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92-95 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统计图及其配套的小方块。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统计表(根据有关资料保留整数取近似数)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2、?(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经过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课题:统计。说明:动物寿命统计表,贴近儿童生活,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同时巧妙地为新知学习提供素材。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呈现套圈情境多媒体显示“套圈比赛”课件封面:男生 4 人,女生 5 人。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他们分成两队:一队是男生队,另一队是女生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 15 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2、收集整理数据多媒体依次出示 9 名选手的的套圈过程,学生分小组操作小方块统计(每小组中男生合作统计男生
3、队的成绩,女生合作统计女生队的成绩) ,分别完成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说明:模拟的套圈情境,既能有效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数据可控(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会计算结果是整数的平均数)。运用小方 块 通过“摆”制作统计图,一方面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 为后面操作探求平均数做好学具准备。 3、寻求平均数提问:看了这些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可相机进行如下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燕套得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替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两个队各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
4、准(比总数) 。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板书:平均。说明:富有逻辑性、启发性的 “追问”,旨在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适合新情境的数据处理的新方式平均数。4、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操作:男生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再动手试一试。我们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
5、求发端于操作,使学生在把玩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有趣的求法。5、交流理解平均数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如下:方法一:移多补少。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移动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使 4 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引导: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方法二:先合后分。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 4 份。引导:谁能将这种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6+9+7+6=28(个) 284=7(个)谁能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板书:先合后分。运用多媒体在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中闪烁标出平均数。提问:平均每人套中了7 个,是否意味着实际每个人都
6、正好套中了 7 个?(不是,实际上有的比 7 个多,有的比 7 个少,这里的 7 个是平均数。在前面的“平均”两字后面添上“数” 。 )显然这里的平均数并不一定表示某一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它代表了男生队整体套圈的平均水平)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多媒体闪烁平均数取值范围。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 5 而不除以 4?说明:多
7、媒体演示与学生交流有机整合,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 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 值范 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6、根据平均数作出判断多媒体同时闪烁男女生统计图中标出的平均数。提问:现在你们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呢? 这样比公平吗?说明: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 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 统计意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先数一数笔筒里笔的枝数,再思考如何求平均数。让用“移动补少”方法的学生进行操作验证,用先合后分方法的学生列式计算。2、这是小华记录的他家近四天的用水情况。时 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千克数 112 88 104
8、96先根据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再估计一下平均每天用水量的大致范围,然后列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后将有关数据填入表格中。预测:小华家第五天可能会用水多少千克?(多媒体出示课始的动物寿命统计表)小华家最近领养了一只小猫,你能预测一下它可能能活多少年?这些动物的寿命你是怎样理解的?(都是平均数)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平均数,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3、多媒体出示电视机画面:如东县版图及其洋口港位置。播音:洋口港年平均气温 15 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 1042 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是 119 天,平均水深17 米,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根据有关资料保留整数取近似数)提问:这是我们如东县正在筹建中的洋口港。电视上介绍洋口港时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数据? 4、完成练习九第 1 题。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然后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河床截面图,加深对平均水深的理解,学习作出相对可靠的判断(可能有危险)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 视对平均数 统计意义的深刻理解,估计、 预测、判断、联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深刻理解,同时更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 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四、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