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计划一、教学任务及目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培养音乐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建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同时进行基本乐理的学习,在感性的经验中掌握、运用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视唱带动基本乐理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包括读谱、视唱、听辨、记谱以及对各类乐音构成要素以准确把握的音乐能力。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具有运用能力,并且同时具有包括读谱、视唱、听辨、记谱以及对音高音程、节奏节拍、速度、曲调构成、和弦结构、音
2、阶、调式调性、转调移调、声部进行等各类乐音要素以准确把握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两种唱名法,具有较好的视唱和听辨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五线谱三升三降的视谱能力和简谱视谱能力,旋律、音程与和弦的听辨和记谱能力,复杂节奏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及感知能力,两种谱式的记写和转译能力等。其课程学习内容的各种知识点和听、唱、写等实际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建成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记忆力。三、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的特点是,以视唱练耳的训练为主线,以听、唱、写等具体的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基本乐理以及和声、合唱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基本乐理知识
3、的学习包括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调及调的五度循环、音程、和弦、调式及调式变音、转调和移调、旋律等方面。视唱练耳的学习包括三个升、降号内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和声及旋律小调、多声部等各种曲调的视唱,各种音程及和弦的听辨与单声部、多声部旋律的听写、基本节奏与节拍的练习。四、学习年限与课时安排本课程学习六年,共 240 学时,每周上课一学时,学生每周练习六至十学时。五、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方式以集体课为主、必要时可组织讲座或个别辅导。六、具体教学要求:1无升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40 学时)包含了与视唱练耳相关的乐理知识学习、多种节拍与节奏训练,建立良好的节奏感和调式感,养成正确的视唱习惯;
4、认识、感知各种章程,学习两种谱式及记谱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乐音体系、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大小调与关系大小调以及 C 宫系统五声调式等学习内容。2一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30 学时)在音程的基础上增加和声听觉训练,如调内和声音程的连接;熟悉原位与第一转位和弦的结构,感知单个和弦的性质;掌握固定与首调两种唱名法,学会两种谱式的对译。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调及调的五度循环、五声调式、音程与原位三和弦等学习内容。3一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30 学时)加强音程与和弦的构唱与听辨能力,能辨别原位及两种转位和弦,熟悉不同调内的级和弦连接;能进行移调视唱。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
5、有关调式调性、同主音大小调、和弦原位及转位、移调等学习内容。4两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30 学时)加强首调视唱和听记旋律的能力,学习移调记谱;分辨各种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的性质,进行调内和弦连接的听唱与记谱训练;进行二声部节奏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转调及三和弦转位的连接等学习内容。5两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30 学时)进行二声部节奏与旋律的听唱与记谱训练;熟练首调视唱与记谱;对和弦的性质及音高的听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调内和弦连接的听记及调性分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调式变音、增减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等学习内容。6三个升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30 学时)
6、在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基础上听辨七和弦(原位及转位) ;加强含复杂节奏型的单声部旋律及简单二声部旋律的听记能力;学习转调视唱。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属七和弦、各种复杂节拍与节奏、转调的学习。7三个降号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30 学时)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上增加含七和弦在内的调内和弦连接的听觉训练,以及多声部视谱即唱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有关各种七和弦转位的连接以及转调的学习。七、教材与参考书1许敬行等编 视唱练耳 (14 册)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1 年版2李重光编著 基本乐理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3李重光编著 基本乐理 600 问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年出版4张振庭编著 乐理视唱一课三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5孙从音、马东风编著 基本乐科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年版6尤家铮、蒋维民著 和声听觉训练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1 年版7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编 旋律听写教材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年版8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编写 多声部视唱教程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9周温玉、蒋维民 乐理视唱练耳考级教程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10彭叔芝编著 基础音乐理论纲要及习题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