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与佛的渊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茶一人生。沏一壶茶,于氤氲馨香中,或品道之清玄,以茗饮求空灵虚静;或品儒之中庸,用一份乐感态度去积极入世;或品佛之禅理,青灯孤寂,明心见性。其意境,其价值,虽各具特色,但带着茶,携着一缕茶香,却皆有和谐、平静之意蕴,尤以禅茶一味之息息相通著闻于世。与喧嚣烦躁的今日,弃一份纷扰,寻一份感悟,品一杯茶,读一段佛,用一种清心去思索佛与茶的渊源。据唐人所著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 ,大兴禅教。学禅悟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晚间不食不睡, 又能驱赶睡神,遂僧人饮茶成风。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僧
2、人种茶、采茶、饮茶的记载,茶圣陆羽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极爱茶,他曾作诗曰“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中道出了僧人与茶的特殊关系。只是众所周知,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乃释迦牟尼创立。那么两者之间何以形成如此紧密的关系,茶与佛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下面请允许我一一谈起:中国是茶之故乡,无论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用途、饮茶、人工种茶和制茶 ,都是从中国开始。 神农本草经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古代“荼”与“茶”字通,是说神农氏为考察对人有用的植物亲尝百草,以致多次中毒,得到荼方自解救,传说的时代
3、固不可当信史,但神农本草经从战国开始写作,到汉代正式成书,这则记载说明,起码在战国之前人们对茶已相当熟悉。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源起,还要追溯到汉代。我国饮茶最早起于西南产茶盛地,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据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两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 、武阳(今彭山)皆出名茶” 。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司马相如曾做凡将篇讲茶药理;扬雄作方言有从文字语言角度谈茶;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饮茶为文人所好,这对茶来说真是在人间找到了最好的知己,如司马相如、扬雄、孔明之类,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
4、气质来看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番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中国的茶文化,它从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它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 ,既它既不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等全属于精神范畴,也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完全以物质形式来出现,而是以物质为载体,或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因为茶在中国,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中国人饮茶,经常是将饮茶艺术化,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的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
5、市的思想开始的,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走向极端;中国人性格像茶,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理智的看待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 ,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明显佐证:我国两汉崇尚节俭,西汉初,皇帝还乘牛车,东汉国家已富,但人际交往和道德标准,仍崇尚孝养、友爱、清洁、守正,世人皆以简朴为美德。而到魏晋南北朝时尚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在这
6、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安既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稿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常以俭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饮茶已进入了精神领域,以茶代酒,以茶养廉,茶渐渐以清心、陶情著称,从此点来看,有着与佛的相通。到了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从南方扩大
7、到不产茶的北方 ,中国的茶文化在繁盛的唐朝形成。而在唐王朝的茶文化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即茶圣陆羽。陆 羽 ( 783 年 -804 年 ) , 字 鸿 渐 , 一 名 疾 , 字 季 疵 , 号 竟 陵 子 、 桑 苎翁 、 东 冈 子 , 唐 复 州 竟 陵 ( 今 湖 北 天 门 ) 人 。 一 生 嗜 茶 , 精 於 茶 道 , 以 著世 界 第 一 部 茶 叶 专 著 - 茶 经 闻 名 於 世 , 对 中 国 茶 业 和 世 界 茶 业 做 出 了卓 越 贡 献 , 被 誉 为 茶 圣 , 奉 为 茶 仙 , 祀 为 茶 神 。陆羽无心仕宦,富贵,生平不畏权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
8、隐士、高贤,且与僧人也有不解之缘。他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为好友。皎然不仅是中唐著名学僧,也是著名诗僧。皎然的是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谊,并描绘其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众多佛家原理。而此时,茶文化在唐的形成,与此时佛教的大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佛教属于彼岸的东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其与茶的完美融合,是有着特殊的原因以及漫长的过程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由于语言翻译的困难,中国人初与佛教见面,还以为是与道教神仙差不多的东西。佛教本身,因为初来异国,立脚未稳,也乐于人们如此模糊看待,作为“外来户”的谋生之道。魏晋时期,佛教经典日增,出现了以般若为主
9、的义理思想,即先验的智慧,这一点成为后来佛教茶理中的重要内容。此时,僧人以开始饮茶,但只不过是作为养生和清思助谈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仍未摆脱对中国原生文化的依附状态。两晋时期,玄风占上风,佛教便攀附玄学,那时, 僧人乐于与道士及文人名流相交际, 文人与道士皆爱饮茶,于是僧人们也开始饮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出现。此时的人们,发现外国的佛与中国神仙道士的不同,于是,佛教开始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争夺地位的战争。由于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深沉的儒家文化一时难以领会,而佛教又宣扬人间祸福不过是因果报应,这辈子受苦是因为前世的修行不够。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
10、很有用的百姓麻醉剂。所以不仅北朝,历代帝王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禅宗的出现,使佛理与茶文化有了结合。禅,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方法接近于道家的打坐炼丹,有利于养生,也接近于儒家的注重内心修养,有利于思想的净化。随着佛理的发展,慧能对禅宗彻底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观点,一主张“顿悟”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心下清静空无,便是佛。这点当然符合中国人的愿望;二是主张“相对论” ,天对地,日对月,水对火,阴对阳,有对无,大对小,长对短,愚对智等等。即说话考虑两方面,不要偏执,这既与道家的阴
11、阳相互转换的思想接近,又与儒家之中庸思想能相容纳;第三,认为佛在”心内 ”,过多的造寺、布施、供养,都不算真功德,你在家里念佛一样,不必都出家。这对统治者来说,免得寺院过多,与朝廷争土地,解决了许多矛盾;对一般人来说,修行也容易;对佛门弟子来说,可以免去许多戒律,比较的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因而禅宗发展很快。尤其到唐中期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决苦恼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做个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士人也推行起佛教来,这样一来,茶与佛终于找到了想通之处。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僧人饮茶,还在于茶的自身功能
12、,佛教中,禅宗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清心醒脑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破解寂枯,而且和茶道倡导的内心平静、意念集中、修身养性的精神不谋而合。于是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以茶示礼,以茶结善缘,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
13、,禅宗修炼的需要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 ”“好茶出在名山中。 ”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僧植茶传承不断。唐代寺院经济发达,寺院多处在深山云雾之中,宜于植茶,因此在推动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上,神僧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僧人饮茶,于茶中强调自身领悟,茶中有道,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创造了饮茶的意境,其茶道产生。 佛教行茶,中国茶道在唐代形成与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密切相关,茶道在茶经中已初具端倪,陆羽在茶经 “六之饮”中提出了“茶有九难” ,在这里,一切茶事
14、活动,造茶、选茶、炙茶、煮茶、饮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之水,煮茶之火,无一不求精,求工,讲究分寸,讲究适度,一丝不能乱,一步不能错,内心要平静,意念要集中,动作要谐调,而饮茶人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禅宗认为,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饮茶是“清我神” ,与坐禅的意念是想通的,即茶禅一味。杯中茶叶沉浮,恰如浮沉人生,或茶或佛,涤尽枯涩,品留清香,佛追求乐、明、空,茶追求醇而淡。渐冲渐淡,恰若平常人生,喜怒哀乐,起起伏伏,终要回归简单,那就于简单之中追求理想的生活,静而不华,华而不艳,以一种最珍贵的心态,将历程酝酿,进而回归到最单纯的起点,在每一份路途中尽享生命的安然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