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强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88270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强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强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论文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服务“三农”亳州市水务局 刘仲海【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亳州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和方法,从而 阐述了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和措施, 更是稳 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服务“ 三农”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对策措施;服务“三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

2、社会发展,全面服务于“三农” 。1 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 1 号文件提出,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当前,迫切需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农村水利基

3、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21.1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人口588万人,耕地494.7khm 2,水资源量25.4亿m 3,人均耕地0.085hm 2,人均水资源量438m 3。呈现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市情、复杂的水情决定了我市农业生产必须走灌溉农业、节水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能否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基础。1.2 加强农村水利基

4、础设施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只有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粮食才能安全,农业才能稳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稳步提高,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粮食危机初露端倪的时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搞好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3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当前,中央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既能直接促进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增长,改善农村

5、消费环境,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从而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从中央的投资政策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肩负着新的重大使命,既要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担当重任,又要为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消费需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供保障。1.4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涡河治理、阚疃枢纽除险加固、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水环境整治等,直接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把治理水质污染、保水源与净水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明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但水污染等突出问题还十分严重,必须高度重视农

6、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人水和谐,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支撑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正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2.1 涵闸坝等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寺、涡阳、蒙城和阚疃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4座,中小型涵闸500多座,滚水坝10余座,但仍满足不了农业农村用水的需要。一是涵闸坝分布不均。由于地理原因,我市4座水闸枢纽工程分布在涡河和茨淮新河本干,除涡河的主要支流新建一批沟口控制工程外,其他支流大都没有控制工程,以致茨淮新河等河流的主要支流以及芡河、北淝河、包河、西淝河上下游地区水源严重不足。二是病险水

7、闸多,蓄水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我市水闸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长期运行,造成年久失修,再加上当时资金、技术、施工等原因,未完建的和建成后质量不高的水闸为数不少。经排查,全市有病险水闸200多座,占水闸总数的50%左右。出于安全需要,这些病险闸汛期都限制蓄水,有效蓄水量减少了近一半,只能保证40khm 2农田的灌溉,占全市耕地的8.1%。2.2 水利工程灌溉排涝保障能力薄弱。我市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 20 世纪5070 年代,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等问题,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一是大中型灌区灌溉渠系不配套。我市有茨淮新河、涡河、芡河、北淝河、

8、西淝河等灌区是 70 年代建设的,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原因,没有按照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进行建设,造成大量配套工程未能实施,田间工程不配套。二是现有机电排灌泵站排灌能力差。我市有机电排灌泵站 2818 座,装机47.0 万 kw,其中可以恢复利用的机电排灌泵站不足 300 座,装机不到 7500kw,这些机电排灌泵站大多运行 40 年左右,设备陈旧老化,损坏严重,有的已经报废。在 2008 年冬至 2009 年春的大旱中,经过紧急抢修,全市也只启动 64 座排灌泵站。目前只能保证 13.5 khm2的农田灌溉和 53.5khm2农田的排涝。三是机井灌溉能力严重不足。我市现有机井 6.23 万眼,

9、大多是每眼机井控制灌溉面积 7 hm2以上,况且,现有机井中有 30%的机井是 7080 年代建设的,已经报废。近几年建设的机井由于单井控制面积大,影响了机井使用寿命。据调查统计,约有 10%的机井由于超量取水而报废,目前,全市可用机井 4.41 万眼,完好率为 70.8%。2.3 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小河流及骨干大中沟排灌能力仍处于低效益的局面,致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全市 77 条跨省、市、县、乡(镇)的中小河流和骨干大中沟覆盖耕地 233.5 khm2,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其中 65 条没有疏浚治理,排水不畅,一有大的洪涝灾害,就发生流域性内涝;二

10、是由于没有涵闸节制,大水过后不能蓄水保水,加剧了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一遇干旱,旱灾严重;三是排灌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生产,旱涝保收能力不高;四是桥涵不配套,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自 2000 年以来,先后发生了 4 次洪涝和 3 次干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 多亿元,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4 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根据亳州市开展的 20102013 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调查复核结果,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398.38 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 77.83%。其中氟含量超标 311.89 万人,苦咸水 46.35 万人,铁锰碘超标16.45 万人,饮用污染水

11、 16.35 万人,仅细菌学超标 7.34 万人。2.5 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全靠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力量组织的方式开展,缺乏法律的规范,工程管理缺乏清晰的政策界线,如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已建成工程设5施的资产监管和产权归属,公益性设施运行损耗和政策性经营亏损补偿、工程的管护责任如何落实等。我市现有小型机电灌溉站 2818 座,村塘 1.2 万口,机电井6.23 万眼,农村饮水供水工程 218 处。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在建成后,其运行管理费用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起,但又没有很好的落实其他的管理措施,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更是缓慢,致使工程建管

12、用脱节。2.6 面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尚未得到应有重视。面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全靠一些以中央资金投入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等涉农水利项目,地方政府没有建立正常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投入机制。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问题,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程度差,几乎为零,工程建设任务、质量、效益大打折扣。特别是取消“两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7 基层水利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短腿” ,面上工程管理“缺位” 。基层水利站的撤销不仅造成了水利资产流失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缺失,更重要地是带来面上水利工程管理的“缺位” ,使水利管理出现了严重的“短腿”现象。

13、全市有中小型涵闸 500 多座,滚水坝 10 余座,大中型机电排灌泵站 2818 座,万亩以上灌区 19 处,万亩以下灌区 30 处,村塘 1.2 多万口,机电井 6.23 万眼。这些原来由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目前已无人过问。特别是在水利兴修、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中,因基层水利站缺失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8 规划不到位,行政不协调。近几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了大量的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项目,如农业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高标准良田项目、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等,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由于没有整体规划,出现了涉农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

14、调” 。地方政府也没有协调有关部门针对水利建设实施综合规划,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6出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不科学、不系统、不到位。3 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3.1 准确把握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方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与农村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

15、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3.2 科学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各地要针对农田水利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做好县级农田水利规划 ,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每个单体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各年度实施方案。具体规划内容包括抗旱规划、排涝规划、高效节水规划、中型水闸

16、除险加固规划、新建涵闸规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等。3.3 加快面上水利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根据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以县区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逐年编制治理中小河流、骨干大中沟和面上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方案,力争经过 58 年的疏浚治理使全市中小河流及骨干大中沟由现在防洪能力不足 5 年一遇提高到 10 年或 20 年一遇,除涝能力由现在不足 3 年一遇提高到 5 年一遇以上,并能蓄水保水、灌排结合,实现7治理流域内旱涝保收。3.4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要重点抓好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灌区内的一二级泵站和渠系建筑物的改造步伐,逐步完成与

17、之配套的田间工程改造,使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涡河、芡河、西淝河、北淝河灌区也要加快续建配套和改造步伐,全面提高各灌区农业生产能力。3.5 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一方面,重点抓好以机井和涵闸坝塘等抗旱水源工程的建设,增加工程蓄水容量。我市 494.7khm2耕地,其中井灌面积 402.6 khm2,按照每眼机井灌溉面积 5.3hm2,应配套机井 7.55 万眼,全市现有可用机井4.41 万眼,还需新打机井 3.14 万眼。3.6 全面做好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要抓住国家加大对水利投资的机遇,全面做好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规划,充分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列入民生工程,集中力量用 35 年的时间

18、基本完成全市 200 多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改造,消除农村地区防洪安全的威胁。3.7 强力推进节水灌溉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节约用水,努力营造节水型社会。二是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措施,逐步推行轮灌、滴灌、微灌等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三是依法核定水价,合理收取水费。3.8 整合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水利建设资金,全面拓宽投融资渠道,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搞活农村水利建设。一是各级财政都要逐年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二是积极整合发改委、农委、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涉农资金,捆绑结合,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三是建立一种政府引导、群众主

19、导、社会广泛参与,民办公助,灵活多样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四是对已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采用市场运作模式给工程建设、维修和运营注入新的活力。83.9 理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已成为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总结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改革的经验,切实抓好建设管理改革,进一步明晰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落实管理责任。重点是用法律形式明确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性质、地位和作有,清晰界定政府、农民、社会等几方面在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农村水利建设是社会公益性建设,应强化政府行为,制订小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专项建

20、设和补助基金政策,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管理和投资的法律法规机制。3.10 建立乡镇村基层水利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是水利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的到来,需要基层水利站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水利建设管理职能。按照流域或行政区域设立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明确隶属县水务局,其性质为全额事业单位,每站编制57人。在村级设立村内水利管理员,享受村班子成员待遇,负责本村内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落实后,及时进行培训,增强业务能力,建立起一支“真管用、真能用”的基层水利队伍。3.11 依法实行防汛和抗旱责任制度,并完善有关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 安徽省实施办法和安徽省抗旱条例的规定,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依法实施防汛抗洪抢险和抗旱。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防汛预案和抗旱预案,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非水利工程措施及非工程的措施,保障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减轻旱涝灾害损失。作者:刘仲海,男,39岁,9工作单位:亳州市水务局,职称:工程 师, 专业领域:农村水利工程建 设与管理,地址:亳州市工业路16号,邮编:236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水利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