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病.docx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587603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解释:人为什么会发病人总是会生病的,中医对此有其独特的解释。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自身抵抗力的下降即正气不足,二是致病因素的影响即邪气过盛。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的盛衰变化,决定着病机的虚或实,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发病的基本概念千百年来,古代医家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发病过程的反复观察,并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逐步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并总结出了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从而有效地应用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即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使“

2、阴阳失调”所致。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疾病的发生,则正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性损害与人体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而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因此发病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疾病发生和结局的各种情况和规律。发病的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因

3、此,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 邪” 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致于发生疾病。此时,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矛盾运动,其发展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即“正能御邪”,故不发病。正如素问遗篇 刺法论所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或病邪之毒力过强,则病邪即可乘虚

4、而入侵,使体内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致病的条件。所谓正气虚弱不外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导致病邪入侵机体,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所以说,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其中“盖无虚”的“虚”,“

5、其气必虚”的“ 虚 ”,都是指正气虚损。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疫邪”,在一定条件下亦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甚至导致疾病的大流行。所以,中医学的发病学说,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医学认为,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体质因素、精神状态、生活环境和

6、营养锻炼等几方面。 体质因素 精神状态 生活环境 营养和锻炼体质,主要是指人体个体素质的差异性。中医学认为体质首先与先天禀赋有关,即父母的身体素质遗传或影响于后代,从而使其体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灵枢寿天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是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之禀赋不同,其性格有刚强、柔弱之分;其体质有强壮和瘦弱之别;其身形有长短之分,就其体质及生理功能活动来说则又有偏阴偏阳之别。而人体素质禀赋表现在生理上的差异性,对于发病亦有一定的意义。其次,身体发育或胖瘦的不同,对于体质的强弱亦有重要的影响,其发病情况、病理变化亦不相同。另外,一般还认为,阳虚或阴盛之体,感邪后易

7、从寒化,即从阴而化寒,多反映为寒性病理变化,或为实寒证,或为虚寒证;阴虚或阳盛之体,感邪后易从热化,即从阳而化热,多反映为热性病理变化,或为实热证,或为虚热证。年龄大小,体质不同,不同的年龄与疾病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凡此种种,都说明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同时,不良的精神状态,亦可影响人体的正气,从而易于导致外邪的侵袭。如长期处于抑郁不畅的精神状态,则可使人眠食俱废,形体衰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动阻滞,抗病能力低下,从而易于导致各种外邪的入侵。因此,要求病者树立信心,发扬乐观主义精神,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去战胜疾病,从而达到邪

8、退正复之目的。由于人的居处和工作环境不同,并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故对于疾病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 指出,由于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域的差异,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故其所常发生的疾病亦各有其特殊性。这说明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不同地理生活环境对于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居处潮湿或从事水湿作业之人,易患寒湿病证;而居处山区的人易患瘿瘤(即地方性缺碘性甲状腺肿)等等。另外,中医学还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以及用脑过度或思虑太过则伤心脾;用力过度或运动过度则伤肝肾,易致筋骨功能衰弱等等,这对于临床疾病诊断,尤其是某些地方病或职业病的诊断,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营养和锻炼,是促进人体正气强盛,提高抗邪能力的重要方面。营养丰富,吸收良好,则气血充足,正气旺盛,抗病能力正常,故能抗御病邪之侵袭而不病。如果营养不良或饮食偏嗜,则必然造成气血的虚衰,正气不足而无力抗御邪气,以至发病。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练,是使气血通畅,体质增强,促进新陈代谢的重要途径。反之,不注意身体锻炼,则可使气血壅滞,筋骨柔弱,正气日衰,无力抗御病邪,而易于发生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