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doc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595064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姓名:谷道强 10 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邮编 233000摘要: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有很多其中花鼓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花鼓灯是一种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她有悠久的历史。翩跹的舞蹈、动人的诗乐、铿锵的锣鼓令人迷恋,在江淮大地为人熟知,在神州中华倍受推崇,就是在异国他邦也享有盛誉。千百年来,她始终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关键词:淮河流域 花鼓灯 民间艺术正文: 淮河流域是指我国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接壤地区,它包括20 个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临沂、菏泽、开封、商丘、周口、蚌埠、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它东临大海,

2、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抵江淮,面积 22.5 万平方公里,人口 1.4 亿,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我是一名出生在长江流域,并在那里长大的学生。在没有来蚌埠上大学之前,我对淮河没有太多的了解。我只知道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河流,他将我国划分成两个区域: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两个地区有很大的区别,曾经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过这么一段话“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可以证明这一点。当初选修淮河文化概论的时候就是想了解一下淮河流域,后来开课我听了第一节课后我就被淮河文化深深的吸引住了,淮河流域这里有很多的历史遗迹,其中就有非常重要的“双墩遗址”和“禹墟遗址” 。古代在淮河还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如“垓

3、下之战” 。其中我听得最感兴趣的一节课是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 ,那节课艺术系的老师讲的很生动,她向我们介绍了花鼓灯的一些事,在下课前在我们的要求下老师给我们跳了一段花鼓灯,老师跳得很好看。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一段很传说,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2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

4、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至宋朝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有一说花鼓灯起源于宋代,其理由是凤台县志所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朝时代就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 ”一说起源于元代,理由是解放初挖掘整理花鼓灯歌唱时,发现有一首歌写到:“自从元朝到如今,红灯又叫花鼓灯”;“玩灯的总有千千万,常是淮河两岸人” 。还有一说形成于清代颍上县志载:“夜张灯于门,谓之耗灯,于街衢设架挂灯,锣鼓通霄”;凤阳县志也载:“夜张灯于门,街市搭松蓬,放花

5、爆,锣鼓通霄”;怀远县志载:“喧鼓乐于中庭谓之闹元霄,城乡男女俱出,谓之走白病” 。上述清代旧县志中所载有一共同之处,即上元玩灯盛行,上元即指的是正月十五。如此看来,在清代玩花鼓灯已是一种习俗了。但这些记载中还没有明确提出“花鼓灯”之词。不过,在同治年间的浏阳县志中,则在风俗篇中记载了当地农村如何打扮龙灯、鱼灯、狮子灯、花灯之事,并说“晴日缘村喧舞,杂以金鼓,主人燃爆竹剪红帛迎之为乐,又有服优场男女衣饰,暮夜沿门歌舞者曰花鼓灯 ”。据罗雄岩先生考证,浏阳县志上花鼓这一名称, 是指灯节中的花鼓表演,而这种花鼓表演很可能就是花鼓灯的雏形。由此可以判断,花鼓灯在明代的灯会中已具有表演雏形,到清代才从

6、灯会中脱离出来,有悦神赛会形式逐渐向表演形式过渡,成为完整的广场艺术。辞海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花鼓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化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各种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常多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 ”罗雄岩所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这样概述的:“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形式。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因此,传统花鼓灯的艺术内涵可

7、定远为:花鼓灯是由兰花、3鼓架子、灯舞组合而成的汉族民间歌舞。过去玩灯的艺人多为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花鼓灯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其实就是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直接模仿,像簸簸箕、端针匾、单挎篮、手搭荫蓬、扑蝶、割麦花、踏车步等,因而这些动作一旦出手,极富亲和力,这就是花鼓灯为什么深受群众欢迎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兰花”使用的折扇和手绢,语汇十分丰富,仅持帕方法就有“满把扣” 、 “三指提” 、“二指拎” 、 “一指挑”等多种;扇花的表演手法更是细腻无比 ,有“砍” 、 “抖” 、“颠” 、 “扔” 、 “揉” 、 “挽” 、 “抛” 、 “遮” 、 “别” 、 “云” 、 “贴” 、 “翻” 、 “飘

8、”等40 余种花鼓灯是那种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还有那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赋予其特殊的美感力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也正是通过“舞”,并通过“舞”的继承和发展,“舞”出一个民族发展史。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总能通过其传统民间歌舞的风格而留下印迹。花鼓灯也不例外,它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流行于淮河流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花鼓灯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实用价值。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

9、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等。“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时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蚌埠地区出现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九如、石经礼、杨再先等一批花鼓灯名家,还产生了游春 、 抢扇子等一批

10、有影响的节目,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鼎盛局面。随这 2003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几年来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2006 年 5 月,国务院正4式批准公布了 51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安徽花鼓灯名列其中。省、各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保护花鼓灯。目前在蚌埠市冯嘴子村已成功举办了 7 届花鼓灯会,每届的花鼓灯会都吸引了上万的观众。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众多专业艺术工作者多次来蚌埠采风,丰富和发展了花鼓灯舞蹈的多重语汇。随着新作鼓乡情韵的广受好评,花鼓灯艺术不仅成为国内媒体争相采访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炙手可热的明星。随着社会的发

11、展,加上各种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花鼓灯不感兴趣。花鼓灯的普及和继承现状令人担忧。如今,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青年的外出求学或外出打工,怀远农村基本上都是一些妇女和儿童,载体的缺失是如今怀远派花鼓灯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另一个导致花鼓灯面临失传威胁的就是农村耕地的减少,花鼓灯的创作来源正是农民在土地上的劳作,例如“鼓架子”的“扁担步” “甩鞭式” “提水式”等舞蹈动作都是基于农民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而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在农村生活也不用扁担挑水而是吃上了自来水,更不用说赶牛耕地了,耕地的大量被征用,人们对于原始的农耕劳动形式越来越陌生,花鼓灯的舞蹈形式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失去了它的群众基础。 所以我们现在要对花鼓灯的保护提高重视,不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无法欣赏到花鼓灯那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2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123赵丽.花鼓灯音乐的历史渊源及构成之研究.4于平. 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5高倩 花鼓灯舞蹈的艺术特色 载舞蹈艺术 第 8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化艺术理论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