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0214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墨子原文及译文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1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2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3 ;桓公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5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6而大丑也。太上7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 1入国:治理国家。 2缓:怠慢,耽误。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的国君。出走:逃亡。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 5遇:遭遇,遭受。吴王:名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摄:震慑。 6抑:容忍,忍耐。7太上:最好的。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

2、有才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灭亡。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的怠慢。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家大事。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三人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忍耐奇耻大辱。最好的是不要失败,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这叫做善于用人。【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1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2其志,内3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

3、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4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5 ,上必有谘谘之下6 ,分议者延延7 ,而支苟8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注解】 1足:充足,满足。 2败:衰败,丧失。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5弗弗之臣:直言进谏的臣子。 6谘谘(zz)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7分议:争议,议论。延延:不停止。 8支苟:意见分歧。 【译文】我听说:不是没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的心;不是没有满足的财物,而是自己没有满足的心。因此,君子自己承担艰难,将容易的事让给别人;大多数人自己承担容易的事,将艰难推给别人。君子受重用时不丧

4、失自己的志向,被贬退时深入自我反省;即使夹杂在一般人之中,最终也无怨恨之心,那是因为君子很自信。因此,去做艰难之事,一定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听说只做想要做的,而能避免所厌恶的。因此,被宠爱的臣子会伤害国君,谄媚的臣下会伤害君上。国君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臣子,君上必须有敢于争辩的臣下,议论国事的人不停止,意见分歧的人辩论不休,才可以长久保存国家。【原文】臣下重1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2 ,远臣则吟3 ,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4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5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6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注解】 1重:重视,看重。 2喑:沉默。 3吟:感叹,叹息。 4善议:正

5、确的建议。 5以:因为。 6归:通馈,赠送。【译文】臣下看重名爵官位而不说话,近旁的臣子就沉默无语,远方的臣子就感慨叹息,人民的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谄谀的臣子在国君身侧,正确的建议被堵塞,那么国家就会危险了。夏桀和商纣王不是因为失去天下的贤士吗?因而遭到杀身之祸而丧失了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举荐贤能,接纳士人。 【原文】今有五锥,此其铦1 ,铦者必先挫2 。有五刀,此其错3 ,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4近伐,灵龟近灼5 ,神蛇近暴6 。是故比干7之殪,其抗8也;孟贲9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10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注解】 1铦(xi

6、n):锋利。 2挫:受损,折断。 3错:磨砺。 4招木:高大的树木。 5灼:烧。古人用火烧龟甲,依其裂纹占卜。 6暴:同曝 ,曝晒。 7比干:商代人,因敢于进谏遭受商纣王杀害。 8抗:刚强,正直。 9孟贲:战国时卫国勇士,后被秦所杀。 4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因为进行变革,遭到楚国贵族的杀害。 【译文】现在有五把锥子,这一把锋利,锋利必定先折断。有五把刀子,这一把是经过磨砺的,磨砺过的刀子必定先损坏。因此,甘甜的井水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容易受到砍伐,灵异的龟容易受到烧灼,神奇的蛇容易受到曝晒。因此比干之所以被杀害,是由于性格刚直;孟贲之所以被杀害,是由于勇猛过人;西施之所以被沉于水,是由于美貌绝

7、伦;吴起之所以遭受裂刑,是由于进行变革。所以,世上之人很少不死于他的特长,因此说:过于强盛是很难保持的。 【原文】故虽有贤君1 ,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2令,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3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4 ,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5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6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7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盖非兼王8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9 ,大水不潦潦10 ,大火不燎燎11 ,王德不尧尧12若乃千人之长也,其直

8、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13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14 ,逝15浅者速竭,墝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16国矣。 【注解】 1贤君:贤明的君主。2禄:俸禄。 3及高入深:射到高处和远处。 4难令:难以驱使。 5恶:厌恶。 6器:人材。 7镒(y):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黄金为一镒。 8兼王:以兼爱而统一天下。 9昭昭:明亮。 10潦潦:水势盛大的样子。 11燎燎:火势盛大的样子。 12尧尧:德行高尚的样子。 13覆:覆盖,包容。 14涸:干涸。15逝:河流。 16流:流传,传播。 【译文】所以即便有贤明的君主,也不会爱没有功业的臣子;即便有慈爱的父亲,也不会爱没有用处的儿

9、子。因此,不胜任某事却处在这样的位置,不是这个位置的人选;不胜任爵位却享受俸禄,不是这个禄位的主人。良好的弓难以张开,然而可以射到高处或远处;良马难以驾驭,然而可以驮负重物到达远方;优良的人才难以驱使,却可以帮助君主并使他受到尊重。因此,江河不厌恶小河流满自己,所以能称得上广大。圣人勇于承担天下重任,顺应事物的天理,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才器。因此,江河之水并非只有一个源流;贵重的皮衣,并非撷取了一只狐狸的腋下之皮。哪里有不采纳同道之人的意见,而只采纳与自己心意相同的人的意见呢?这大概不是以兼爱之道而统一天下吧!因此天地不是长久明亮,大水不是长久盛大,大火不是长久燃烧,王德不会长久高洁。处于千人

10、之上的长官,其为政若正直如箭矢,平直如磨刀石,便不足以包容万物。因此狭窄的溪流很快干涸,浅小的河流很快枯竭,贫瘠的土地难以长育五谷。王者有淳厚的恩泽,如不走出宫中,他的恩泽就不能传遍整个国家。 【评析】本篇重点论述了国君知人善任,亲近贤才的重要性,认为亲近贤才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并指出国君应当摒弃谄媚之徒,允许臣子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广泛争辩。只有广开言路,才能接受善议,以得民心。同时,本篇还认为作为圣人,必须有广阔的胸怀,善于容物容人,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将王者之德从宫中流布民间,遍施天下。墨子修身【原文】君子战虽有陈1 ,而勇为本2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

11、有学,而行3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4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5 ,无务博闻。 【注解】 1陈:同阵 。 2本:本质,根本。3行:品行,德行。 4无务:不去做。 5暗:暗昧,不明。 【译文】君子作战虽然有队形阵法,但勇敢是根本;举办丧事虽然有礼节仪式,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知识,但行为是根本。因此,根本不能树立牢固,不必去追求枝叶丰茂;近邻不亲善,不要去追求远处的朋友;连亲戚都不依附,不要去从事外交;一件事也不能有终有始,就不必操持多种行业;一种事物也不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强记。 【原文】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1 ,君子察迩而

12、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2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3而行修矣。谮慝4之言,无入之耳;批扞5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6矣。 【注解】 1察迩:明察左右。来远:招徕远方。来,同徕 。 2毁:毁谤。 3省:减少。 4谮慝(zn t):诬谄诋毁。 5批扞(hn):批驳漫骂。 6依:凭依。 【译文】因此,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的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君子被不具有修行的人所诋毁,却能反躬自省,这样别人的怨恨减少,自己的德行得到了修正。诬陷诋毁的话,不入自己的耳朵;批驳谩骂的声音,不从自己嘴里说出;杀伐伤害人家孩子的想法,不存在于心中。即使有诋毁

13、攻讦的人,也会无所凭依。 【原文】故君子力1事日强,愿欲2日逾,设壮3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4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5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6 ,接之肌肤,华发隳颠7 ,而犹弗舍8者,其唯圣人乎!【注解】 1力:努力,尽力。 2愿欲:心愿,愿望。 3设壮:建树。 4见:表现,显示。 5竭:竭尽。 6四支:四肢。支,同。肢。 7华发:头发苍白。隳(hu) 颠:秃顶。 8弗舍:不舍弃。 【译文】所以君子努力做事,日渐强盛,愿望日渐远大,建树日渐宏伟。君子的修身之道:贫穷之时显示出廉洁,富裕之时显示出道义,对于生

14、者显示仁爱,对于死者显示哀痛;这四种德行不能掺有虚假,经常要反省自己。隐藏于心中的是不竭尽的仁爱;言谈举动是不竭尽的恭敬有礼;说出的话永远那样合理。这种德行贯穿于身体四肢,渗透了肌肤,直到头发花白秃顶,都不会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吧!【原文】志不强者智不达1 ,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2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3 ,遍物4不博,辩5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6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7 ,原8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9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10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11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

15、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12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13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14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15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注解】 1智不达:智力不通达。2据财:占有财富。 3笃:笃信,专一。 4遍物:阅历事物。 5辩:辨别。辩,同辨。 6几:危险。7惰:怠惰。 8原:同源 ,源流。 9耗(ho):失去。 10务言:专注言语。 11伐:夸耀。 12文:文采。 13善:善行。 14简:简单,轻易。 15戴:同载。 【译文 】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不会通达,不遵守信诺的人行动不会实现;占有财富不

16、能分给别人的,不足以交朋友;守道不坚定的人阅历事物不广泛,辨别是非不能明察,不足以与其交游。根本不坚固枝梢必定危险,强盛时不修行,后来必会怠惰,源流混浊河流就不清澈,行为不守信用名声必然失去。名声不会平白无故产生,荣誉不会自己生长。功成名誉自然相随而至,名誉决不可有丝毫虚假,要进行自身反省。专注于言谈而行动迟缓,即使雄辩别人必定不听。出力多而夸耀自己功劳,即使辛劳别人也必定不取。有智慧的人用心思考而不夸夸其谈,出力多而不夸耀功劳,因此名扬天下。言语不要讲得太多而要求明智,不要讲究文采而要追求明察。所以缺乏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善行不是出自内心就不会保持,德行不从自己做起

17、就不能树立;名声是不可能简单就成功的,声誉不可能靠取巧而建立,君子要知行合一。谋求利益,忽视声名,可以做天下的士人,从来不曾有这样的事。 【评析】本篇阐述了君子立身处世要注意修养,言行合一,才能成为天下百姓的表率。坚决摒弃依靠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而建立功名的行为。指出君子之道,即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从内心深处生发善念善行,并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直到头发花白,甚至于秃顶也不改变对于善行的永恒追求。墨子所染【原文】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1 ,染于黄则黄。所入者2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3 ,禹染于皋

18、陶、伯益4 ,汤染于伊尹、仲虺5 ,武王染于太公、周公6 。此四王者所染当7 ,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8 ,必称此四王者。 【注解】 1苍:青色。 2所入者:染料。 3舜: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许由:唐尧时人,不接受尧让天下,有名的隐士。伯阳:传说为舜七友之一。 4禹:传说中继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夏朝的创始者。皋陶:舜时任刑法之官。伯益:舜时任牧猎之官。 5汤:商代君主。伊尹:商汤大臣,出身卑微。仲虺(hu):商汤大臣。 6武王:周文王之子。太公:姜尚,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 7当:确当,正当。 8显人:声名显赫的人。 【译文】墨子看到染丝

19、时就感叹说:织品用青色染料染变成青色,用黄色染料染就变成黄色。随着染料的变化,织品的颜色也变化;放入五种染料中去染则呈现五种颜色。所以对于染丝不可不慎重。不只是染丝有这种情况,治理国家也如同染丝一样。虞舜受到许由、伯阳的感染,夏禹受到皋陶、伯益的感染,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感染,周武王受到姜尚、周公旦的的感染。这四位君王所受的感染确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绩和声誉充满天地。只要列举天下具备仁爱道义和声名显赫的人,必然说到这四位君王。 【原文】夏桀染于干辛、推哆1 ,殷纣染于崇侯、恶来2 ,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3 ,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4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5

20、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6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7 ,楚庄染于孙叔、沈尹8 ,吴阖闾染于伍员9 、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10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注解】 1夏桀:夏朝时的暴君。干辛、推哆:夏桀的宠臣。 2殷纣:商朝时的暴君。崇侯、恶来:商纣王的宠臣。 3厉王:周厉王,周朝时的暴君。厉公长父

21、、荣夷终:周厉王的宠臣。 4幽王:周幽王,周朝的暴君。傅公夷、蔡公谷:周幽王的宠臣。 5僇(l):同戮,杀害。6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管仲:齐桓公的宰相。鲍叔:齐国贤大夫。 7晋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舅犯、高偃:辅佐晋文公的贤大夫。 8楚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楚国大臣。沈尹:楚国大夫。 9吴阖闾:吴国国君。曾经大败越国。伍员、文义:春秋时吴国贤大夫。 10越勾践:越国国君。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范蠡、大夫种:越王勾践的谋臣。范吉射:春秋末晋卿范献子鞅之子,被赵简子所击败。长柳朔、王胜:范吉射的家臣。中行寅:春秋末晋卿中行穆子之子,被赵简子所击败。籍秦、高强:中行寅的家臣

22、。吴夫差:吴国国君,被越王勾践所灭亡。王孙雒、太宰嚭:吴国大臣。智伯摇:春秋末年为晋六卿势力最强大者,后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智国、张武:智伯摇的家臣。中山尚:春秋时中山国国君,被魏所灭。魏义、偃长:中山国的臣子。宋康:战国时宋国国君,为齐国所灭。唐鞅、佃不礼:宋国臣子。苛扰:苛刻,骚扰。 【译文】夏桀受到宠臣干辛、推哆的感染,殷纣王受到宠臣崇侯、恶来的感染,周历王受到厉公长父、荣夷终的感染,周幽王受到宠臣傅公夷、蔡公谷的感染。这四位君王受到奸邪的感染,所以国家残破,遭受杀身之祸,被天下所诟辱。列举天下不守道义行为可耻的人,必然说到这四位君王。齐桓公受到贤相管仲、鲍叔的感染,晋文公受到舅犯、高

23、偃的感染,楚庄王受到大臣孙叔、沈尹的感染,吴王阖闾受到伍员、文义的感染,越王勾践受到贤臣范蠡、大夫种的感染。这五位国君受到感染正当,所以能够称霸诸侯,功业声名传留后世。范吉射受到家臣长柳朔、王胜的感染,中行寅受到家臣籍秦、高强的感染,吴王夫差受到宠臣王孙雒、太宰嚭的感染,智伯摇受到家臣智国、张武的感染,中山尚受到大臣魏义、偃长的感染,宋康王受到大臣唐鞅、佃不礼的感染。这六位国君所受的感染不正当,所以国家遭到残破灭亡,自己遭受杀害,祖庙毁灭,后代断绝,君臣离散,人民逃亡。列举天下贪婪残暴苛刻骚扰百姓的人,必然要说到这六位国君。 【原文】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1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

24、劳于论人2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3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注解】 1行理:做事合乎情理。2论人:择人。佚:安逸。 3要:要领,根本。 【译文】大凡国君所以安逸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做事合乎情理,合乎情理又由于受到的感染正确。所以,善于做国君的人,在选择人才时费尽心思,而在办理公务方面轻松安逸。不善于当国君的人,劳心费神,忧愁操劳,然而国家却更加危急,自己更加受人诟辱。这六位国君,并非不看重他的国家,爱惜自己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其中的要领。不了解治理国家的要领,是由于所受的感染不正当。 【原文】非独国有

25、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1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2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3 。其享皆好矜4奇,创作比周5 ,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6 。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 者,此之谓也。 【注解】 1谨:谨慎。 2处官:做官。 3段干木:战国时期著名学者。禽子:墨子的弟子。傅说:商代贤相。 4矜:矜持。5创作比周:胡作非为,结党营私。 6子西:春秋时人。易牙、竖刀:齐桓公的宠臣。 【译文】不只是国君受到臣子的感染,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感染。他的朋友都喜好仁爱道义,淳厚谨慎,敬畏法令,那么他的家就会兴旺,身体日渐安逸,名声日

26、渐荣达,做官能恰当处理事情,如段干木、禽子、傅说就是这种人。他的朋友都喜欢矜持鲁莽,胡作非为,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就日渐损伤,身体处于危难,名声日渐受到诟辱,做官不能恰当处理事情,如子西、易牙、竖刀就是这种人。 诗说:必定要选择染料,必定谨慎对待染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析】本篇着重强调了择人识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君还是有才能的士人,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即所染。左右之人言行讲究仁义规范,则所染正当;左右之人谄谀奉承,阴险奸诈,则所染不当。历史上大凡贤能的国君,其周围必定有一批贤臣良相;大凡暴君,其周围必定有一批奸邪之徒。墨子法仪【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1 ,无法仪而其事

27、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2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3 ,平以水。无4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5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6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注解】 1法仪:法度准则。 2百工:各行各业。3县:通悬 ,测定垂直的工具。 4无:无论。 5中:合乎。 6放依:仿照。 【译文】墨子说:天下人做事,不可以没有法度准则,没有法度准则而能把事情做成的是没有的。即使做了将相的有才能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法度。即使各行各业的工匠,也都有一定的法度。工匠用矩尺来测定方形,用圆规来测定圆形,用绳墨来测定直线,用悬锤来测定是否垂

28、直,用水平器测定平面。无论巧匠还是一般的工匠,都以这五种用具做为法度。巧匠能做到合乎法度,一般的工匠即使不能合乎法度,只要仿照着工具去做,就胜过自己了。所以,各行各业做工的人,必须有法度可依。 【原文】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1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2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3 ,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注解】 1辩:明辨。 2当:倘若,如果。 3学:学长,老师。 【译文】现在大到治理天下,其次治理大国,倘若没有法度可依据,这还不如各行各业的工匠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