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省情省况.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81797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省情省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省省情省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省省情省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西省省情省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西省省情省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省省情省况(最新)中国公务员考试网 发布时间:2012-04-08 16:14山 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位于北纬 3434 4043,东经 11014 11433。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 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593.3 万人,辖 11 个地级市,119 个 县、市、区。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地理和自然状况地 形山 西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

2、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 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 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最高 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 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气 候山 西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 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 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 各地年降水量介于

3、 358621 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 68 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面 积 全省纵长约 682 公里,东西宽约 385 公里,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6%。矿产资源山 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 120 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 70 种。目前,山西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 2673.79 亿吨,约占全国查明煤炭资 源储量的 20%。煤层气、铝土矿、珍珠岩、镓、沸石、金红石(含钛矿)、镁盐、芒硝、钾长石、钛铁、石灰石、长石、石膏、钴、铜等矿藏的储量居全国各省 (市、区)的前列。植物资源山 西植物资源丰富,

4、目前已知的维管植物有 2700 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 463 种。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 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 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 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 1000 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 参、黄芪、甘草、连翘等

5、。山西省森林覆盖率 18.03%。动物资源山 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 439 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71 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 17 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 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 54 种,包括鸟类 42 种,两栖类 1 种,兽类 11 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 27 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315 种。水资源山 西共有大小河流 1000 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

6、968 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大于 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 有 5 条(不包括黄河),小于 10000 平方公里大于 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48 条,小于 1000 平方公里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397 条。汾河是山 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 694 公里。山西属于黄河水系的较大河流有汾河、沁河、丹河、涑水河、三川河,属于海河水系的较大河流有桑干河、滹沱河、浊漳 河、清漳河。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 97138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 59133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38%。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7、以径流量和开发条件比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浊漳河的条件较为优越,水能 蕴藏量占到全省的 80%90%。山西省的主要水资源量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 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19562000 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23.8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86.77 亿立方米,地下天然水资源量(即降水入渗补给量)84.04 亿立方米,河川基流量(重复量)为 47.01 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83.8 亿立方米,为全国的 67.7%,且

8、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 17%,亩均占有水 量只有全国的 11%。旅游资源山 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1 处,占全国的 11.5%,位居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 70%以上在山西境 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 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平遥古城是全国现

9、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 绘画艺术的珍品。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云冈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 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 景秀丽,景致各异。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

10、的有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2011 年,山西省接待海 外旅游者 155.3 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 1.5 亿人次,分别增长 19.2%和 19.8%;旅游外汇收入 5.7 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 1305.1 亿元,旅游总收入 1342.6 亿元,分别增长 22.1%、24.0%和 23.9%。环境保护与绿化2011 年,山西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全国率先实施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启动省排污权交易中心,推进太化、煤气化等企业搬迁改造,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3.5

1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5%,二氧化硫、化学需 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烟尘、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年末全省森林面积 282.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18.03%。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 46 个,其中,国家级 5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10.66万公顷。全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6 个。人口人口统计据 2011 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3593.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9.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0.47,死亡率为 5.61,自然增长率为 4.8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3.14。民族及民族分布山西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

12、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 45 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 99.7%,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0.3%,分布在全省 118 个县(市、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经济国内生产总值2011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 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 11100.2 亿元,比 上年增长 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41

13、.4 亿元,增长 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 6577.8 亿元,增长 16.5%,占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9.2%;第三产业增加值 3880.9 亿元,增长 8.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0974 元,按 2011 年平均汇率计算为 4796 美元。基础设施建设2011 年,山西省以交通、水利、电力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西客运专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 3773.7 公里;新增高速公路 1003 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 4000 公里;运城、大同机场改扩建和吕梁、临汾、五台山机场新建工程

14、进展顺利。35 项应急水源工程全部 建成,引黄北干工程如期实现引水到大同、朔州的目标,“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五年投资 1000 亿元的水利建设高潮正在兴起。新 增电力装机800 万千瓦,总装机达到 5300 万千瓦。煤炭交易中心、大剧院、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省城十大建筑全部竣工,成为太原新的地标;城镇化进 程不断加快,“一核一圈三群“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2011 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37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3%。国内外贸易2011 年,山西省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下乡“等政策措施,新建和改造农村便

15、民店 6200 个,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0 多个,推进“农超 对接“,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行动,有效地促进了消费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773.6 亿元,增长 17.6%。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稳定拓展外需,全省进出口总额147.6 亿美元,增长 17.4%。其中,进口额 93.3 亿美元,增 长 18.5%;出口额54.3 亿美元,增长 15.4%。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1 年,山西省下大气力狠抓民生工作。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50 万个,超出年初计划 10 万人。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险

16、综合覆盖 率达到 9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平均提高 190 元,7 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 险试点,覆盖率达到 8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84%。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6%,新农合参保率达到 98.5%;13.2 万国企“老工 伤“人员和工亡职工家属纳入工伤保险范围。242 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为保障农民冬季取暖用煤,从去年起,由省内国有煤炭企业为低 收入农户每户每年免费供应 1 吨煤,688 万户家庭从中受益。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共开工建设 44 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

17、务。大力实施两轮“五 个全覆盖”工程,在进一步完善提升已完成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 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 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23.9 元,比上年增长 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601.4 元,增长18.3%。财政收入2011 年

18、,全省财政收入任务超额完成,财政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各项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效益明显提升。全省财政总收入 2260.6 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1213.2 亿元,增长 25.1%。工业产值和增长率2011 年,山西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曾经一度被全国高度关注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圆满结束,彻底告别了小煤窑时代,进入现代化大矿时 期。煤炭产量达到 8.7 亿吨,增长 17.7%。全面启动非煤矿山、焦化、钢铁和水泥等行业的整合重组,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 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19、、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532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16893.4 亿元,增长 35.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268.2 亿元,增长 34.1%;实现利润 1200.6 亿 元,增长 40.4%。农业产值和增长率2011 年,山西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年“三农“投入达到 650 亿元,增长 20%。实施灌区建设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双十强农惠农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1193 万吨,比上年增产 9.9%。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 42 个“

20、一 县一业“示范县和 2000 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 629 亿元,增长 23%。启动实施 100 个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工程,又完成了 2000 个重点推进村建设任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又有 20 万贫困人口脱 贫。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 22 个县(市)开展了扩权强县试点,县域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电讯电信业务2011 年,山西省电信业务总量 278.9 亿元,增长 17.4%。新增移动电话用户 221.8万户,年末达到 2446.9 万户,其中,3G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292.4 万户。移动

21、电话普及率 68.1 部/百人。全省宽带接入用户 437.3 万户,增长 27.8%。广播电视2011 年,山西省有广播电台 5 座,电视台 6 座,广播电视台 108 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 462.7 万户。交通航 空2011 年,山西省有民用机场 4 个。全省民用机场保障运输起降 7.63 万架次,旅客吞吐量 726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4.45 万吨。其中,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通航航线 85条,通航城市 54 个。铁 路2011 年,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 3773.7 公里,全省铁路货运量 72693.7 万吨,铁路客运量 6218.8 万人。公 路2011 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 13.5

22、 万公里,公路密度 86 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4005 公里,在全国排第 7 名,比上年末增加 1003 公里。全省实现 了省会到地级市 3 小时高速通达,82%的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太原、阳泉、运城、晋城 4 个地级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本消灭了差等 路,93.5%的国道、81.7%的省道达到了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所有乡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和客车,69.4%的建制村实现了户户通水 泥路。全省公路货运量 6.52 亿吨,客运量 3.29 亿人。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运送旅客 23 亿人次。科学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科 技2011 年,山西省不断强化科技、

23、人才支撑,组织实施了 7 个科技重大专项和 22 个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制定了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办法、转型跨越发展突出贡献人才奖励 办法。全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 12774 件和 4974 件,分别增长 61.1%和 4.7%。全年全省共签定各类技术合同 3423 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81.4 亿元,增长 46.4%。全年新登记科技成果 568 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2 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20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26 家。按照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48 家。教 育2011 年,山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学前教育发展加快,

24、新、改扩建 212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幼儿园总数 4908 所,在园幼儿 82.1 万人,学前三年毛入 园率达到 70.5%。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 100 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有 19 个县区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省级验收,部分市、县实现初步均 衡。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稳定,多样化特色发展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572 所,在校生61.9 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8.5%。免除了职业高 中、职业中专在校生学费,惠及 30 万名学生。普通高考录取率突破 70%,普通本科高校 19 所,高职高专学校 47 所,在校生 59.5 万人;成人高校 13 所, 在学人数 16.8

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全省高校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8 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47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49 个,在校研究生 2.5 万人。文化体育2011 年,山西省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成省图书馆、体育中心等重大标志性设施。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综合服务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公共 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年末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 12 个,文化馆 119 个,博物馆 89 个。全省文化系 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291 家。全省公共图书馆 126 个,档案馆 131 个。全省报纸出版 20.4

26、 亿份,各类杂志出版 200 种、3955.8 万册,各类图书出 版 4638 种、14852 万册。山西电影制片厂全年完成故事片(数字电影)8 部,科教片 4 部,电视纪录片 1 部,完成合作电视剧 2 部 67 集。全年山西省运动 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 29 枚、38 枚和 45 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医药卫生2011 年,山西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要求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 室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物价格下降 30%以上;投资近 20 亿元的山西大医院投入运营,投资 25 亿元新建改造了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 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2004 个,其中,妇幼保健院 (所、站)132 个。全省卫生机构(含诊所)共有床位 15.8 万张。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18.9 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