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升华和凝华 课型 新授 时间知识与技 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知道生活中的升 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 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难点 1知道升华 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一、课前检测,温故知新1、刚从酒精中拿出来的温度计示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温度计玻璃泡上的酒精( ) 。A
2、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C凝固吸热 D液化放热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B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故蒸发快慢与温度无关C水的沸点为 100 ,故水温达到 100 就一定会沸腾D80 的水可能正在沸腾3、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 ;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4、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 。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 小火” ,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二、引入新课: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 ,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三、新课教学: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
4、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 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2、教师展示新旧日光灯 管,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
5、管,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3、展示固体清香剂、樟脑丸(或卫生球),学生说出用途及发生的物态变化。尝试解释“人造雪景”所包含的物理知识。4、提出问题,分小 组讨论。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问题二:霜的形成条件是气温 0 摄氏度以下 ,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问题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3、想想议议:如果要给食品降温,你想到了哪些方法?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4探究干冰粉喷洒在舞台上就形成白雾,那么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四、板书设计4-4 升华和凝华一、升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 成气态叫升华。2、升华吸热。二、凝华: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凝华放热。必做题作业设计 选做题教学反思321O3P第 9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