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麦病害1.jsp.ppt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586055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害1.jsp.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小麦病害1.jsp.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小麦病害1.jsp.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小麦病害1.jsp.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小麦病害1.jsp.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Prof. & Dr. Li Honglian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第二章 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本章学习重点:1. 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危害;2. 小麦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3.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4. 小麦几种根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小麦黑穗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6 小麦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7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8 小麦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第一节 概述 INTRODCTION,小麦病害有200多种,我国发生较重

2、的有20多种。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严重年份减产30以上。,小麦病害,叶部病害,穗部病害,根茎部病害,全株性病害,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白粉病 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壳针孢 、 格氏霉,赤霉病 、黑胚病 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 秆黑粉,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锈病一直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目前在生产上仍然危害很大。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kg; 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小麦赤霉病1985年全国大爆发,仅河南省就损失小麦8.5亿kg。该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有赤霉菌所产

3、生的很多毒素对人畜具有毒性。,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黑胚病发生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第二节 小麦锈病 WHEAT RUST,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我国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曾多次在我国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一 小麦锈病概述,小麦叶锈病 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全世界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 多次在我国北方麦区流行。目前由于小麦抗叶锈品种较

4、少,因此部分地区的叶锈病仍有加重的趋势和流行的可能。,小麦秆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种植小麦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流行。,二 .症状(Symptoms):,共性:三种锈病均产生黄色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 区别:危害时期、危害部位、夏孢子堆大小,颜色,排列、破裂程度;冬孢子堆特点。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

5、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秆锈病(Wheat Stem Rust)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 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

6、,三 .病原物( Pathogens):,学名及分类条锈病菌: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叶锈病菌:隐匿柄锈菌 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 秆锈病菌:禾柄锈菌 Pucci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2 病原形态条锈病菌: 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叶锈病菌: 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

7、刺,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秆锈病菌: 夏孢子堆椭圆形至狭长形,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有孢子柄。,条锈病菌,秆锈病菌,叶锈病菌,3 病原生物学:条锈病菌: 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温度710;侵入适温912。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2d即失去生活力。叶锈病菌: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既耐低温,又

8、耐高温。夏孢子萌发温度为231,最适温度1520,在有水膜时即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的萌发适温分别为1419和2022。,秆锈病菌:秆锈菌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温度为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31,最适温度为1822。冬孢子萌发和担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均为20。在小檗上,锈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32,而萌发适温为1618。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在叶表面具水滴(或水膜)或100的大气湿度下进行。病菌只有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才能在植物上正常生长和发育,否则其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抑制。,4.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条锈菌生理分化:条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9、我国从50年代起,先后鉴定出条中1号至32号共32个小种和40多个致病类型。各个时期都出现了相应的优势小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条中25号出现频率最高;1988年起,条中29号居于首位;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0号和31号小种出现频率不断上升,至1996年,条中31号已跃居首位。目前,条锈菌优势小种为条中30号、31号和32号。而且还有10多个新的致病型。,叶锈菌生理分化:我国目前利用8个通用鉴别寄主,共命名叶中系列小种44个,其中优势小种为叶中1、2、3、4和34号等。叶中4号等对洛夫林10有毒力的小种统称为“洛10小种类群”,它们近年来的发生频率很高,威胁较大。,秆锈菌生理分化:

10、秆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复合鉴别寄主体系,包括国际鉴别寄主、辅助鉴别寄主以及对小麦生产有一定代表性的抗锈品种的单基因系,已鉴定出我国有17、19、21、21C1、21C2、21C3,34、34C1、34C2、34C3、34C4、34C5,116、40、194和207等重要小麦秆锈小种和致病类型,其中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小种34C2、116、40和34C4的毒力较强,但出现频率一直很低。,病原越冬场所; 传播方式; 侵染途径; 再侵染;,条锈病1 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

11、均温超过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这可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病菌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距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一般年份要先形成发病中心,最终才能导致全田发病;重病年份该地区发病田块一

12、开始便出现多数单片病叶,不经发病中心阶段便可引致全田发病。,越冬: 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渡过寒冬。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 -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一线。,春季流行: 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 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以当地越冬

13、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三个阶段。春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行特点的时期,即始发期、点片期、普发期和严重期。 在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发,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气象条件所确定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中心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在我国多数麦区,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叶锈病小麦叶锈菌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

14、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病菌在晚播小麦的秋苗上侵入较迟,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叶锈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自生麦苗上都有发生,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病菌来源。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一般9月520日播种的发病较重,此后播种的发病较轻。冬季气温高、雪层覆盖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对病菌越冬有利,越冬菌源多。小麦叶锈菌在当地麦苗中越冬后,当早春旬平均气温上升到5时,潜育病叶开始复苏显症,产生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但此时叶锈菌发展很慢。当旬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才能较顺利地侵染新生叶片,普遍率明显上升,进入春季流行的盛发期。 叶锈

15、菌夏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下方长出侵入丝,在气孔下腔内形成泡囊,再长出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生长,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叶锈菌除典型的从气孔侵入外,还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细胞。芽管在叶表面延伸,顶端稍膨大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病菌小种变化 菌源数量 品种抗病性 气象因子 栽培条件,什么情况下会流行?,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以及环境条件。1. 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

16、是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和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条中1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碧蚂1号品种丧失抗锈性; 20世纪60年代,条中8号和10号使碧玉麦、陕农系统、甘肃96、西北612等品种丧失抗性;条中13号和16号小种导致南大2419等丧失抗性; 20世纪70年代,条中17号、18号和19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早洋系统品种如北京8号、济南2号、阿勃及阿勃系统的品种丧失抗性;条中21号和25号成为优势小种,导致丰产3号、泰山1号和尤皮2号等一大批抗源丧失抗性。 20世纪8090年代,条中28号和29号成为优势小种,导致洛夫林10、洛夫林13以及其他“洛类”品种丧失抗性。 199

17、1年以来,条中30号和31号逐年上升,使绵阳系统和水源系统品种染病,可能将导致我国大范围内一批具有上述血统的品种丧失抗锈性。,2. 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量密切相关:秋季,当广大冬麦区陆续播种出苗后,夏孢子借西北高空气流由西向东、向北传播,侵染小麦幼苗,并在当地越冬。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条锈菌可不断繁殖,为春季条锈病的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春季4月前后,大量的锈菌夏孢子可自南向北传播至黄、淮、海等广大麦区,造成侵染。,3 品种抗病性: 品种抗锈性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低反应型抗锈性、数量性状抗锈性和耐锈性等三大类型。其表现形式、强度和机制多样。 低反应型抗锈性:低反应型抗锈性的抗锈强度可由免疫到中度

18、抗病,特点是在锈菌侵入后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侵染点及周围的寄主细胞迅速坏死,抑制病菌扩展,形成较低的反应型。它是由少数主效抗病基因控制的,对锈菌生理小种有高度的专化性,这是小麦抗锈育种所利用的主要抗锈性类型。 数量性状抗锈性:数量性状抗锈性的抗病因素很复杂,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表现为数量差异,包括侵染率、潜育期、孢子堆数目和孢子堆大小等,难以用定性的方法鉴别。此种抗病性也称为一般抗病性、部分抗病性等,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在流行学上表现为流行速率降低,这种性状也称为慢锈性或迟锈性。 耐锈性:指某些品种发病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当,但其产量损失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的现象。耐锈品种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理补偿作用

19、,如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光合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足以抵销因锈病造成的部分损失。在锈病流行时,耐锈品种具有明显的保产作用。,4 气象因子:影响条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露。夏秋多雨,有利于越夏菌源繁殖和秋苗发病;冬季多雪,有利于保护菌源越冬;35月,尤其是34月份雨水多、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发展和蔓延。在早春无雨情况下,病叶死亡快,不利于条锈病流行。,5 栽培管理措施: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和收获方式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和锈病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冬灌有利于锈菌越冬;麦田管理不当,追施氮肥过多过晚,使麦株贪青晚熟,加重锈病发生;大水漫灌能提高小气候湿度,有利

20、于锈菌侵染。,五 防治方法 (Control),防治策略是: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治为辅助。,主要防治措施:,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1)种子处理:烯唑醇 三唑酮(2)春季喷药:烯唑醇 三唑酮、敌力脱、福星等,具体方法有:1. 种植抗病品种和品种合理布局(1.)种植抗病品种 条锈病:注意小种变化,叶锈病:藁麦8901,新麦18,郑农16,濮优938,豫展9705,豫麦34,豫麦49,(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 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可切断锈菌的周年循环,减少锈菌优势小种形成的机会,减缓小

21、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多样化。,叶锈 精耕细耙,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发生叶锈病的地区,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早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2 .栽培防治 条锈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越夏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锈病发生;合理灌溉,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3 .药剂防治 不但

22、可以克服由于药剂拌种技术掌握不当影响出苗的问题,也可通过种子包衣兼治多种病虫害。 目前可用粉锈宁、速保利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成株期喷雾。粉锈宁可按麦种重量0.03(a.i.)拌种,速保利可按种子量0.01%(a.i)拌种,持效期可达50d以上。成株期田间病叶率达2%4时,应进行叶面喷雾,每hm2用粉锈宁(a.i)75135g,用速保利(a.i)4560g,一次施药即可控制成株期危害。,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市发生白粉病,以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而且西北、东北麦区也有日益严重趋势

23、。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一 症状 Symptoms:,危害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危害部位: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症状和病征: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二 病原菌 Pathogens,1 学名

24、及分类: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2 病原形态:病菌为表面寄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无色,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可有6、7个乃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图2-4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彷康振生等) 右.闭囊壳及子囊,3 病原生物学: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

25、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分生孢子在0.5-30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为适宜。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天左右。在温度为1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4 病原菌生理分化: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病菌(B.graminis f.sp. hordei)也不侵染小麦。据报道,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可侵染鹅冠草属(Roegneria)、披碱草属(Elymus)和冰草属(Agropyrum)的一些种。小麦白粉病菌

26、内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9个鉴别寄主并采用8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理小种70多个。,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等。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

27、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

28、只有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1 品种抗病性:根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反应型抗病性、数量性状抗病性和耐病性等。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0,0;1和2),如白免3号、肯贵阿1号、郑州831等。数量性状抗病性: 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如望水白、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

29、小。,2 气候条件:温度对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46时为1520d,811时为813d,1417时为57d,1925时仅为45d。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3 栽培

30、条件: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 4 菌源数量: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地的菌源量有密切关系。而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有一定关系。,五 防治方法 Control,防治策略: 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于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各地共鉴定了近万份小麦材料,选育出了一大批抗病品种(系),其中

31、抗病性表现较好的有:白兔3号、肯贵阿1号、苏肯1号、阿勃、小黑小、黔花4号、郑州831、花培28、豫麦17号、鲁麦14号、冀麦5418、宁7840、抗锈784、抗锈791等等。 在抗白粉病育种时要不断开发利用新的抗源,特别是从小麦近缘属种材料中寻找抗源。除了利用低反应型抗病性外,还要充分利用小麦对白粉病的慢病性和耐病性,各地发现的对白粉病具有慢病性的品种有:望水白、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2.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

32、善处理带病麦秸。,3.加强栽培管理 包括: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 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 播种期拌种: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

33、.03%(a.i),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烯唑醇按种子量0.02%(a.i)进行拌种,对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锈病和根病亦有较好效果。 春季喷药防治: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25敌力脱(氧环宁、丙环唑)、 40%多-硫、 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2-3次。,第三节 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国内外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20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

34、(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一 症状 Symptoms,表 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小麦雪霉叶枯病,小麦蠕孢叶枯病,小麦交链孢叶枯病,小麦壳针孢叶枯病,二 病原菌 Pathogens,1 学名及分类:小麦雪霉叶枯病菌:有性态为 Monographella nivalis 根腐叶枯病菌: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sativus 无性态为 Bipolaris so

35、rokiniana 链格孢叶枯病菌:为小麦链格孢 Alternaria triticina 壳针孢类叶枯病菌:为小麦壳针孢 Septoria tritici,小麦雪霉叶枯病菌,根腐叶枯病菌,链格孢叶枯病菌,壳针孢类叶枯病菌,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1 越冬 几种叶枯病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一般感病较重的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 2 传播和侵入 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寄

36、主。 3 再侵染 如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又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 尽管多数叶枯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后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小麦叶枯病的发病程度与气象因素、栽培条件、菌源数量、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1. 气候因素: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1418适宜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1822则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量对病害发展影响很大,如此期降雨量超过70mm发病严重,40mm以下则发病较轻。苗期受冻,幼

37、苗抗逆力弱,叶枯病往往发生较重。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潮湿(r80)并配合有较高的温度(1825)有利于各种叶枯病的发展和流行。,2. 栽培条件:氮肥施用过多,冬麦播种偏早或播量偏大,造成植株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东北地区报道春小麦过迟播种,幼苗根腐叶枯病也重。麦田灌水过多,或生长后期大水漫灌,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麦田杂草多,倒伏严重,土地耕翻粗糙,病害均有加重趋势。,3. 菌源数量:种子感病程度重,带菌率高,播种后幼苗感病率和病情指数也高。东北地区研究报道种子感病程度与根腐叶枯病病苗率和病情指数之间呈高度正相关。4. 品种抗病性:小麦品种对各种叶枯病的抗病性研究发现,

38、没有免疫品种。虽品种间抗性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多数不抗病。矮杆品种雪霉叶枯病发生较重;软粒小麦一般高感链格孢叶枯病,而硬粒小麦则抗病性较强。据报道,成株期蚜虫危害重的小麦田,叶枯病发生也往往较重。,五 防治方法 Control,小麦叶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和较抗(耐)病品种。1.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 使用健康无病种子,减少菌源量,可减轻病害发生。做好种子田的防治,降低种子带菌率;尽可能不去重病区调种。对带菌种子可用2.5%适乐时种衣剂1500(药种)包衣,或20%克福种衣剂150包衣,或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或种子量0.03%的三唑酮(a

39、.i)拌种。,2.农业防治 播前精细整地,并注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进行适期适量播种;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过量过晚施用氮肥,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使小麦健壮生长。控制灌水,特别是小麦生长后期不能大水漫灌,雨后还要及时排水。麦收后要翻耕,加速病残体腐烂,以减少菌源。,3.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在东北地区发现温州和尚、华东3号、93系列品系对小麦根腐叶枯病抗病性较好;河南省发现冀5418、藁麦8901,国引2号,新麦18,郑麦9405,郑农16,中育8号叶枯病较轻。,4.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防治雪霉叶枯病可使用15三唑酮、12.5%烯唑醇、50%甲基硫菌灵和50%多菌灵;防治其他叶枯病可用20%敌力脱、75%代森锰锌或12.5%烯唑醇等药剂。一般第一次喷药后根据病情发展,间隔10-15 d再喷药一次。由于小麦叶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