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宜城中学 王小钢【教学设计】本节为新授课,教学内容有: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现象;沸点的概念及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注意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坎儿井” 、 “蒸汽机”的知识等形式,有意识地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活动中强调“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观察沸腾现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2、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 知道蒸发现象,蒸发吸热;了解减慢蒸发的方法与途径。2、 知道沸腾现象及条件,会画沸腾图象,能根据沸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掌握液体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应用。3、 通过实验了解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使气体液化的方法。4、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在实验中注重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6、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教具:1、酒精、塑料袋、8090的
3、热水、细绳;注射器、乙醚。学具:酒精、酒精棉、温度计;烧杯、中间有孔的塑料盖、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钟表;蒸发皿、锥形瓶、温水、冰块。【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作液体的沸腾图象;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过程,液化的方法。教学难点: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液化过程放出热量。【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 查阅有关资料或在互联网上查寻有关“坎儿井”的相关知识;2、 查阅有关资料或在互联网上查寻有关“蒸汽机”的相关知识;了解蒸汽机的发展史;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过程)能有初步的了解。3、 水落油锅为什么会爆炸?【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时间分配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说 明一、
4、引入新课(1 分钟)创设情境:演示实验:(2 分钟)二、进行新课:活动:观察蒸发现象(3 分钟)提问:晒在太阳底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湿衣服上的水哪去了?教师用手蘸些酒精撒在黑板上,并在教室多处撒一些酒精。启发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 你闻到了什么?引导: 我撒在黑板上、撒在地上的酒精怎么会跑到你的鼻孔里去了呢?演示:在透明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细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引出:除了我们刚才列举的例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指导学生观察蒸发现象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问: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
5、物体那里吸热吗?学生思考作答:蒸发了。学生思考: 酒精变少(没)了。闻到了酒精的味道。学生思考: 液态的酒精变成了气态的酒精。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现象,思考发生的原因并试着给予解释。活动: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观察酒精的蒸发现象,并根据所观察的现象总结出结论。1、 用棉球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有什么感觉?2、 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些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老师的提问。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遇到)的事例引入新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一定能顺利地得出上面的结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验对蒸发现象形成感性认识,
6、体会到蒸发吸热。生活物理社会汇报交流:(7 分钟)活动:观察水的沸腾(8 分钟)归纳小结:(2 分钟)讲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坎儿井”工程。下面请课前研究“坎儿井”的小组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给大家介绍关于“坎儿井”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要求:1、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温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2、 当水温升高到 90时,每隔 1min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继续观察烧杯中水发生的变化,直到水沸腾 5min 后停止读数。3、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
7、续沸腾。沸腾: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做沸点(boiling point)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指导学生查阅课本上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学生到讲台上就所了解的“坎儿井”的知识进行汇报交流。按要求进行实验探究,(1)描述实验中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水中气泡在沸腾前_,沸腾时_。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沸腾时_。(2)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3)根据所作图像分析: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实验中水的沸腾温度是_。停止对水加热,水_(能/不能)沸腾,可见,沸腾_(需要/不需要)吸热。沸腾
8、时,水从_态变成_态。看书,了解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后,思考老师所提问题。1、 教师在实验时加强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切勿碰翻,小心烫伤!2、 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论。生活物理社会汇报交流:(7 分钟)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6 分钟)提问:水落油锅为什么会爆炸?为什么水烧开时不会溢出来,粥烧开了却会溢出来呢? 请课前进行本问题研究的小组向大家交流汇报。讲述:1718 世纪,人们发明了依靠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工作的机器蒸汽机。正是“蒸汽的力量” ,推动人类迈进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门槛。下面请课前研究蒸汽机的小组向大家交流汇报。引导:我们知道,雨
9、水来自于江河湖海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那么,气态水究竟是怎样变成液态水的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1、 向锥形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观察现象。2、 另换一只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向蒸发皿中倒入开水,观察现象。3、 学生根据现象思考:瓶中潮湿而暖和的空气_(上升/下降) ,当在瓶口附近遇(冷/热)时,水蒸气凝结成_。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liquefaction) 。气体液化时放热。学生到讲台进行交流汇报、两个问题学生到讲台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展示一些资料照片,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瓶
10、口内是否出现朦胧的“白雾”?蒸发皿底部出现了什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瓶口内还有“白雾”出现吗?蒸发皿底部呢?思考:“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老师进行补充总结学生通过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认识到“雨滴”的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需要的条件。老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进而得出液化的概念及液化放热的结论结论:演示实验:(3 分钟)结论:讨论:(5 分钟)课后作业:(1 分钟)生活物理社会设问:除了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演示: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
11、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_(降低/升高)温度和_(增大/压缩)体积。提问:1、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觜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 ,想一想,为什么?2、 “雾”的形成过程是用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家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1、 检索有关资料,说明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针状的叶子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作用?2、 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能用纸做的小锅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请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3、 观察家用蒸汽熨斗熨平衣物的过程,并指其优点。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现象,思考:在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化方法是什么?讨论得出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老师所提问题课后进行“生活物理社会”研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液化的两种方法通过讨论,强化本节所学内容通过布置 STS 课后练习,强调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