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集结号的硬伤和软伤.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816410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结号的硬伤和软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集结号的硬伤和软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集结号的硬伤和软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集结号的硬伤和软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集结号的硬伤和软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集结号的硬伤与软伤我喜欢冯小刚的生活片。我感觉冯导对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与体验,所以不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冯导的片子都是我的最爱。但他明显对历史特别是对中共军队的历史了解不深,因而他拍的这部集结号,我是真的不敢恭维。先说硬伤。客观地说,该片和其他如亮剑、太行山上、新四军等烂片相比,硬伤不明显,但不能细扣,如果对照中共军队的历史认真比对,就知道片中失真之处是十分突出的。兵器方面的硬伤最突出的是 PPS43 冲锋枪 在片中的出现。苏军进军东北时,确曾有少部分枪械散失于民间,后被东北我军收集使用,但主要应该是莫辛纳干系列步枪 和 PPSH41 冲锋枪(俗称转盘冲锋枪),至于 PPS43 冲锋枪,则为数肯

2、定极少,因为苏军装备此枪也不多。退一万步说,即使这凤毛麟角的 PPS43 真的应用于国共双方,那也只可能出现在东北战场,故而象片中那样在中原战场国共双方出现的该枪是不可能的。第二处硬伤是朝鲜战场上赵连长踩中的那颗地雷,片中借美军士兵和赵连长之口说那是反步兵地雷,仅能炸断一条腿,但从片中看到的那个大家伙,怕就是一辆坦克也能炸翻,那显然绝对不可能是仅能炸断步兵一条腿的反步兵地雷。第三处是汶河阻击战中出现的 M26 潘兴坦克 ,那坦克从没在解放战争中出现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曾装备 CV33、92 式、94 式、M3A3、M5A1、T26、95 式、M4 等各种型号坦克,但唯独没有装备过 M26

3、坦克。该坦克在当时的美军中还属新宠,装备数量也不多,自然不会给蒋介石。第四处是影片开头巷战时我军战士抛到敌据守的二楼上的那个小炸药包。从影片中所见估计,那炸药包至少有十多公斤,足可以将那栋小楼夷为平地,抛掷那炸药包的战士和他同在楼下的战友也会被震死,但片中不仅没将那楼炸平,甚至那抛掷手仅仅躲在沙包后面便安然无恙,这也太离谱了。看来韩国的特效人员太低估炸药包的威力了。第五处是影片中两任指导员使用的那支斯登冲锋枪 。如果观众们认真看一下,就会发现,该枪的枪管比原型枪略长,说明什么呢?说明那枪是解放后经过改造用交与民兵使用的口径 7.62 毫米的斯登改型枪。影片能作到这点不应再过分挑剔,但毕竟,呵呵

4、服装方面最突出的硬伤是我军官兵脚上的大皮鞋。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有缴获国军的皮鞋,但一般的步兵绝对不会穿。这主要是当年我军打的是运动战,徒步行军是家常便饭,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皮靴当然远不如布鞋胶鞋草鞋方便,所以即使有缴获,普通的一线步兵也绝对不会穿它。其次是大皮帽。片中的狗皮帽子,在当年只有东北我军戴,关内的中原部队戴这样帽子的情况基本等于零。中原我军冬天戴的是即没有象今天这样裁绒也没有动物皮毛的棉帽子。有的人可能会说,当时那样的情况,我军哪可能会统一军装呢?这话也对也不对。在当时,服装供应的确很落后,即使是野战军,军装也未必统一,有时缴获了敌军的军装就直接穿上,许多解放战士也仍然穿着国军的军装

5、,但恰恰有一点是基本统一的,那就是军帽。不管你是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还是刚刚从国军阵营解放过来的,别的可以不统一,而军帽必须统一,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识别标志。人物塑造方面的硬伤最突出的是那两任指导员。我不知道冯导是真的不懂呢,还是故意丑化贬低我军的政工干部。九连前后有两任指导员,第一个只会蛮干。第二个打仗尿裤子的那个,影片给人的印象,连长就是个大家长,什么事一个人说了算,而那指导员,简直就是一个可以让连长随便嘲弄随便使唤的受气小媳妇,甚至连里的士兵都可以嘲笑他辱骂他,这就太太那个了。很难想象象片中这样的指导员,能够成为连队支部一班人的领导核心,能够体现党指挥枪的意图。实际的情况是,一直到

6、解放战争初期的 1946 年之前,部队中的军政主官更象今天政府中的双主官,政治主官的地位是略高于军事主官的。尽管这时党委(支部)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已经逐步在全军中实行,这之前那种不论军政大事全由政治主官下最后决心的情况从制度上得到了纠正,但受惯性的作用,在遇到关键性问题时,仍然主要是看政治主官的意见,特别是基层分队,就更是如此,因为指导员基本全是营党委成员,而连长不是。我真不知道编导是怎么杜撰出这样的指导员的,要是我军的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真象电影中演的那样的话,呵呵!别说五年打倒蒋介石了,我看用不了五个月,就得让蒋介石打倒了。不过这到也符合今天许多愤青对我军政工干部的歧视,符合多数观众的胃

7、口。语言方面的硬伤是所有硬伤中最突出的。片中特别刺耳的就是谷子地动不动就“弟兄们”如何如何,甚至有一句话:“我手下有个弟兄”,这已经是典型的国军语言了。冯导看来也没能走出亮剑等剧的俗套,这都是以今人臆造古人的结果了。时尚与俗套,有些是会因时代而变化的。“弟兄们”在当时的军阀部队和国军部队惯用,而在以革命者为自豪的我军官兵们眼中,它代表的是一种俗套,而“同志们”,则是当时的新潮和时尚,所以我军绝对不可能用“弟兄们”,有没有另类可能呢,绝对不可能有。第一,是左的环境不允许,你想这么喊也不敢这么喊,你要这么喊了会让人看不起。第二,是人们厌弃这样的称呼,觉得不够革命,不够新潮。不过呢,大概就象几个月见

8、不到荤星的人见了肥肉会大快朵颐,而天天顿顿吃肥肉吃了几个月后再见到蔬菜又会舍肉而食素一样,“同志们”这一称呼我们呼了几十年,早已听腻歪了,听厌了,所以会感觉“弟兄们”更显新鲜也更有人情味。电影是演给今天的人看的,是演给大多数人看的,从票房的角度出发,冯导安排谷子地这么喊叫是看准了的,至于历史真实,那是不能换来钞票的,所以自然也就不管它了。影片中包括连长等几乎所有人物在说到牺牲了的战友时,动不动就“那个死了的”、“把那死尸弄到一边去”的说法,听起来特别的不舒服,别说特别讲究阶级感情的中共军队,任何时期的任何军队,不管是旧军阀部队,还是西方军队,对于同一战壕的阵亡的同袍战友,也绝对不会使用这样无情

9、的称呼的。这编导看来不仅不了解中共军队,就是美军等西方军队,就是古代封建时代的军队,也根本不懂。真他妈混蛋。军队编制方面的硬伤是那个什么团预备队。影片中说到对参与杀害俘虏的九连的处理时,宣布的是九连全部编入团预备队。后来又从谷子地口中,说出他们连作为团预备队,在汶河岸边打阻击,这我可真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了。预备队是各级为应付紧急和意外情况预作机动使用的兵力,是一种战时兵力编组形式,或者说是任务区分方式,它不是平时编制。如果一支部(分)队受到处分,在当时有可能撤销番号,有可能转(降)为独立单位,而从没有把将其编为预备队算成是处分的。而且,担任预备队的部(分)队,一般都是战斗力较强,兵员装备较充实,

10、休整比较充分的单位,也不可能将打得只剩半个连的疲惫不堪的连队编成团预备队呀。再说,既然是预备队,就应该集结待命,待出现最急需的情况再重拳出击,可又为什么要担任阻击任务呢?这到底算哪门子呢?到底是我糊涂了还是编导糊涂了呀。军事技术方面的硬伤最突出的就是那在西方通用的战技手语和跃进方式。影片中我军进攻时,基本都是双手持枪跃进,并互相以手语联络指挥,怎么看怎么也不是我军的技术。实际的情况是,按我军的传统与条令,在前进时,或直身,或屈身,或匍匐(高姿匍匐除外),都是右手单手持枪,而从来没有影片中出现的双手持枪动作。为什么呢?这是我军在长期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动作要领,因为单手持枪跃进时,双臂可以不受限制地

11、摆动,有利于身体协调,遇到情况卧倒时,身体亦显灵活轻捷,而且卧倒后出枪快。而双手持枪,无形中就象双臂被手铐铐住,跃进中双臂受制摆动不灵活,卧倒时显得苯拙,出枪也慢。影片中那样的动作,到很象警察反恐时的攻击动作,特别是那手语,就象围脖与手套一样,太不伦不类了。再说软伤。所谓的硬伤,是事实根本不可能而出现在影片中的,是明显的错误,而我理解的软伤,则是不适宜这样安排而影片作了这样安排的处理方式。前者好比 1+1=2 这样的数学题,而后者就好比作文题了。还是先从兵器说起。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装备的兵器是万国造。只要是世界上有过的家伙,出现在解放军手中,便都不奇怪。在这点上,影片处理的是不错的,一改以往同

12、题材影视作品中“三八”、“二四”一统天下的情况,出现许多较为罕见的兵器,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在什么枪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情况的处理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那支出足了风头的约翰逊 M1941 步枪 。尽管此枪本来生产的数量不多,流入中国的就更少,但它出现在片中也不算错。错在哪里了呢?错就错在不应该将它用作狙击步枪,因为该枪的自动方式不是一般半自动步枪惯用的导气式,而是枪管后坐式,所以该枪的精度一般。影片中有美式 M1903 步枪 ,这枪比M1941 的精度高多了,但却未用它而用它了,这是不大可能的。另外又因为该枪采用觇孔式瞄具,不适合快速瞄准,影片中姜茂财那么快地射击还能打那

13、么准,要不就是姜茂财是个天才,要不就是冯小刚是个蠢才。影片中某武装部收缴流散枪支出现的谷子地说的“英七七”,看上去是英制恩菲尔德 NO4步枪,不大可能。因该枪生产于二战时期,全部装备英军和加拿大军队,并未出口到中国,基本不可能在平西游击区出现。早年流入中国的“英七七”更可能是老式 MK3 步枪。NO4 在朝鲜战场的英军中可能会有装备,志愿军极有可能缴获,但刚刚在朝鲜战场缴获的该枪却成为民间流散枪支被武装部收缴,这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而且谷子地说它不好使,就离谱了。英制恩菲尔德系列各种型号的步枪都是很优秀的步枪,NO4 就更是不错,曾入选二十世纪十大著名步枪,其口碑绝对不逊色于 M1903,更是

14、 M1941 远不能比的。片中谷子地背着一支木盒子毛瑟手枪(盒子炮),但却从未取出来使用,看来冯导是绝对地服从于外籍枪械师的安排了。因为该枪有个奇怪的现象,即包括德国人在内的外国人,都不太喜欢该枪。而在中国却正相反。在当年,盒子炮是中国军人的最爱。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初级指挥员甚至包括普通士兵手中,都极普遍地装备此枪,即使正规作战中,使用率也是极高的。影片中展现了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土原子弹飞雷筒,但其架设方式则令人担忧。那么粗大的口径,能把几十公斤的炸药包投射到几百米远的大家伙,就那么简单地支在那,那强大的后坐力如承受呢?还有,此种武器威力虽大,但射击精度欠准确,安全系数亦低,一般只适宜专门的工兵

15、部队集中使用于攻坚,而不可能用于一般步兵单位进行防御。相比于兵器,该片在服装上的软伤要大的多。首先是钢盔。国共内战时,我军也有戴钢盔的情况,但不多,即使有,也主要是日式钢盔,象片中那样的美式钢盔,尽管有缴获,但就更少,影片中表现的整编以前的中原部队中肯定更是少之又少。少之又少不等于没有,不管它占多少分之一,只要当时有这种情况,在影片中出现便不能算作硬伤,但,它是个软伤,而且是一处十分突出的软伤。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艺术所要表现的东西,应该是一般的东西,特殊的东西应该交待出它的特殊,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用一般表现特殊,否则会误导大众,但影片这点没有做到,甚至他压根就没想要去做,从而极有可能会使影片表

16、现的东西背离原态。就象谁也没规定西部牛仔不能穿中式长袍马褂,但要是西部片中的牛仔全都长袍马褂的话,你觉得如何呢?就象义和团民缴获了西装燕尾服也可能会穿上玩个新鲜,但要是反映义和团的电影中出现的义和团民全都西服革履的话,你觉的如何呢?作为艺术,失去了典型意义,必然败笔。至于片中出现的围脖与手套,哼哼!那只能是冯导的意淫了。那是冯导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欣赏角度表现的东西,他没有想到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想到当年的解放军基本全是土头土脑的农民出身的。当然,谁也不保证那年头土八路不能戴洋围脖,谁也没规定土八路不能戴洋围脖,所以片中出现了,不能算硬伤,但它绝对是软伤。关于片中出现我军伤员大喊救命的戏,关于谷子地对

17、胆小怕死的评论,实在是太人性化了。的确,从冯导的解释上看,从今天人们的理解上看,这都很正常,似乎应该很真实。但若从中共军队当年的实际情况看,它就不正常,它就不真实。中共军队是区别于古今中外任何军队的一支特别另类的军队。在这支军队中,与众不同的是它强大的政治工作。这政治工作的作用,我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威慑作用。在这支军队内部,如果你受伤后大喊救命,如果你怯战怕死,那么,等着你的那种无休无止的大会小会的讲评检讨思想汇报,那种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造势,就会让你几十年几代人抬不起头来,会让你遭受到远比肉体的疼痛和流血牺牲更痛苦万分的打击。两害相权取其轻,在这样的超强的政治态势下,任何人都宁愿选择

18、壮烈地牺牲。另一方面是它的鼓动效果。我没打过仗,但我到过前线,我也到过即将参战出征的部队。以我的亲见,即使到了八十年代,象电影董存瑞中表现的争当爆破队长那样人人写血书请战、人人争当突击队员的场景也都会在任何一支部队中出现。进攻时争当主攻连,回撤时争着断后,也是每个连队党支部的必须功课。我不敢说所有人都是真心情愿的,但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那种油然而生的慷慨赴死的豪情,也一样会在你的心潮里澎湃。这种强大的政治工作,远比酒精和毒品更让人无比地亢奋而忘死。而即使你不想真的这么做,在那样的氛围里,在那样的政治强势下,你却没办法不这样做。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力量,你不服不行。影片在表现我军的战术运用上

19、,是极不相宜的。韩军是我军的手下败将,要他们来为反映我军战争题材的电影做战场效果设计,也只能从视觉效果上得分,在票房上得利,他们明显不了解我军的战术,不是基本不了解,是根本不了解。比如街垒战术。影片开头那场巷战中,怎么看怎么也不是我军的街垒战术,而是今天惯用的美军清剿战术。清剿残匪与城市攻坚不同,不同在哪呢,不同在对手不同。前者是我强敌弱,而且我处于压倒优势。搜剿作战中不会有受到左右临街制高点敌火压制的顾虑,因往往这些制高点都已在我方控制中,故参战人员只需专注于前方某个残匪可能藏匿的房屋就行了。但巷战攻坚不同,在当时,一般情况下是敌强我弱,作战中顾虑颇多,并不仅仅只专注于某个房屋就可以了。实际

20、上,按我军的打法,如果有炮火支援,会在炮火先期准备后,才由步兵进行扫荡。即使没有炮火,也不会沿着主干大街硬冲,而一般是以火力从正面吸住敌人,以一部夺占临街制高点,先行掩护,而后步兵主力采取小迂回的战法,绕到敌人侧后,采用穿墙打洞的方式向前推进。遇敌火力点时,则采取连续爆破的手段将其击毁。小群多路,逐楼逐屋地夺占敌各防御要点,最后达成战斗目的。可影片展现给我们的则是参战兵力全部猬集于主街道上硬攻,即看不到迂回,也看不到对敌火力点的爆破,更看不到凿墙打洞,而是完全和敌人拚射击,似乎要和敌人比谁的子弹多,比谁的脑袋更不怕枪子,这这这,简直是,要不韩军败在我们手中呢,他们就这样打仗呀。比如阵地阻击战。

21、影片中有一场戏,敌我已经开始进行手榴弹攻击了,敌人居然还可以向我阵地实施炮击,真不知他们在那个年代是如何掌握这门技术的。更可笑的是,面对敌人的炮火袭击,我军竟然毫不畏缩地仍然在阵地上坚守,让人看了瞠目结舌。实际作战中,当敌实施炮火准备时,我除观察哨外,主力全部进入防炮洞隐蔽,没有防炮洞则进入堑壕分散隐蔽以尽可能地减少伤亡,待敌火力准备完毕步兵开始接近我前沿到五十米左右时,再跃出掩体进入阵地,发挥我军的强顶一百米内的硬功夫,近距离射击、投弹、拚刺刀,让敌人的炮兵优势无法施展。待打退敌人一个波次的冲锋后,应估计到敌人的第二次炮火准备而再次躲入防炮洞内,敌人步兵冲击时再次跃出进入战壕,进入第二回合。

22、之所以要这么打,与当年我军的火器火力不如人有关。如果真的象影片中那样的打法,哼哼!别说人家是一个营,就是一个排,在那么强大的炮火支援下,用不了半小时,就能将谷子地们打到种谷子的庄稼地里作肥料了。不过影片中的国军也够傻够笨,冲锋时似乎根本不知道有匍匐,也根本不知道有散开,就那么直不了挺地端着枪前进,闹不清楚他们是在游街还是在打仗。比如燃烧瓶的使用。在国产影片中出现燃烧瓶,是以前没有的,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燃烧瓶主要在二战时期的苏联等地下抵抗组织中使用,苏军中也有少量使用。一般是手工生产,成本低廉,其引爆方式基本采用碰炸,是利用瓶体撞击目标碎裂后浓硫酸和氯酸钾的反应来点火,将瓶内燃料引燃爆炸。这样

23、就有了一个问题,因为玻璃瓶是极易破碎的,而野战军经常处于流动中,如何保证安全携行,就成为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就目前掌握的资料,仅东北解放区受苏联人的影响,有过少量生产,也并没有推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不适合野战军携行。燃烧瓶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伴随坦克的敌步兵消灭后,投瓶手隐蔽于坦克侧后方,将燃烧瓶砸在坦克炮塔后方发动机处起爆。而影片中的投瓶手却是在坦克的正前方或侧方挺起身子投掷,整个暴露在敌人的坦克机枪火力面前,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总的说吧,如果你。不说这是描写解放军的战争片,它就很好看。特别是片中的战争场面,确是国产战争片中所没有的,其视觉感受很刺激,如果要将片中的官兵说成是按照美军战术训练出来的韩军或台军或日军什么的,的确很好,要打分的话我至少给它 90 分。但你要说那影片中表现的是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军的话,那就是指鹿为马了,我不给它打负分就算客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