段:,(3)作剪力和弯矩图;, 极值点,例6,10.4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的关系,图示简支梁,建立如图坐标系。,约定:,分布力q向上为正,向下为负。,由梁的微段平衡,,一、微分关系的导出,(1)FS图上各点的斜率等于梁上对应位置处的分布载荷集度,(2)M图上各点的斜率等于梁上对应截面上的剪力,(3)由q的正负判断M图的凹凸性。,二、各微分方程的物理意义,1、当 q=0 时,FS=常量,FS 为水平线;M 为斜直线,FS 0时,M图,FS 0时,M图,FS =0时,M图,2、当q=常量(均布载荷),当
10、q0(向上),M图,M图,FS 图,当q0(向下),FS 图,FS为斜直线;M 为二次曲线,三、推论(即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的关系),此处 M 取极值,3、若梁的某一截面上,即:弯矩的极值发生在剪力为零的截面上。,记忆:弯矩图的开口方向与q(x)指向一致。,4. 集中力P作用处,FS 图突变,突变值等于P值,M 图斜率突变,形成一个转折点,P 向下, FS 图向下突变。,P 向上, FS图向上突变;,5. 集中力偶 m 作用处,,FS 无变化;,M 有突变,突变值为m。,从左向右画:,从左向右画:,m顺时针,M图向上突变;,m逆时针,M图向下突变。,6. 端部铰链和自由端处,若无集中力偶作用,
11、则 M=0,| FS | = 端部的横向外力数值。,例:画出图示外伸梁的 FS 、M 图。,解:,(1)先求约束反力;,(2)从左到右作剪力图;,AC段:,水平直线,斜直线,FS 右=3.5kN,CB段:,下斜直线,BD段:,斜直线,A点,FS图向上,B点,FS 右= FS B左+FB=6kN,FS 图向上,(3)从左到右作弯矩图;,AC段:,斜直线,(3)从左到右作弯矩图;,AC段:,C点,M图向下,CB段:,下凹抛物线,由FS 图确定FS =0的截面位置:,BD段:,下凹抛物线,D点为顶点,例:画出图示外伸梁的 FS 、M 图。q =20 kN/m,m =20kNm,a =1m,解:,1.
12、先求约束反力:,2.从左到右作剪力图;,CA段:,均布载荷, FS为斜直线;,AD段:,无横向载荷, FS为水平直线,,A截面FS有向上突变,突变值为FA;,DB段:,无横向载荷, FS为水平直线,,3.从左到右作弯矩图,CA段:,向下均布载荷,M为凹向下的抛物线,中间无极值点;,AD段:,无横向载荷,M为向上的斜直线,DB段:,M为向上的斜直线。,D截面有逆时针转向集中力偶m , M 有向下突变,突变值为m;,例:图示简支梁,受分布力和一集中力偶作用,其剪力、弯矩图如图。试用 q, FS ,M 间微分关系改正错误。,解:,求约束反力;,作剪力、弯矩图;,例,图示组合梁。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解:,1.求约束反力;,2.绘制剪力图,3.绘制弯矩图,m,m,练习 一,x,FS,x,M,练习 二,x,FS,x,M,练习 三,第十章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