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巧设问题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本文先从设置问题的角度分成1、从问题间的联系划分。2、从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划分。3、从问题的性质划分。4、从问题的来源划分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巧设问题的意义关键词:巧设问题 生物教学 意义教学中要求教师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1、设置问题的角度1、1从问题间的联系划分。1、1、1“相似性”问题。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看似相似,又有不同的内容,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比较。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光能真正光合速率”几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问题的设置从“概念的
2、内涵”“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念的应用”入手,并附以坐标图进行分析。1、1、2“矛盾性”问题。在教材处理上,有时可以采用找问题,抓矛盾的方法。例如:在高三复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采用一系列“矛盾”问题组织教学,提出“促进和抑制” “向地和背地”“向性生长和两重性”“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四对矛盾,在提出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以上四对矛盾实质上是统一的,从而加深本知识的学习。1、1、3“递进性”问题。复习教学问题设计难度往往比新课教学大,需要教师通过整合教材的内容,要使问题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有思考价值。例如:在 “植物的水分代谢和矿质营养” 专题复习中,先利用两张无土栽培的图片,
3、引导学生思考无土栽培的优点,并提出 你们认为在配制培养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种植时需要哪 1些条件? 第一周,发现培养液中的NO 3-较少,而Ca 2+较多,请解释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栽培时培养液完全按标准配制,第2周却 3出现了缺绿症,为什么?如何补救? 在栽培时发现在培养液中适量 4增加N、K、P、Mg元素,能延缓叶的衰老,为什么? 在栽培时发现 5培养液并不缺水,可植株到第3周竟然萎蔫,为什么?如何补救? 在 6栽培过程中,研究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并绘制了水分吸收变化曲线。再据图分析不同阶段种子吸水特点,第1、阶段的吸水方式有何区别?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
4、停留在- 2 -哪个阶段? 继续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光学显微镜下能直接观察到哪些现象?把一个植物细胞放在较高浓度的甘油、尿素或KNO 3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根毛区的外层细胞不断吸收水分到根内部的导管中去,水分由外向内逐层渗过各层细胞,则各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应怎样变化?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土壤中水分进入导管的途径、水分运输的动力等知识得到复习巩固。1、2从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划分。1、2、1“导入式”问题。课堂导入时制造悬念,有利于激发学
5、生旺盛的求知欲,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中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假如你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一些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4kg玉米。试讨论哪种策略维持时间更长:(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由于问题具有选择性,学生争论异常热烈,双方争执不下,此时,顺利的引出本节内容,于是所有的学生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学习。 1、2、2“过程式”问题。利用问题串,把所学知识系统起来。如在复习发酵工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 味精的生产过程” 作为例子,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配置培养基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味精
6、的生产过程中,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分别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属于什么培养基? 用于微生物的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基、动物细胞培养中的培养液、植物无土栽培的培养液在类型上有什么不同?在成份上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根据培养基能确定菌种的代谢类型吗?如何从然界分离得到菌种?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菌种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生产,举例分析说明原因。如果要获得优良的菌种,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发酵过程中的条件控制应注意哪些因素?如何判断发酵进程? 如何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代谢产物?围绕具体实例,不仅让学生将前后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又加深了对发酵
7、过程的理解。1、2、3“总结式”问题。一般在总结时,都是用肯定性语句,但我也尝试使用问题结尾,效果有时也会出奇制胜。例如,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给出图形让同学绘制“CO 2的总释放量”再依次列出问题,既复习了前知又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 - 3 - 氧 气 浓 度 为 零 时 只 进 行 。 氧 气 浓 度 在 10%以 下 时 , 既 又 。 从 氧 气 浓 度 为 _开 始 , 只 进 行 有 氧 呼 吸 。思 考 : 如 何 绘 制 CO2总 释 放 量 的 变 化 曲 线 ?无 氧 呼 吸进 行 无 氧 呼 吸 进 行 有 氧 呼 吸10%5 10 15 20 25 30 氧 气 浓 度 (
8、 %)CO2的释放量 无 氧 呼 吸 有 氧 呼 吸影 响 呼 吸 作 用 的 因 素 : 氧 气呼吸量1、3从问题的性质划分。1、3、1“幽默性”问题:引入幽默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解遗传变异时我也采用这一方法“贴出成龙与其子的照片,问他们为何即像又不像?”在学生们的笑声中,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学习的欲望也上来了。1、3、2“深刻性”问题。复习时学生重新思考、探究已经“知道的结论”,教师就得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例如,在植物的向光性实验中, 单侧光是如何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的?是导致向光一侧生长 1素破坏呢?还是导致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能否证明你的
9、结论? 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分 2裂呢?还是促进细胞生长?如何证明?因为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单侧光能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移向背光一侧,同时促进植物生长。这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另外,在复习每一个专题之后,总是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想想这一知识会怎么考?”例如对减数分裂这一知识,学生总结出“单纯考概念,过程,计算”“与有丝分裂综合考”“与基因综合考”“与遗传综合考” 从而加强对高考的把握。1、3、3“反思性”问题。对教材中学到的理论,如果(或假如)违反(或遵守)它,会怎么样而提出问题。学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时联系自然现象,提问“ 臭氧层
10、的破坏对动植物和人体有什么危害?怎样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有没有益处呢?”使学生活用知识,思维开阔。1、4从问题的来源划分。1、4、1“实践类”问题。根据生物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思多议。如在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从提高农作物产量、无土栽培、蔬菜水果的保鲜、粮食作物的储藏、中耕松土、生活中发面、有氧运动、发酵工业等- 4 -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复习的课题。1、4、2“经验类”问题。设置生活化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知识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如问题1:“吃冷饮能不能让人觉得凉快?”问
11、题2:“老人喝热茶能解渴对吗?”使学生理解体温调节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分析生活事例,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1、4、3“观察类”问题。对教材中的一些图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而提问。如学到“ 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时,提问:“比较图2-2 与图2-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学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时,提问“为什么手和头面部的代表区范围明显大于下肢的代表区?” 等。1、4、4“科学史类”问题。插入相关史料,理论应用实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大大提高了。例如,在学生学习光合作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酶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都可以利用
12、科学发现的过程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学习。1、4、5“科技类”问题。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热点问题都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诺贝尔生理奖、“神州六号” 宇宙飞船发射的成功、苏丹红、奶粉中毒案等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也是近几年高考材料分析题中常见的背景材料。2、问题设置的意义2、1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找出问题的发散点,进而找到由发散点引发的各种可能情况,逐一辨析直至得出正确结论。另外,加强逆向思维, 通俗地讲,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2、2培养
13、思维的严谨性生命科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只有具备了严谨的思维品质,才能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科学探索走近真理,发展真理。在教学中,思维的严谨性主要表现为对存在的问题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结论的索求是否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3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选编引伸问题,理清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系,经过引伸的问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系,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研究的问题更具有活力,- 5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2、4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考试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要把
14、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立意,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有效的课堂问题,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另外,教师也可在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中发现问题,有利于教师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诊断教师自身的教学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诊断自身的学习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主要参考文献1、苏科庚.减数分裂怎么考. 生物学通报.2007.42.(3):502、王振涛.对”问题探讨” 的再优化及其意义.2007.32.(6):2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