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87767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6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二零一三年八月 2 目 录序 言 7一、规划背景 8(一)自然状况8(二)发 展基础9(三)面临问题10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 目标任务 12(一)指导思想12(二)规划原则13(三)协调关系14(四)功能分类15(五)目标任务17(六)战略格局19三、 肇庆市域范围主体功能区 20(一)优化开发 区域23(二)重点开发区域25(三)生态发展区域29(四)禁止开发区域34四、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布局 38(一)端州区38 3 (二)鼎湖区39(三)四会市40(四)高要市41(五)广宁县43(六)德庆县44(七)封开县45(八)怀集县47(九)肇庆高新区48

2、(十)肇庆新区49五、绩效考核评价 50(一)优化开发区域51(二)重点开发区域51(三)生态发展区域52(四)禁止开发区域52六、规划实施 52(一)政策保障52(二)市级职能部门职责55(三)县(市、区)人民政府职责 58(四)监测评估59附录一:肇庆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一) 60附录二:肇庆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二) 62附图: 4 (一)肇庆市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二)肇庆市重点发展区域战略格局示意图(三)肇庆市综合交通战略格局示意图(四)肇庆市重点产业园区分布示意图(五)肇庆市重点城镇扩容提质区域分布示意图(六)肇庆市重点农业特色园区分布示意图(七)肇庆市建设用地分布图(八)肇庆市农业生

3、产空间分布图(九)肇庆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十)肇庆市开发强度分布图(十一)肇庆市可利用资源占县区比重图(十二)肇庆市生态敏感性分区示意图(十三)端州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十四)鼎湖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十五)四会市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十六)高要市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十七)广宁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十八)德庆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十九)封开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二十)怀集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二十一)肇庆高新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二十二)肇庆新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5 序 言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肇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肇庆市正朝着

4、全面融入广佛肇经济圈,努力建设成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和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迈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根据国家和省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特制定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主体 功 能 区 规 划 是 国 土 空 间 开 发 的 战 略 性 、基 础 性 、约 束 性规 划 ,是 根 据 不 同 区 域 的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以 及 现 有 开 发 程 度和 未 来 发 展 潜 力 ,明 晰

5、 不 同 区 域 的 主 体 功 能 布 局 。编 制 主 体 功 能区 规 划 是 肇 庆 市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大 力 实 施 “两 区 引 领两 化 ”战 略 ,探 索 科 学 发 展 新 路 ,加 快 实 现 成 为 珠 三 角 连 接 大 西 南的 枢 纽 门 户 城 市 和 能 够 代 表 珠 三 角 科 学 发 展 成 果 城 市 的 重 大 战略 举 措 ,有 利 于 推 进 经 济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有 利 于 发 挥 整 体 优 势 ,推 进 区 域 一 体 化 发 展 ;有 利 于 加 强 基

6、本 公共 服 务 ,实 现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有 利 于 规 范 土 地 开 发 秩 序 ,集 约 节 约土 地 资 源 ;有 利 于 促 进 环 境 保 护 和 资 源 节 约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6 本规划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划编制,与市相关规划文件相协调。本规划主要依据:(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三)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四)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 年);(五)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六)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年);(七)肇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7、0062020 年);(八)肇庆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九)其他相关部门规划。本规 划 将 肇 庆 市 国 土 空 间 划 分 为 优 化 开 发 区 域 、重 点 开 发 区域 、生 态 发 展 区 域 和 禁 止 开 发 区 域 四 类 主 体 功 能 区 ,明 确 这 四 类 主体 功 能 区 的 空 间 范 围 、功 能 定 位 、发 展 策 略 ,以 及 绩 效 考 核 等 方 面内 容 。规 划 范 围 为 肇 庆 市 域 ,规 划 主 要 目 标 到 2020 年 ,规 划 任 务更 长 远 ,实 施 中 将 根 据 形 势 变 化 和 评 估 结 果 适 时 调 整 修 订 。一

8、、规划背景(一)自然状况肇庆市总面积 14891.22 平方公里,占广东省总面积的8.3%、珠三角地区面积的 27.1%。2012 年,常住人口 398.23 万人,占广东省总人口的 3.8%、珠三角地区的 7%。境内以中低山地和 7 丘陵为主,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81%,平原和河川水域占总面积的 19%;水资源充足,主要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地表水水质 100%达标,星湖水质达到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标准,西江稳定保持类水质,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 60 多种,是广东著名的“黄金之乡” ,金 矿储 量和黄金 产量占广东省八成;林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9、 72.85%,生物品种众多,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二)发展基础区域合作优势突出。肇庆市面向珠三角,背靠大西南,是珠三角挺进北部湾和东盟的前沿走廊,也是两广合作的先行区。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肇庆整体纳入珠三角范围,肇庆市区位、交通、资源、生态环境等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2.35 亿元,增长 11%,增幅居全省第八;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3.81 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16.44 亿元;外贸出口增幅居全省第五,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

10、总额增幅分居珠三角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4.3%和 15%。肇庆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山(肇庆大旺)、顺德龙江(德庆)、中山大涌(怀集)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壮大,广佛肇(怀集)经济 8 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封开)和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怀集)建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处于广州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到香港、澳门只需 3 小时车程。国道 321、324 线和广肇高速公路、广茂铁路贯通全市,西江“ 黄金水道” 通江达海,二广高速公路三水至怀集段建成通车,珠外环高速公路、广佛肇高速公路、南广

11、和贵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正在推进,集空、铁、公、水于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肇庆新区各项工作全面启动,成为广东省重大发展平台。中心城区“东扩 南连” 加快,星湖大道、砚都大道、肇庆大道、信安大道和波海公园、牌坊广场、东门广场等主干道、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1100 多公里绿道网覆盖全市。土地、水源、矿产、植被等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大气、水体等环境质量稳定达标,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各县(市)县域新城和中心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三)面临问题经济发展规模仍偏小。肇庆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广东省总面积的十二分之一、珠三角

12、地区的四分之一,但 2012 年全市GDP 只占全省的 2.6%、珠三角地区的 3.1%;人均 GDP 只相当于整个珠三角地区人均 GDP 的 4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占全省的 1.7%、珠三角地区的 2.5%。 9 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心区(端州、鼎湖、四会、高要、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和山区四县(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发展差距明显。2012 年,占全市总人口 50.5%的山区四县,经济总量只占全市总量的 31.2%,是中心区的 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0%,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明晰。全市产业分布“散、乱

13、、弱” ,缺乏特色鲜明、规模庞大、先导性强、价值链长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不明显,企业创新能力和创税能力不强。各县(市、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度比较高,产业层次比较低。土 地 开 发 保 护 不 协 调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相 对 粗 放 ,空 间 利用 率 不 高 ,近 三 年 全 市 单 位 建 设 用 地 GDP 产 出 量 仅 为 7 万 元 /亩左右,还不到珠三角平均水平的 30%;部分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闲置与建设用地紧张同时并存的局面。 (表1:20002012 年肇庆市建设用地总量变化表)表 1:20002012 年肇庆市建设用地总量变化表单位:平方

14、公里 10 年份 建设用地面积 占全市百分比 比上年增加面积 增长率2012 871.88 5.85% 7.22 0.84%2011 864.66 5.81% 75.77 9.60%2010 788.89 5.30% 26.62 3.49%2009 762.27 5.12% 87.66 12.99%2008 674.61 4.53% 8.68 1.30%2007 665.93 4.47% 11.00 1.68%2006 654.93 4.40% 14.12 2.20%2005 640.81 4.30% 8.98 1.42%2004 631.83 4.24% 1.37 0.22%2003 630

15、.46 4.23% 0.65 0.10%2002 629.81 4.23% 4.91 0.79%2001 624.90 4.20% 0.78 0.12%2000 624.12 4.19% 3.81 0.61%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部分环境敏感区域和景观生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存在部分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植被破坏等问题。环保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滞后,特别是新建工业园区、县级行政中心、部分中心镇及沿江重点镇的污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设施相对滞后。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 小 平 理 论

16、 和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贯 彻 落 实 科 学发 展 观 ,深 入 实 施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改 革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大 力 实 施“两 区 引 领 两 化 ”战 略 ,以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为 主 线 ,以 加 快 转型 升 级 、建 设 幸 福 肇 庆 为 核 心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着 眼 可 持 续 发 展 , 11 完 善 体 制 机 制 ,探 索 新 时 期 肇 庆 科 学 发 展 、跨 越 发 展 新 路 ,打 造 珠江 西 江 经 济 带 重 要 增 长 极 ,努 力 建 设 成 为 珠 三 角

17、连 接 大 西 南 的枢 纽 门 户 城 市 和 能 够 代 表 珠 三 角 科 学 发 展 成 果 的 城 市 。(二)规划原则结构优化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各类空间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着力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差 异 化 原 则 。根 据 不 同 区 域 的 资 源 禀 赋 状 况 、环 境 承 载 能力 、现 有 开 发 基 础 和 未 来 发 展 潜 力 ,充 分 发 挥 各 区 域 的 优 势 ,明 晰各 区 域 的 功 能 定 位 及 发 展 方 向 ,制 定 差 异 化 的 区

18、域 发 展 政 策 和 可 操作 的 管 制 措 施 ,实 现 分 工 合 理 、特 色 鲜 明 的 差 异 化 功 能 布 局 。集约开发原则。按照要素集聚、生产集约、资源节约的要求,合理引导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经济发展相对集中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各类空间规模和分布,促进空间集约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均 等 化 原 则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民 生 为 重 ,平 等 发 展 ,推 进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和 城 乡 区 域 一 体 化 发 展 ,促 进 公 共 资 源 在 城 乡区 域 之 间 均 衡 配 置 。加 快 推 进 基 本

19、公 共 服 务 向 落 后 地 区 和 农 村 地 区延 伸 ,加 大 落 后 地 区 和 农 村 地 区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建 设 和 保 障 力 度 。区域合作原则。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一体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优势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12 及发展方向,形成区域之间的分工与竞合,探索以市场化为手段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在各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广佛肇、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快速流动。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坚 持 生 态 优 先 ,倡 导 低 碳 经 济 、绿 色 增长 。加 强 生 态 保 护 和 环 境 建 设 ,提

20、高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促 进 经 济 发 展与 生 态 保 护 相 互 协 调 、相 互 促 进 。合 理 利 用 生 态 资 源 ,发 展 生 态 经 济 ,打 造 生 态 品 牌 ,建 设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相 处 的 宜 居 生 态 城 市 。(三)协调关系有 效 协 调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与 其 他 规 划 的 关 系 。我 市 主 体功 能 区 规 划 要 与 国 家 、省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相 衔 接 ,要 与 城 市 总 体 规划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等 规 划 相 融 合 。要 突 出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的 战略 指

21、 导 作 用 和 空 间 约 束 功 能 ,是 产 业 发 展 和 布 局 等 规 划 的 基 础 。有效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依据循序渐进、合理引导的原则,把现有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城镇布点等发展状况逐步向主体功能区规划方向协调,未来发展要严格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行布局布点,以增量调整存量,最终实现经济布局的优化。有效协调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过程中要从全局利益出发,谋求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各行政区域间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打破行政区域实现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突出主体功能 13 和主导作用,同

22、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相生相融。有效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按照土地的适宜性原则和生态保护要求,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积极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着力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各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既要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区域政策和配

23、套政策,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有序进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四)功能分类根据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本规划将肇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发展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大主体功能区。 (图 1:主体功能区分类示意图)图 1:主体功能区分类示意图 14 业 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 业按开发方式 主体功能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其他功能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按开发内容业 业 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 业业

24、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 业 业 业 业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在全市范围内开发规模、强度最高的区域。通常设置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已有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城镇化地区。重 点 开 发 区 域 是 指 开 发 规 模 、强 度 相 对 较 高 的 区 域 。通 常 设置 在 有 一 定 的 经 济 基 础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和 产 业 发 展 潜 力 ,资 源 环 境承 载 能 力 较 强 ,发 展 潜 力 较 大 ,能 够 与 中 心 城 区 形 成 走 廊 式 或 组 团式 发 展 格 局 ,进 一

25、步 集 聚 经 济 和 人 口 条 件 较 好 的 城 镇 化 地 区 。生态发展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以及列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通常设置在关系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不应该或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 15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生态保护区域。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要水源地等各类国家、省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五)目标任务到 2020 年,全市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

26、土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主体功能格局逐步明晰。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成为承载全市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城市核心区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64.45%(未扣除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生态发展区域成为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提高生态屏障功能的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55%(未扣除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禁止开发区域成为承担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5.56%。空间开发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开发强度控制在 10%,城市空间控制在 310.73 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707.84 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

27、田不低于 1508.47 平方公里,逐步提高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率,每平方公里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提高,充分发挥作为承担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和提供居住等城市空间作用。产业 布 局 更 加 合 理 。以 主 体 功 能 区 引 导 产 业 合 理 布 局 ,促进 三 次 产 业 在 主 体 功 能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各 县 (市 、区 )之 间 产 业 整 体 16 融 合 ,错 位 关 联 、互 促 互 补 、区 域 产 业 发 展 的 协 调 性 显 著 增 强 。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投入与城市基本持平,实现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

28、等化;以经济发展中心区融入广佛都市圈促进广佛肇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水质、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空间合理增长,工矿生产空间更加集聚,人居环境逐步优化。 (表 2:肇庆市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指标;表 3:肇庆市各县(市、区)2020 年基本农田面积)表 2:肇庆市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指标指标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20 年开 发强 度(%) 5.12% 5.30% 5.81% 5.85% 10.00%城市空间(平方公里) 223.82 243.23 243.23

29、 243.23 310.73农村居民点(平方公里) 403.88 403.64 403.64 404.01 476.77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1694.8 1710.95 1891.54 1893.85 1707.84基本农田(平方公里) 1508.47 1508.47 1508.47 1508.47 1508.47林地面积(平方公里) 9953.86 9998.16 10033.6 10451.57 10411.67城市空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264 5359 5359 5359 9590森林覆盖率(%) 67.40% 67.70% 67.94% 72.85% 70.50%表 3:

30、肇庆市各县(市、区)2020 年基本农田面积县(市、区) 基本农田面积(单位:公顷) 17 全市 150847端州区 0鼎湖区 6203高要市 31445四会市 17403广宁县 15739怀集县 35888封开县 26555德庆县 17614(六)战略格局完成上述目标,构建“一核心、两走廊、三高地、多节点、全保障” 的城市空 间发 展战略格局。“一核心” :以中心片区一体化发展为基 础,将中心城区进一步东扩南连,继续强化肇庆中心城区功能,构建市域最具辐射带动能力的发展核心。“两走廊” :以西江 经济 走廊和绥江经济 走廊为发展轴,构成支撑肇庆空间发展的主骨架,实现经济中心区带动西北山区梯度发

31、展。“三高地”: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和怀集县城作为肇庆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市副中心的引领区域。“多 节 点” :以四会城区、高要城区、广宁县城、德庆县城、封开县城,以及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封开)、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怀集)等各类重点合作园区构成 18 肇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全保障” :以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内河航道网形成 对接珠三角核心区、连接大西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性基础保障。在全市各县(市、区)均设立生态屏障和禁止开发区域,保持较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基本农田,构成全市多形式、大范围的绿色屏障,确

32、保生态环境安全。三、肇庆市域范围主体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肇庆市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在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省域范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中我市端州区、鼎湖区属优化开发区域,划入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珠三角核心区;四会市、高要市大部分区域属重点开发区域,划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珠三角外围片区;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属生态发展区域,广宁县划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江上游片区,德庆县、封开县划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西江流域片区,怀集县划入国家级农产品生产区,高要市活道镇、小湘镇、乐城镇、水南镇划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山区县生态镇;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

33、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水源地、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以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属禁止开发区域。 (表 4:在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肇庆市县域范围主体功能区划表)表 4:肇庆市县域范围主体功能区划表功能区分类 范围 19 优化开发区域 国家级优化开发 区域 珠三角核心区 端州区、鼎湖区重点开发区域 省级重点开发 区域 珠三角外围片区 四会市、高要市大部分区域北江上游片区 广宁县西江流域片区 德庆县、封开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分布在重点开发区域的山区县生态镇高要市活道镇、小湘镇、乐城镇、水南镇生态发展区域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 粮食主产区 怀集县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森

34、林公园、地 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湿地公园及重要湿地等区域结合 国 家 和 省 对 我 市 主 体 功 能 区 的 定 位 ,按 照 自 然 、资 源 、环 境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实 际 ,肇 庆 市 对 全 市 国 土 空 间 进 一 步 进 行主 体 功 能 区 划 分 。肇 庆 市 域 范 围 的 主 体 功 能 区 以 建 制 镇 (乡 、街 )一 级 行 政 区 为 基 本 单 元 。(表 5:肇 庆 市 镇 域 范 围 主 体 功 能 区 划 表 )优化开发区域的面积为 1694.42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11.38%;重点开发区域的面积为 7903.43 平

35、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53.07%;生态发展区域的面积为 5293.37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35.55%。1而禁止开发区域则以点状形式分布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生态发展区域中,总面积 827.46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5.56%。表 5:肇庆市镇域范围主体功能区划表功能区分类 范 围1 由于存在部分面积重叠交叉难以剔除等因素,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 态发展区域的面积包括了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下同)。 20 端州区: 黄岗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鼎湖区: 坑口街道、桂城街道、广利街道;四会市: 东城街道、贞山街道、城中街道、大沙 镇;高要市: 南岸街道、金渡镇;

36、广宁县: 南街镇;德庆县: 德城街道、新圩镇;封开县: 江口镇;优化开发区域怀集县: 怀城镇、闸岗镇。端州区: 睦岗街道;鼎湖区: 莲花镇、永安镇、沙浦镇;四会市: 江谷镇、地豆镇、龙甫镇、迳口镇、下茆 镇、罗源镇、黄田镇;高要市: 金利镇、白土镇、大湾镇、新桥镇、禄步 镇、莲塘镇、回龙镇、蛟塘镇、白诸镇、 蚬岗镇、河台 镇;广宁县: 江屯镇、宾亨镇、古水镇、排沙镇、横山 镇、五和镇、洲仔镇;德庆县: 悦城镇、回龙镇、官圩镇、九市镇、 马圩镇、播植镇、莫村镇;封开县: 南丰镇、长岗镇、江川镇、金装镇、 长安镇、罗董镇、平凤镇、莲都镇、渔涝镇、杏花镇;怀集县: 桥头镇、梁村镇、汶朗镇、冷坑镇、

37、岗坪镇、马宁镇、中洲镇、连麦镇、大岗镇、 凤岗镇;重点开发区域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鼎湖区: 凤凰镇;四会市: 威整镇、石狗镇;高要市: 活道镇、小湘镇、乐城镇、水南镇;广宁县: 赤坑镇、木格镇、北市镇、坑口镇、螺 岗镇、石咀镇、潭布镇;德庆县: 凤村镇、永丰镇、武垄镇、高良镇;封开县: 白垢镇、大洲镇、都平镇、大玉口 镇、河儿口镇;生态发展区域怀集县: 洽水镇、坳仔镇、诗洞镇、甘洒镇、永固 镇、蓝钟镇、下帅壮族瑶族乡。禁止开发区域 依法设立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市域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备注:鼎湖区与肇庆新区主体功能区域划分重叠区域,按肇庆新

38、区功能定位和布局。(一)优化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是提升我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是现代 21 服务业发展的龙头。经综合评价,市级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包括端州区、鼎湖区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各县(市)县城所在镇(街),共18 个。 (表 6:肇庆市优化开发区域基本情况)表 6:肇庆市优化开发区域基本情况面积及占全市比重 常住人口及占全市比重功能区分类平方公里 % 万人 %开发强度(%)优化开发区域 1694.42 11.38 137.62 35.13 13.10备注:人口数据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计算依据。已列入优化开发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均作为生态发展区域。1、综合评价该区域是市县

39、两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以旅游、房地产、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港口物流为主体的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强。近年来,通过积极营造城市最佳的投资环境、最宜人的居住环境、最理想的旅游环境,以城市的品牌效应吸引投资、旅游和消费,城区环境大幅提升,有效增强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力。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规模仍偏小,规划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受到制约,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端州城区服务业规模和水平较高,鼎湖城区发展相对滞后,各县城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大。城市服务业以传统型、生活型服务业 22 为主,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刚刚兴起,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销售服务、品

40、牌服务、供应链服务等几乎空白,生产要素性的服务如企业融资服务、风险投资服务、会展服务等相对滞后。该区域地形平缓,开发强度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2、功能定位建设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试验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门户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建设宜居城乡的示范区3、发展方向该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把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生态系统格局。按照“ 盘活存量、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