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EVIEW/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从蜀王杜宇到杜宇崇拜关于杜宇的文化解读敬晓愚 张 婵 后勤工程学院, 重庆 401331摘 要: 图腾崇拜是中国先民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同时期 、地区 、族群的图腾,各呈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三星堆鸟形器物和图案的大量挖掘,证明在古蜀时期曾盛行鸟图腾崇拜,大量的文字材料的记载中,又发现了以杜宇为代表的鸟图腾 。本文通过历史 、文学 、民俗材料和现象的罗列 、解读,挖掘鸟图腾杜宇背后的文化内涵,较为全面地解读杜宇文化在蜀地乃至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关键词: 杜宇 文化 三星堆 鸟图腾 望帝图腾崇拜是群体行为,通过崇拜共同的图腾,群体在精
2、神上发展出凝聚力 。一般来说,从内心崇拜图腾,可诉诸外在祭祀 、畏惧或保护行为,而且,以特殊的符号和名称来代表图腾,并相信图腾对自己有庇佑作用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发掘出大量的鸟形器物和图案 。从考古角度来说,在某个时代的器物中,出现大量的共同元素,即可推断与当时的群体精神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在考古研究过程中,三星堆祭祀坑表现出 “蚕丛 鱼凫 ”文化序列 。蜀王本纪 云: “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 。”按照一般的说法,蚕丛 、鱼凫 、柏灌都是禽鸟,也正是 “早蜀文化 ”中鸟图腾的代表 。在随后的祭祀坑中新的考古发现中,发现出鸟图腾有更迭变化的痕迹 。例如 “鸟头勺把 ”的
3、陶器,从不同的鸟头形状和鸟嘴是否带钩弯曲,可以推断出是鱼鹰还是杜鹃,这说明了 “蚕丛 ”、“柏灌 ”、“鱼凫 ”图腾在不同时期不断更替的情况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蜀王杜宇的登场,就都消失了 。郫县志 卷十二引扬雄 蜀纪 云: “杜主代鱼凫王蜀 。”杜宇 “自立为蜀王,号为望帝 ”,开始谋求政治上的权力,进一步升格为 “望帝 ”。望帝杜宇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杜宇王朝,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古蜀文化中的一道亮丽色彩 。本文将从古代文史和蜀地民间风俗两个角度对杜宇文化进行解读,并分析杜宇文化形成背后的渊源 。一 、蜀地民间文化中的杜宇崇拜蜀地民间文化是杜宇现象的最直接策源者 。普通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 、
4、生活过程中,经过漫长的集体意识之凝聚和内化,形成了一些固定的 、常态化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以其基础性 、广泛性地内生于群体意识之中,如同血液般滋润 、流淌在后代群体的心田中,最直接地外显为民族文化之特质 。蜀地杜宇崇拜的民间文化,最突出地表现在祭祀礼仪 、风俗习惯等方面 。1. 关于香火相继的望丛祠 。自古以来,在蜀地民间巫祠甚多,而最主要的祭祀对象,则当为杜宇望帝莫属 。历朝历代,都以杜宇为蜀地神灵,渴求其带来的庇护 。在数不胜数的祠庙之中,尤可述者,乃是建于北宋仁宗康定二年( 1041 )的望丛祠,此祠庙位于成都郫县,至今仍是人们前往吊祭杜宇望帝的重要场所 。“望丛祠占地五十
5、余亩,古柏森森,红垣绵绵,两帝坟冢沉睡其中 。祠前屏墙上书 望丛祠 ,东西侧门题额 功在田畴 、德垂揖让 ,既是蜀民对两帝业绩的概括,也是人民给他俩立下的历史丰碑 。”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望丛祠不断地被重建和修护,此正体现了蜀地人民对望帝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可以说,对于蜀地人,杜宇已经完全内化为一种精神象征,并流溢出实实在在的感情 。至今,每年在望丛祠仍会举行各种赛歌会,据说源自于 “杜鹃泣血 ”的故事,而这正是人们不忘根祖的最普通表达方式 。2. 关于不打杜鹃的风俗习惯 。在四川,民间流传一种说法 “不打杜鹃 ”。杜鹃是一种益鸟,对于农业耕种来说,有提醒农时农事的功用 。而在 华阳国志 蜀志
6、中则这样记载;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 。移治郫邑,或治瞿上 。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 。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 、灵关为后户,玉垒 、峨眉为城郭,江 、潜 、绵 、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可见,望帝杜宇在位时,能教导百姓按农时耕种,而杜鹃鸟每到春天,就会啼叫,提醒农民耕种时节,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让民众将杜鹃鸟看做望帝的化身 。而图腾崇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如果一种动物或事物被视为图腾,则将受到至高的尊重,绝不允许被伤害 。因此,四川地区民间 “不打杜鹃 ”的说法也可以看做是对望帝的
7、缅怀及庇护之心的表现 。文 苑 经 纬文苑经纬文苑经纬125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为何蜀地民间的祭祀礼仪 、风俗习惯都于杜宇望帝相关?据有关文献记载,古蜀有五个帝王,蚕丛 、柏灌 、鱼凫 、杜宇 、开明,唯有望帝最为民众所熟知,这是因为古蜀时望帝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帝王,甚至可以说是蜀地农耕文明的开拓者,所以,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繁殖过程中,杜宇更能被普遍民众所记住 。杜宇是一位积极作为的帝王,曾让古蜀国民 “移居郫邑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启一个新的文明;他不断地招揽人才, “化民往往复出 ”,还 “更名蒲卑 ”,据学者考证,就是 “
8、鱼鹰 ”,即 “鱼凫 ”,杜宇虽自封 “望帝 ”,但是仍然沿用 “鱼凫 ”的旗号,可以看到古蜀文化传承的脉络 。更重要的是,望帝非常注重农业生产, “教民务农 ”,“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川西平原有肥沃的土地,杜宇大兴农业,使他个人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广大普遍民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整个蜀国的国势迅速增强, “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 、峨眉为城郭,江 、潜 、绵 、洛为地泽 。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据此功绩,杜宇在普通民众的心里的声望和地位,自然是难以磨灭的 。二 、古代文史著作中的杜宇文化杜宇文化从一个地方性文化概念通过口耳 、文字传播成为
9、传承几千年的全域性文化形象,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而这主要是靠古代文史传播的效应 。杜宇是上古蜀王,年代久远,且无文字记载流传,现在所了解的杜宇资料,都是后人撰写的 。不同于蜀地民间文化中对杜宇的单一崇拜,在众多的文史记载中,杜宇的形象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源自于文史上的不同解读 。1. 史料记载中的杜宇形象 。望帝杜宇即位和在位的事迹在历史中的记载大同小异,在他和丛帝之间的关系上,却众说纷纭 。总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1)望帝禅让说 。所谓望帝禅让说,就是指望帝杜宇在鳖灵(也即是后来的丛帝)成功治水之后,觉得鳖灵为国立功,比自己更适合做帝王,于是效仿尧舜禅让之例,将自己的皇位让给鳖灵,
10、后者称帝之后,号丛帝,蜀地进入开明时代 。东汉李膺 蜀志 云: “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来敏 本蜀论 云: “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 本蜀论 久已亡佚,此段文字最早见于 水经注 )据西晋常璩 华阳国志 记: “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还有北魏阚 十三州志 也说: “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灵,号曰开明 。”虽然这些记载都有一定的原始先民的神话色彩,但可能是有一定的理据的 。( 2)望帝败德说 。望帝败德说,则指在鳖灵接受望帝的派遣去治理洪水时,望帝与他的妻子私通败德,鳖灵治水成功后,望帝自觉惭愧,觉得自
11、己德行有亏,不如鳖灵,因此就把帝位让给了鳖灵 。西汉扬雄 蜀王本纪 云: “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 。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 。”还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云: “ ,一曰蜀王望帝 淫 其相妻, 惭 ,亡去,化为子 鸟,故蜀人闻子 鸣,皆起曰 是望帝也 。”另外,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在望帝与杜鹃鸟的关系上,同样也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认为杜鹃鸟是望帝化成的,东汉李膺 蜀志 云: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 。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北魏阚 十三州志 却称 “遂自亡去,化为子规
12、。故蜀人闻鸣,曰 我望帝也 。”也有的人认为望帝离位后归隐西山,杜鹃鸟是蜀人借以思念望帝的化身而已 。如 “望帝去时,子 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之类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史料记载中望帝的形象 、望帝化鹃的故事差异甚大,按照中国传统礼教观点来说, “禅让说 ”里的望帝是一个明君,如同尧一般;而 “败德说 ”的望帝则是色欲熏心,完全不符合一个明君的形象 。究竟是望帝化鹃,还是后人寄托哀思,也暗示了望帝最终的归去是何种心态 。那么究竟因何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望帝化鹃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有名的故事,汉人辞赋 、唐
13、宋诗词,历代见之于诗歌吟咏的,不胜枚举 。由这个故事流传出来的名句也是不胜枚举,从 “望帝春心托杜鹃 ”到 “望帝终教芳草变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比比皆是 。可是关于这个故事流传出来的版本也有很多,上文中列举了最为典型故事,或者说是很多衍生故事的源头 。那么这个故事究竟要说明什么,望帝既然 “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 ”,情愿让位,又何必还要变作杜鹃,悲鸣不已?既然望帝是德薄之人,蜀人何必还以悲伤杜鹃的哀鸣来思念望帝呢?其实这个故事在文人不断加工的过程中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望帝统帅的杜宇族 “教民务农 ”,在农耕文明早期,还不懂历法 、不知节气,他们依据杜宇鸟叫来判断农时 。人们对望帝,对杜宇的
14、思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念念不忘他们为农业做出的贡献 。望帝化为子规是蜀人世代相闯的神话故事,本是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作为经学家的许慎认为 “望帝淫其妻女 ”不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所以称其 “惭,亡去 ”。这其实是经学家们对故事的曲解 。徐中舒先生认为,唐代李商隐 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才是故事的正解 。望帝禅让是因为鳖灵治水成功,民得陆处,他便效仿先贤禅让 。但后世的作品中非要将惭愧 、德薄 、委国授之作为禅让的理由,用儒家的伦理道德破坏了这份美感 。文苑经纬126REVIEW/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2. 文学作品中的杜宇形象 。在历朝历代的诗歌
15、中,杜宇形象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文学主题 。概而言之,在文学作品中,杜宇形象主要体现为三类感情元素:思归之情 、呕心之情 、遗恨之情 。诸如思归之情,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云: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还如向子 生查子 云: “春心如杜鹃,日夜思归切 。”还有晏几道 鹧鸪天 云: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还有很多关于杜宇代表呕心之情的文学抒写,诸如李贺 老夫采玉歌 云: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还有杜甫的 杜鹃行 云: “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 。口干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于苍穹 。蜀
16、人闻之皆起立,至今学效遗风,乃知变化不可穷 。”这些作品,都假借杜宇意向,来抒发自己的胸臆 。杜宇的文学意象还与遗恨之情相关联,诸如李商隐 锦瑟 云: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还有杜牧的 杜鹃 云: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文天祥的 旅怀 云: “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 。”另外,还有洪亮吉的 出关与毕侍郎笺 也说: “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实际上,可以看出,杜宇是一种常用的文学意象,往往是与悲剧性的情感相联系的 。因为在古蜀文化中,杜宇望帝的逝去或失德,都是悲剧性的,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悲
17、凉 、无奈的情怀,而这正与文人多悲的文化特质相联系 。这种杜宇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学方式不断传播,甚至凡是悲剧似乎都与杜宇有一定的联系了 。关汉卿的 窦娥冤 有云: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对此,有注释云: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可知杜宇的悲剧意象,是深植于古代文学界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 。三 、结语从上述分析中看出,在史学家眼中,杜宇可能是一个甘心让位于丛帝的开明君王,也可能是因私德败坏而让位于丛帝的昏君;但颇具意味的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杜宇却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悲剧人物
18、。当古代诗人反复地描述着杜宇让国失位 、不忍弃民 、流连不去的情怀之时,抒发的正是自己的悲剧性的胸臆和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杜宇形象的多样性源自于后世解读者身份的多样性 。三种形象的差异来自于解读者的身份特征,史学家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以史教人,且须遵从当时的政治需要,因此杜宇形象在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学家则借之喻情,且一旦杜宇的文学形象被认可之后,只会在此基础上不断衍化深入,不会对之进行考证辩论;民间认知是图腾崇拜的精神内化,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不会去辨别其真伪,因此也能以统一形象流传至今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杜宇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2. 杜宇文化是三星堆鸟
19、图腾崇拜的一种表征和反证 。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鸟形器物及鸟形图案,考古界对这些出土文物所代表的内涵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共同看法,即这些鸟形器物和图案代表了古蜀时代的鸟图腾崇拜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化成鸟,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望帝归隐后,民众将杜鹃鸟看做他的化身,除了杜鹃鸟和他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外,对鸟类的崇拜和认可也是这种认定的感情基础 。否则,望帝为什么不是化成其他的动物呢?因此,笔者认为杜宇文化正是这种鸟图腾崇拜文化的表征,同时也反证了这种鸟图腾崇拜在古蜀时代确实盛行过 。3. 图腾崇拜淡化之后会内化为群体文化精神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的文化产物
20、,是祖先崇拜文化形成之前的精神现象 。随着祖先崇拜的逐渐形成,图腾崇拜不断淡化,但是并未消失 。一直到今天,蜀地对杜鹃鸟的特殊感情,证明了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已经内化为人们心中的固有文化,不断传承下来,即使表现形式有所改变,但其内核从未改变 。 吴德翔: 望丛古韵 ,寻根 2005 年第 6 期,第 95 页 。 常璩: 华阳国志 蜀志 ,第 463 册 , 第 154 页,第 154页 。 扬雄: 蜀王本纪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414 页 。 许慎: 说文解字 隹部悔字 。参考文献:1 常璩 . 华阳国志校注 M. 成都:巴蜀书社, 1984.2 任乃强 . 四川上古史新探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 郦道元 . 水经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4 黄尚明 . 蜀文化研究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李肪等撰 . 太平御览 Z.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6 蒙文通 . 巴蜀史的问题 J. 四川大学学报, 1959 ( 5 ) .作 者: 敬晓愚,文学学士,后勤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张婵,文学硕士,后勤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编 辑: 赵红玉 E-mail: 文苑经纬文苑经纬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