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5865719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说课稿大岔九年制学校 屈向荣一、说教材: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 ”、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1、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

2、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在操作中发现、感知、体验、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 千克和克” 的认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1 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 千克=1000 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

3、在身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2、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教

4、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依据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学内容的特点看,本单元是“数与代数” 领域中“常见的量 ”的重要内容。量的认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量”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有准确的认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才能正确有效的解决与质量有关的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应用。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直接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因此要掌握好质量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须帮助

5、学生准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千克、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上说,要在一个抽象的观念刚建立后立即准确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有困难。因此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3、说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

6、的生活中。4、说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 2 分左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环节: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 20 分左右)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

7、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 5 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第一层次:认识秤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第二层次:认识天平教师提问:“ 想知道 2 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层次:克的认识“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

8、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1 克有多重教师演示用天平称 2 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2)掂一掂活动掂 2 分硬币,体会 1 克的轻重首先让学生掂一掂 2 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 1 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3)多于 1 克的质量的认识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

9、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 1 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第四层次:千克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2)认识台秤: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

10、: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1 千克有多重?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 l 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 1 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 1 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 1 千克。接着掂一掂 1 千克黄豆,感受 1 千克的重量。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 ”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 1 千

11、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 1kg 铁块和 1kg 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 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 ”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 、“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 1 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第五层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12、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 ,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分硬币,再掂一掂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 1 克是一千克?(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方法 1:每袋盐 500g,两袋盐是 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 1kg因此 1kg=1000g方法 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

13、 1000g,称一称正好是 1kg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 千克=1000 克。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升华。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 ”、“多样”、“有度”的目的。(1)基本练习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2)装物比赛: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 1 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

14、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 1 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 1 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 1 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 1 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3)健康测评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

15、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第四环节:评价、小结;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5、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我在课题的下面写了四行字:1 枚 2 分硬币重约 1 克;2 袋盐的重量是 1 千克;1 千克=1000 克;1kg=1000g。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强化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的认识,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四、说教学媒体:本节课使用的主要媒体有:2 分硬币、1 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体重计、电脑课件等。在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时时,我使用了 2 分硬币、1 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等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念;在导入新课、认识各种常见的秤时使用电脑课件给学生提供较强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