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城市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和建议20 世纪英国著名城市学家,“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写道:“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而且发展的结果决不应该损害统一,而要使之更完美;决不应该损害和谐,而要使之更协调;早期结构上的完整性应该融合在以后建设得更完整的结构之中”。同样,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中,人们对居住需要也有着朴素而丰富的阐述,如“安其居,乐其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诗人、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无不映衬出古代的中国居民
2、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目标和理想。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染的加剧和人地关系的恶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
3、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居住。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建设,事关城市的发展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
4、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不断提升、功能布局的调整定位以及 “牡丹故里康养 *”特色旅游品牌的不断推进,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作为全市 12 个县级行政区域之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历史欠帐和“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地理区位、经济总量受到制约。这一切,决定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我县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入手,找准切入点、突破瓶颈,攻坚克难,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一、 *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独特优势一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昌达。*是全国“书画之乡”和“铜管乐之乡”,更是经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
5、千年古县”。境内拥有世界最大古城堡鹤游坪、东汉岩墓、摩岩石刻等文物古迹,有明朝天官夏邦谟、抗倭英雄胡帛、清代八大才子之一李惺、近代著名化学家任鸿隽、现代数学家董泽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兴等 300 多位杰出人物。二是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达 33.9%,城区绿化率达 38.2%。 “山水牡丹”享誉国内,自然资源与人文风景交相辉映。“牡丹红、菜花黄、柚花香”成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独特资源。随着宝鼎天堂、卧龙盐浴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正成为#近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三是农耕条件优越,自然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素有“巴国粮仓”、“丝绸之乡”、“丹皮之乡”的美称
6、,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长江中上游优质水果基地县。中国四大名柚之一的“ *白柚”久负盛名,绿色食品“ *酱瓜”、“*藠头”风味独特,倍受青睐。“ *角雕”工艺品独具神韵,有着重要的收藏价值。矿藏资源独特,天然气、盐卤资源得天独厚,闻名遐尔。大天池、卧龙河两大气田年采输气 20 多亿立方米以上,具有发展天然气化工工业的资源条件,煤炭、铁矿、岩盐、石灰石、石膏、石英砂、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均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四是区位优势突出。*“上接巴渝之雄,下引夔门之胜”,是#1 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的重要接点,川渝东部的陆上交通枢纽,地处#、万州、涪陵等大中城市的交合地带。境内交通发达
7、,沪蓉、渝宜高速纵横贯通,区间干道联接四面八方。随着渝万城际高铁、长垫梁货运铁路、垫丰武高速和#第二国际机场的规划建设,*必将成为渝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物资集散地和#主城区 1 小时经济辐射圈内新兴的现代化工商业中等城市。二、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主城区规划建设落后。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落后,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不突出。近几年,虽然已对城市道路进行逐步改造,建设明月大道、长安大道、文毕大道、东方大道、三合大道、玉鼎大道等多条道路,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生活垃圾堆积区域混于居民居住地附近,可供市民悠闲娱乐场所较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居民居住用地
8、混杂,新区开发进度不快,旧城改造缓慢,建筑秩序混乱,目前虽已建成碧桂园、尚品今典、中央华府、牡丹城等中高档居住区,但物业管理滞后,环境质量仍不尽如意。二是经济实力薄弱,居民素质较低。由于所处区位和发展的基础不同,主要经济指标无法与主城区、渝西发达区县和同为库区的涪陵、万州、长寿相比。据最新出炉的#38 个区县 2017 年 GDP 排行,*GDP122.82 亿元,排行 23 名,在全市靠后,财政和居民收入不足。同时,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弘扬城市文化力度不够,市民综合素质偏低,房价高,医疗贵,养老条件较差,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县城空间无序、景观缺乏。如陈家街
9、两侧旧房、危房遍布,排污能力相当差,县城整体形象有待改善。*县依山傍水,但县城“临水难见水”、“靠山难近山”现象突出。建筑密度高,为城市居民生活配套的公园、广场、停车场、社区服务设施等相对不足。县城缺乏步行商业街、市民广场等提高生活品质的公共开敞空间。四是生态环境脆弱,城市污染不断加剧。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与建设扩张的挤压,城市绿地日趋减少,城市废气、废水、废渣排量日益增加,空气难以净化,噪声难以降低,水资源日趋紧张。而城市环境的恶化会给居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三、 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现代城市生态规划是传统环境规划的发展,是人类
10、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它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不是环境污染本身,而是在整体上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拟定规划方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生态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生态宜居城市的指标包括: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利、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因此,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要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根据以上现状,加快*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蓝天碧水是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的经济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环节,控制
11、城市环境污染源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 建造生态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城市污染, 而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四方面的污染。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工厂必须实现清洁化生产,污水、废水和噪声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垃圾必须经处理后安全送出城市,对那些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应毫不留情的加以关闭。同时,产业发展规划首先应考虑生态环保的要求;招商引资务必引进低碳环保的项目,必要时可给予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日常生活大力推广各部门各单位全方面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能耗,导入低碳生活方式和理念。(二) 做好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搞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周围的山水和城区组成了统一
12、的生态系统。我国的一些生态园林城市都得益于其周围美丽的自然环境,如南京有浓荫覆盖的紫金山,杭州有水光微滟的西湖,厦门和大连有碧波万倾的海滨等。因此,自然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务必加强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促进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重强化县城内桂溪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小流域治理、河道疏浚清理等手段,提高河道水体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县地处华蓥山脉东部,东西部山岭耸峙,中部高滩河纵惯县境,溪河、小沟冲、平坝镶嵌其中,自然环境基础可谓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因此,可以凭借现有的山环水绕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良好的内部水环境,组织防护绿地与景观绿带,滲透城市内部形成滨河绿廊,并充分
13、利用周围山体,结合地形特点,形成“山水融城”的生态宜居城市模式。形成高品位、山水相依的生态园林城区。(三)优化县域总体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规划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该注意强化城市功能性设施的配套建设,优化道路、管网、公交路线。特别要重视绿化、美化环境,增加绿地、公园、公厕、停车场、分类垃圾厂、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同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停乱靠等顽疾要出重拳整治,力求体现*固有的自然山水与文化特色,凸显山水格局,还市民一个整洁清爽的环境。同时,在全县建立科学合理、权责利统一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县、镇乡(街道)、村社管理的职
14、能职责,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作用。此外,要激发城市的创新功能,搞好户籍改革,培养、选拔和引进多层次的人才,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四)强化生态宜居理念宣传,提升市民综合素质文化和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一座城市文化气息的浓厚程度,往往决定和标志着该城市的品位与“软实力”。我们应统筹兼顾,齐头并举,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强化生态宜居理念宣传,提升市民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倡导生态环境意识,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生态宜居理念,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让全县居民充分认识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特殊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生态规划实施要依靠管理来保持和改进,尤其在城市边缘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有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要严格执法监督,依法治理污染,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责令限期整改达到良好的环境要求。总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坚持绿色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持之以恒,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生态宜居城市的美好蓝图必将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