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经喷药处理过得玉米种群随机抽取 9 个果穗,其穗重分别为308,305,311,298,315,300,321,294,320g。(1)求其平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极差、标准误、变异系数,以及 95%的置信区间;(2)已知此玉米单交种群的平均穗重为 300g,问喷药与否的果穗重差异是否显著?(1)平均数:308标准差:9.6标准误:3.2中位数:308极差:27变异系数:3.1%均值的 95%置信区间:300.6 ,315.4(2)正态性 K-S 检验:P=0.9980.05,即认为该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单样本 t 检验:P =0.0370.05,故方差齐性。(2)正态性检验,病株和健株的植
2、株高度的 P 值分别为 0.985, 0.643,均大于 0.05,即皆服从正态分布。 (3)独立样本 T 检验,p=0.0190.05, 即认为豌豆F 2分离符合9:3:3:1 的自由组合规律。五、某仓库调查不同品种的耐贮情况,随机抽取国光苹果 200 个,腐烂 14 个,178 个红星苹果中腐烂 16 个,试测试这两种苹果耐贮差异是否显著?国光苹果腐烂率为 7.0%,国光苹果腐烂率为 9.0%。 2 =0.510,P=0.4750.05 ,即两种苹果耐贮没有差异。六、欲比较两种检验方法对血样中某抗体的检出率,将 100 份血样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问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无差别
3、?表 2. A、B 两种检验方法对血中某抗体的检出情况McNemar 2 检验的 P 值为 0.031,小于 0.05,表明 A 法和 B 法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差别。七、 用 A、B、C、D4 种不同 N、P 配比的营养液浇灌种植的小麦幼苗,30 天后计算平均日增重(g),得到如下的数据,问 4 种营养液的效果是否相同?A 营养液:31.9, 24.0, 31.8, 35.9B 营养液:24.8, 25.7, 26.8, 25.9C 营养液:22.2, 23.0, 26.7, 24.3D 营养液:27.0, 30.8, 29.0, 24.6(1)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A、 B、C 、D4 种不
4、同 N、P 配比的营养液 30 天后平均日增重的P 值分别为 0.802,0.997,0.996,1.000,均大于 0.05,即皆服从正态分布。(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P=0.1660.05,即方差齐性。日增重(m/g)(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40.05) ,B 、C 与 D 营养液间差异不显著(P0.05) 。八、四川西部高山区林麝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是不同的,推测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可能是海拔高度,或者是不同的植被类型。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类型中林麝种群数量的调查(见下表) ,分析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表 3. 林麝种群数量统计表(只/100km 2
5、)植被类型海拔高度(m )原生林 次生乔木林 次生灌木林 人工林125 98 76 56154 139 112 671000-15001500-20002000-2500 268 225 198 942500-3000 188 105 84 62(1)方差分析表明:F 海拔高度 =14.933, p=0.0010.05) 。原生林林麝种群数量最高,人工林最低,次生乔木林与次生灌木林间林麝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 P0.05),即林麝对生境的选择按原生林、次生乔木林、次生灌木林、人工林顺序,其种群密度极显著地降低,不同植被类型林麝种群密度依次为原生林次生乔木林=次生灌木林 人工林。营养液010203
6、040A B C Dab b ab图 1. 营养液对小麦幼苗平均日增重的影响数量(n/只)九、根据下表原始数据,求某市 4 周岁至未满 11 岁女孩的年龄(x,年龄) 与平均身高(y,身高)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并检验回归关系的显著性。表 4. 某市 4 周岁至未满 11 岁女孩的年龄与平均身高X(岁) 4.5 5.5 6.5 7.5 8.5 9.5 10.5Y(cm)101.1 106.6 112.1 116.1 121.1 125.5 129.2(1)y 对 x 的直线回归方程:(2)R 2=0.996,r=0.998 , F=1365.148,P=0.0000.05,即直线回归效果极显著,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原生林 次生灌木林 人工林次生乔木林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500-3000y = 4.6821x + 80.841R2 = 0.9964r=0.99821001101201301404 6 8 10 12年龄(岁)身高(h/cm)= 4.6821x + 80.841海拔高度(h/m)图 2. 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对林麝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植被类型图 3. 年龄与平均身高的回归直线0501001502002501 2 3 4aaba0501001502002501 2 3 4ab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