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一、毛泽东词二首学习要求1、了解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怀以及深刻的哲理意蕴。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3、学习两首词中选取典型物象,表达生动意象,创造高远意境的表现手法。自学指津1、 “沁园春” 、 “采桑子”都是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朝。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后人简声或依谱填词,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
2、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 。毛泽东同志这两首词皆属后者。2、 沁园春长沙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生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3、1929 年 10 月,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写
3、成采桑子重阳一词。借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战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精神,并对马列主义的自然观或宇宙观作了形象的诗的揭示,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全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写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后,毫不感到秋的肃飒之气,相反,使人精神大增,信心倍增,受到无限鼓舞。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练习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4、,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 “便成名八阵图中” ,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5、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解析:这首元曲,作者为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人。有小令 19首存世。所选的是:双调折桂令咏史 。第 1 题,误选 A:不理解“酾酒临江”就是“洒酒于江,表示凭吊”的意思。苏轼前赤壁赋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句,用以歌颂曹操的英雄儒雅。从三国演义 (甚或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的有关情节也能作出此种推断。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也能悟到“酾酒临江”的意思。误选 A 的原因,一在于古代文化知识不足,二在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差。误选 B:不理解“紫盖黄旗”的意思。紫盖黄旗,指一种黄旗紫盖状的云气,古人认为这是天子之气。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中说, “黄
6、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者,荆扬之君乎!”曲中所指即为孙权。如理解此句,对解答本题是有帮助的。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三位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但 D 项却说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显然是错误的。答案:D。第 2 题是在第 1 题的基础上,考查对曲文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的分析不当处有二:一是表现手法没有运用“比较” ,曲中“更惊起南阳卧龙”中的“更”是“另外”的意思,而不是“更加”的意思,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有“更立西江石壁”句,用法相同。二是内容上没有表达“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这一层。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命题
7、者设置了 D 项,具有干扰作用,若考生不对曲文作具体分析,没有吃透曲文的精神,而把对苏词的理解,硬套到这首元曲上,就容易做出错误选择。答案:C。自主评价基础知识1、根据注音填字组词:百 ge( )争流 怅寥 kuo( ) 峥 rong( )岁月挥斥方 qiu( ) 浪 e( )飞舟 qin( )园春2、解释句中加点字: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E、粪土当年万户侯( )3、诗词因声律的要求,常有语句倒装的现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按正常语序应该怎样排列?答:_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下列有关
8、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B、词的平仄和押韵稍异于诗歌,需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曲谱名称)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C、每一词牌对该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D、 沁园春 水调歌头 念奴娇 一剪梅 永遇乐 山坡羊天净沙等都是词牌名。2、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句子:A、看万山红遍_。B、恰同学少年,_;_,挥斥方遒。C、_,_,粪土当年万户侯。D、曾记否,_,_?E、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课文研读(一)阅读沁园春长沙 ,完成下面各题:独立寒秋
9、,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用“翔”而不用“游”字的妙处,一般认为是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你是否还有新的理解?(提示:从诗的意境角度去考虑)_。2、参照上题对“翔”字的赏析,你认为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很精当?试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_。3、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
10、,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 ,所以所选之景物便自然是“枯藤” 、 “老树” 、 “昏鸦” 、 “瘦马”等。试析本词在景物选取上的特点及作用。_。4、这首词的上阕主要_,描绘了_,并即景抒情,提出了_的问题。下阕主要_,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_,艺术地回答了_的问题。5、将沁园春长沙与其它古典诗歌作比较,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虽是封建士大夫,但是胸襟境界却可与革命伟人同日而语。B、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
11、“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C、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却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究其原因主要是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D、毛泽东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二)阅读采桑子重阳 ,完成下面各题: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
12、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 “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句意蕴丰富,试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包含的深刻哲理的角度进行赏析。_。2、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毛泽东在初稿中写的是“但看黄花不用伤”,后定稿时改为此句。你觉得这样改好在哪里?试作简要分析。答:_。3、 “战地黄花”为什么会“分外香”呢?请谈谈你的理解。_4、谈谈你对词中“秋风劲” 、 “不似春光” 、 “胜似春光”的理解。_。拓展延伸(一)1、阅读以下三首咏蛙诗,选出是毛泽东作品的一项: A、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 “不是胆小是谦让” 。B、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
13、作声?C、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2、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 园 春苏 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_,晨霜耿耿;云山 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究,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_。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词后的题目: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用简练的语言,写出词中的两个画面。画面一:_画面二:_2、请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与“咽”两字运用妙处。_。3、请指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两句的深刻含义。_。4、说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