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一1、在半坡遗址发现了粟和粟壳的遗存,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稻谷、稻茎的遗存。下列因原始农业产生而出现的历史现象中是A、聚族定居 B、贵贱有别 C、王位继承 D、阶级对立2、历史学家将商代的历史视为“信史”的依据是A 文献与文物相印证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青铜工艺日臻完善 D 国家特征已经形成3、 左传昭公中记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 ”材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惠及边民 B恩及兄弟 C拱卫王室 D镇压叛乱4、 “周代学术之大兴,不在西周盛世,而在东迁之后之春秋末叶与战国时代。 ”材料中的“
2、周代学术之大兴” 指的是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改革变法 D 实力竞争5、 (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中的“上”指的是A 秦穆公 B 秦孝公 C 秦始皇 D 汉高祖6、在汉光武帝时期,学生要想进入最高学府太学,接受儒家教育,应到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建康7、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文中提及的“制度”是指A封建制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 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
3、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开始于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9、按唐制,中男(男丁 16 岁以上至 21 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22 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1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11、右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的简况,它说明分封 制实质上重视的是A血缘关系 B姓氏关系C地域关系 D官僚关系12、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
4、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13、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这个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14、先秦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 “善恶之心” “是非之心”D无论性善性恶都主张应该礼法
5、兼治,王霸并用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者爱人”主张出自A 孟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孔子16、东汉末年,皇权日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战争冲击B 外族入侵频繁C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 “柔道”政策影响17、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A 靖康之变 B 清军入关 C 唐蕃联姻 D 孝文帝改革18、使古代中国人走上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人生轨迹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 B 推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19、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 。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变法运动的开展C农民起义的冲击 D选官制度的改革20、钱
6、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晋 同姓 今山西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东部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21、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下了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等文字。这里的“ 功”主要是指秦始皇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颁布了全国的秦律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2、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
7、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3、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的转变,其本质是A、思想文化出现了倒退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 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4、从传说、考古和文献等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态产生于A原始农耕时代B炎黄传说时期 C禹传启家天下后D方国联盟体制出现后25、右表是小明阅读岳飞(1103-1141 年) 满江红后的解注,其中较恰当的是A. 元灭宋 B. 女真人 C. 蒙古人 D. 东北地区26、经汉武帝开疆拓土之后,西汉疆域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疆域如下图中的27、
8、以字母 A 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历史上称之为_ ,它开始于_ 朝CCCA 丝绸之路 唐朝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 丝绸之路 汉朝C 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D 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28、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是A东北地区 B黄河中游地区C珠江流域 D长江下游流域2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30、右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31、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9、子堂” 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32、图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A 郡县制B 封邦建国制C 行省制D 33、中国大约在何时进入农业社会A1 万年前 B5000 年前 C1000 年前 D500 年前34、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 2300 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35、 “豪人之室,连禁数百,青田满野,奴婢千群,待厨万计,琦路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
10、当时的A封爵将领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36、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3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38、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39、 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
11、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40、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徒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4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4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
12、同姓王的封国4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44、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45、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46、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
13、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47、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ABCD48、 中华文明传真丛书其中一册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军事力量的萎靡不振,让多少热血男儿空怀报国之志;经济富庶与文化发达,令多少后人追忆它的盛世繁华;两者的矛盾,造就了内敛而精致的社会风尚。该书应为哪一朝代分册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49、右图为山东嘉祥县汉代画像石上的黄帝像拓片,对此材料史学价值判断较合理的一项是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后人不可信想象B.画像的拓片性质证明了黄帝的存在 C.印证了史记关于黄帝的部分传说D.能说明黄帝时代的头饰与服装式样50、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
14、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 尚书大传中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 B周公旦 C周武王 D秦始皇51、右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52、 唐摭言 记述道:“上私幸端门,见新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 (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中矣。 ”从语意判断,所缺“”二字是A丞相 B进士 C使节 D总督53、 剑桥中国史写道: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
15、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54、 史记 夏本纪 说: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 ,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 ,已而释之。 ” 文中的“夏台”可能就是商纣的A.法庭 B.监狱 C.戏台 D.王宫55、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夏史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主要依据是姓名 官职 出身萧何 相国 县吏陈平 丞相 游士周勃 太尉 吹鼓手樊哙 左丞相 狗屠灌婴 太尉 布贩A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B能与有关夏文献相互印证C中原一带文明发展较早 D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56、孔子曰:“
16、周监(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看来周朝最值得遵从的是A.周公辅政 B.武王伐纣 C.礼乐制度 D.周公东征5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犁耕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带来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不包括A.耕地可以买卖 B.产生了新兴地主 C.强化了周统治 D.壮大士阶层58、贾谊的治安策一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由这一主张演变而成的西汉政策是A、 “郡国并行制” B 、 “内外朝制 ” C、 “刺史制度” D、 “推恩令”59、 礼记 中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下列最能印证此文献的是A.夏朝青铜礼器的出土与鉴定 B.
17、文献中关于商人迷信活动记载C.商朝出土的大量礼器和祭器 D.学者对商人战争中祭祀的解释60、 孟子 .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周王主力军)移之。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时周王对诸侯的控制 B、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期诸侯列国的纷争 D、周代分封制度逐渐崩溃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一1、 在半坡遗址发现了粟和粟壳的遗存,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稻谷、稻茎的遗存。下列因原始农业产生而出现的历史现象中是A、聚族定居 B、贵贱有别 C、王位继承 D、阶级对立2、历史学家将商代的历史视
18、为“信史”的依据是A 文献与文物相印证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青铜工艺日臻完善 D 国家特征已经形成3、 左传昭公中记载:“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惠及边民 B恩及兄弟 C拱卫王室 D镇压叛乱4、 “周代学术之大兴,不在西周盛世,而在东迁之后之春秋末叶与战国时代。 ”材料中的“周代学术之大兴” 指的是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改革变法 D 实力竞争5、 (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中的“上”指的是A 秦穆公 B 秦孝公 C 秦始皇 D 汉高祖6、在汉光武帝时期,学生要想进入
19、最高学府太学,接受儒家教育,应到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建康7、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文中提及的“制度”是指A封建制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 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开始于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9、按唐制,中男(男丁 16 岁以上至 21 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22 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
20、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1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11、右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的简况,它说明分封 制实质上重视的是A血缘关系 B姓氏关系C地域关系 D官僚关系12、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13、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
21、腊。 ”这个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14、先秦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 “善恶之心” “是非之心”D无论性善性恶都主张应该礼法兼治,王霸并用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者爱人”主张出自A 孟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孔子16、东汉末年,皇权日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战争冲击B 外族入侵频繁C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 “柔道”政策影响17、体现“汉化风气下南
22、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A 靖康之变 B 清军入关 C 唐蕃联姻 D 孝文帝改革18、使古代中国人走上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人生轨迹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 B 推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19、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 。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变法运动的开展C农民起义的冲击 D选官制度的改革20、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诸侯国 与王室关
23、系 地理位置晋 同姓 今山西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东部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21、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下了“皇帝之功,勤劳本事”等文字。这里的“功”主要是指秦始皇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颁布了全国的秦律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2、 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3、 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的转变,其本质是A、思想文化出现了倒退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 D、
24、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4、从传说、考古和文献等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态产生于A原始农耕时代B炎黄传说时期 C禹传启家天下后D方国联盟体制出现后25、右表是小明阅读岳飞(1103-1141 年)满江红后的解注,其中较恰当的是A. 元灭宋 B. 女真人 C. 蒙古人 D. 东北地区26、经汉武帝开疆拓土之后,西汉疆域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疆域如下图中的C 27、以字母 A 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历史上称之为_ ,它开始于_ 朝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CCCA 丝绸之路 唐朝 B 丝绸之路 汉朝C 海上丝绸之路 宋
25、朝D 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28、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是A东北地区 B黄河中游地区C珠江流域 D长江下游流域2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30、右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31、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32、 图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A 郡县制B 封邦建国制C 行省制D 33、中国大约在何时进入农业社会
26、A1 万年前 B5000 年前 C1000 年前 D500 年前34、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 2300 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 孟子 D荀子35、 “豪人之室,连禁数百,青田满野,奴婢千群,待厨万计,琦路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A封爵将领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36、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3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
27、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38、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39、 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40、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徒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28、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4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4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4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44、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
29、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45、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46、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47、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ABCD48、 中华文明传真丛书其中一册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军事力量的萎靡不振,让多少热血男儿空怀报国之志;经济富庶与文化发达,令多少后人追忆它的盛世繁华;两者
30、的矛盾,造就了内敛而精致的社会风尚。该书应为哪一朝代分册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49、右图为山东嘉祥县汉代画像石上的黄帝像拓片,对此材料史学价值判断较合理的一项是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后人不可信想象B.画像的拓片性质证明了黄帝的存在 C.印证了史记关于黄帝的部分传说D.能说明黄帝时代的头饰与服装式样50、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 尚书大传中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 B周公旦 C周武王 D秦始皇51、右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姓名 官职 出身萧何 相国 县吏陈平 丞相 游士周勃 太尉 吹鼓手樊哙 左
31、丞相 狗屠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 “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52、 唐摭言 记述道:“上私幸端门,见新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 (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中矣。 ”从语意判断,所缺“”二字是A丞相 B进士 C使节 D总督53、 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 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32、54、 史记 夏本纪 说: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 ,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 ,已而释之。 ” 文中的“夏台”可能就是商纣的A.法庭 B.监狱 C.戏台 D.王宫55、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夏史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主要依据是A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B能与有关夏文献相互印证C中原一带文明发展较早 D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56、 孔子曰: “周监(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看来周朝最值得遵从的是A.周公辅政 B.武王伐纣 C.礼乐制度 D.周公东征57、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犁耕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带来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不包括A.耕地可以买卖 B.产生了新兴地主 C.
33、强化了周统治 D.壮大士阶层58、 贾谊的 治安策一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由这一主张演变而成的西汉政策是A、 “郡国并行制” B、 “内外朝制” C、 “刺史制度” D、 “推恩令”59、 礼记 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下列最能印证此文献的是A.夏朝青铜礼器的出土与鉴定 B.文献中关于商人迷信活动记载C.商朝出土的大量礼器和祭器 D.学者对商人战争中祭祀的解释60、 孟子 .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周王主力军)移之。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时周王对诸侯的控制 B、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失控灌婴 太尉 布贩C、春秋时期诸侯列国的纷争 D、周代分封制度逐渐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