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582923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佛教史 & 佛学思想,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著名宗派和人物重要经论和佛学思想中国佛教的历史意义,东汉:佛教的传入,佛教传入的传说 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 隋历代三宝纪、唐破邪论:秦始皇四年传入 魏书释老志:一、霍去病征讨匈奴,获休屠王金人;二、张骞出使西域,在身毒国听到浮屠之教义。 东汉明帝感梦求法说白马寺传说 佛教传入的史实 元寿元年传入说: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复立”系“复豆”之误,即“Buddha”、“浮屠”) 东汉明帝时楚王英信佛 东汉桓帝信佛 老子化胡说:“或曰,老子入夷狄而为浮屠。” 筰融建造佛寺:铸造

2、佛像、建立寺院、举行浴佛会、实行施食,东汉:佛教的传入,汉译佛典的产生 迦叶摩腾佛说四十二章经 安世高:安息国太子,字世高,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禅行法想经大道地经人本欲生经十报经四谛经 支娄迦识:出身大月氏,桓帝末年到洛阳,道行般若经首楞严经般若三昧经 佛教的地区性传播:洛阳江淮交趾、会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般若学的产生:佛教以纯理论形式进入上层社会的开端,直到两晋,始终是佛教中的显学。 道安:对奠定中国佛教基础有着极巨大的功绩:一、确立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的原则,主动承担对社会施行“教化”的使命。二、总结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促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提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三、

3、制定僧尼轨范,统一佛徒姓氏。,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鸠摩罗什:意译“童寿”。公元401年入长安,后秦姚兴以国师礼遇罗什,413年去世。 译经律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经维摩诘经成实论、三论译经几近信达雅,并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所译经论影响极为深远,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 金刚经影响最为深远的佛经之一,慧能以后尤为禅宗所崇;三论影响产生了三论宗;法华经、三论、大智度论为天台宗提供根据;成实论成为成实学派的基础;佛说阿弥陀经成为净土宗的根据,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姚兴崇佛、罗什传教,使全国佛教研究重心明显向佛教义学转移。罗什对大乘中

4、观学的传播贡献极大。 罗什门下,精英荟萃,人才辈出,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佛教理论 僧叡:最早的中国佛教思想史学家和佛教思想评论家 僧肇:肇论,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对当时玄学、佛学的主要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将佛教神学问题和哲学认识问题紫密结合起来,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标志着中国佛教的神学理论和当时的玄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创作,隋、唐:佛教在中国的全盛时期,“脂那东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一乘典诰,兴在中华”。 九州一统,国富民强,三教纵横,文明昌盛。佛教吸收儒道、完善自身,以系统的、庞大的哲学理论取胜,又以宗教崇拜向民间普及从而大大

5、限制了其它外来宗教。 佛教的国家化:隋文帝复兴佛教,唐太宗礼遇玄奘,武则天崇佛。翻译经典事业完全由国家掌控 寺院经济的产生 诸大宗派的产生。隋: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唐: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 大乘中观学,龙树、提婆,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鸠摩罗什 吉藏(549623),俗姓安,祖籍安息。“吉藏”之名为真谛所取。主要著作中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论等。弟子众多,其中慧灌是高丽僧,他把三论宗传入日本,并成为该宗在日本的祖师。 缘起性空:“缘起”本为佛教最初的基本理论,是因果的基础,但自此却否定了因果 空、假、中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

6、是中道義。”(中论) 只破不立:破邪即是显正,即是悟中道,“无得正观”。“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论);“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金刚经),三论宗 大乘中观学,二谛论:三论宗的言教二谛,“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中论) 语言的局限性:“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经);“以有无教,表非有无理”,“能表是有无,所表非有非无”(吉藏大乘玄义)指出语言有明显局限性,有类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同时又指出不能生一切断灭相,不能有“空执”,“空”的总结,语言、言教的问题:一切

7、诸名,皆意识之念,皆诸相之假名,万物之代指,故诸相皆非诸相是名诸相,故诸名皆虚妄而不可执。而言一切诸相必有诸名,若以诸名之所指为无,以涅槃为无,以佛为无,以空为无,则不知实相,不知世间理,则谓之空疾。此所谓物本在而名必空,意念固不可达至实相耳。故应不着相,亦不着断灭相,此谓中道 “缘起性空”的问题:一切诸相,皆缘起性空,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故一切诸相生灭皆诸缘聚散之果,故相无自性,存而不实、不常、不自在,故一切诸相本性空。故本无聚散,无生灭,无常亦无断。而空色不离,空色不异,色必依空、空必有色,故空亦不空,体相亦不分。故理不在彼,实固在此,出世入世一而不异也。 “空无对”的问题:空之为空,谓空

8、为本体,为无对。故未至空则空不可知,不可为意念所及,亦不可执,可执者空之表象、空之意念、空之求欲也。而空本无对,故至空则无所谓本体,故空亦非空,亦无常,亦非自在而性空。故至空则无空,为佛则不知佛。故空不空,空亦本空,空无对而自满,涅槃无实亦无虚。,玄奘 法相唯识宗,玄奘(600664年),本姓陈,名祎,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大师,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出国,于贞观十九年初回长安。他在印度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大乘天”、“解脱天”。回长安后受到唐太宗礼遇,并在太宗的支持下,集中全国佛教精英,在长安弘福寺译经。他从印度共带回梵经520夹,657部,经19年,总共

9、译出75部,1335卷,译介重点在大乘瑜伽行派和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并对般若经类作了系统的编纂。玄奘是中国佛教翻译史上的划时代伟人,翻译水平极高,他以前的译作称为旧译,他的译作称为新译。 玄奘门下人才辈出。慈恩大师窥基,著述极多,号称“百本疏主”,有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固明入正理论疏瑜伽师地论略纂法华经玄赞等许多著作。他被认为是玄奘的嫡传,由此该派法相宗也称为慈恩宗。,玄奘 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的基本典籍: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 基本思想:唯识无境。“识”指的是与认识对象相联系的个体的主观认识作用,“境”是指为人所接触、认识的一切事物现象。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10、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最根本的本体是第一能变第八识阿赖耶识,其次是第二能变第七识末那识,然后是前六识了别境识。第八识生前七识,八识生“境”,这些对象又为八识所认知。第八识具有本体和现象双重内涵,是“能变”、“能缘”。 转识为智,将真如纳入识中,才能使识转变为智,实现解脱。与“即心即佛”的禅思和“真如即是正智”的旧唯识家明显不同。影响理学 三类境:“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本识,即阿赖耶识 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慧能 禅宗,慧能,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俗姓卢

11、,“本贯范阳”,三岁丧父,但少有“方外之志”。 “闻经悟道”,“得传法衣”,行化曹溪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 由慧能、坛经引发了“六祖革命”,并使禅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从此中国佛教走向了注重心性,注重即世间求解脱,走向了人间化、生活化。自心即佛,此岸即佛国,不需要到抽象的彼岸去寻求佛性。 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心性论的思想,启发、导引了宋明理学的建构;注重顿悟,注重内心体验、意境,注重启发,这种种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趣,都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

12、文化艺术:诗、书、画,近代的佛学研究,宋元以降,佛学渐衰,及至满清,义学几绝。直至民国,佛学才始而复兴,并出现了一些可观的成果 近代著名佛学学者:杨仁山、欧阳竟无、韩清净、吕澂、太虚、印光、梁启超、章太炎、汤用彤等等 近代佛学研究三大方向: 唯识学:南欧北韩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北平三时学会(韩清净)以及武昌佛学院(太虚) 佛教史:汤用彤、陈援庵、陈寅恪 禅宗:胡适 近代佛学研究的几大特点:1、西方式的科学倾向;2、俗信徒、居士对佛学研究的贡献较大;3、强烈的入世性、政治性,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佛教初传西藏在松赞干布执政时期。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达磨灭佛:“前弘期”公元978年,佛教从

13、多康地区重新传回西藏,开始了“后弘期”。新兴的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权贵开始进入僧侣阶层,寺院开始成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后来的政教合一准备了条件,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又称“黄教”)产生于15世纪初。明永乐七年(1409)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派的正式形成。 既是西藏佛教全部历史发展的总结,也为此后的西藏佛教开拓了新的方向;它与封建农奴制紧密结合,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最终确定了完备的“政教合一”体制,对西藏社会造成的影响,无比深远。 格鲁派产生的背景:帕竹政权的建立以及对格鲁派的支持;西藏佛教普现“颓废萎靡之相”,失去了号召力,需要新的教派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

14、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宗教改革:提倡戒律;修复旧寺;组织法会,联络地方势力,争取支持,扩大影响。宗喀巴以中观派后期思想作为哲学基础。永乐七年在拉萨大昭寺召开大法会,确立了宗教领袖地位。法会后建立甘丹寺,作为格鲁派主寺。 格鲁派迅速取得了中央王朝的承认。新兴的格鲁派提倡严守戒律,规定僧人的生活准则、学经程序、学佛次第、考核制度等,逐步形成封建的教阶制,把西藏佛教系统化和制度化,使之与西藏社会的农奴制更加紧密结合,遂成为此后西藏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教派。,藏传佛教:格鲁派,十五世纪中叶以后,黄教已形成了一个全藏性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大雄厚于其它教派的寺庙集团。 寺庙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寺庙法规,使其统一

15、集中的团体体系得以维系和发展。寺庙法规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采取活佛转世制度,这一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寺庙的政治与经济实力,同时形成了以活佛为核心的、享有至高无上特权的僧侣贵族集团。 1578年5月间,索南嘉措与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盟。同年,双方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赠俺答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 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开始班禅活佛的转世体制。“班禅”:后藏用以简称学识渊博的高僧。 顺治九年(1652),清中央政府承认达赖喇嘛为西藏佛教领袖,藏传佛教:格鲁派,康熙于1713年遣使齎金册金印

16、,封五世班禅罗桑耶歇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这是康熙有意再扶植一个黄教领袖。 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诏令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掌管西藏地方政权,黄教寺庙集团由此开始掌政,政府由达赖喇嘛领导。最终,形成了一个在清廷直接管辖下、由僧侣和贵族联合专政、组织完整严密的西藏政教合一体制。它用神权支持政权,政权扩大神权,二者相互为用,成了制约西藏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 治理西藏的启示:因势利导、以藏治藏、宗教治藏,切勿自以为是地将汉族的思想、文化、政治强加于藏。,中国佛教的历史意义,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印交流,对日本、朝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大众的信仰生活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使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儒家、宋明理学;道教;文化艺术佛教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文化通过对佛教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变得更加博大精深。无论对于佛教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都有深远意义和巨大贡献,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