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一堂好课的标准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应从教师教的怎样,学生学得怎样?从这两个方面去评价。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实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理念。从教的角度看,应明确教什么,如何教?从学得角度看,学生是以怎样地学习方式学习,学生参与地程度,思维的训练等。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教师要营造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氛围。高效率的课堂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教师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2)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程序。(3)师生活跃的思维互动。(4)最大限度的目标达成。2、教师教学要把个性与共性相长。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
2、动,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由于每个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差异,能力有不同,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也不一样,这就确定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带有个性化的特征。若我们面对他们时,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同样的要求对他们施教,可想而知,必然会出现姚明学体操,潘长江学篮球的窘境。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应该是教师针对充满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个性的张扬必须服从于共性的大环境,两者不能割裂,没有了共性,个性将是无本之木。3、教师的预设与生成和谐。叶澜教授曾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随时
3、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与预设是教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精彩动人的生成,课堂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可见,课堂必须有预设,但又不能固步自封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生成性。4、教师使用激励性评价。教师使用使用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4、。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得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了一个没听懂的问题也不敢问一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一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最终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学生不敢“提问题”,往往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当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如果遇到了老师的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是刚讲过”、“这个问题自己去解决”;当学生提出一个新奇或怪异的问题后,如果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草率的否定,试问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还有勇气“提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学生敢于“提问题”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必然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问倒老师
5、的问题,老师都应表示欢迎,予以重视,然后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教学效果也会很好。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应该加倍爱护及时引导,引导他们讲出他们想讲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想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
6、高明,比书上讲的要独特,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利因素.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异的问题.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还必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提问题”奠定基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场所,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关键在于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对知识目标的
7、达成度,如果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已具备上述条件,那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节好课。五年级家长会发言稿各位家长,晚上好!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 503 班的全体授课老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这个家长会,我真的很感动。同时也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对我们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从孩子入学一晃就已经是五年级了,我知道你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因为这个共同的目的,我们才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和交流一些关于我们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一种缘分,我真的很看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共同心愿,怎样达成这个心愿将是培养孩子这个话题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访谈的焦点。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同样的
8、心愿、同样的期盼,在培养孩子这条路上艰难的跋涉,苦苦地探求。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说过,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批评,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因此我要讲的第一大点是家长要克服心理上的四大误区。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而易产生四种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一、攀比心理。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都比别人的孩子强。这样做,易使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渐渐地丧失自信心。二、补偿心理。很多家长由于小时侯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往往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
9、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三、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一头牛一路草”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一味放纵,溺爱。溺爱一般出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一遇到什么问题“老黄伞”一撑,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四、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普遍下降。因此,家长只有克服以上四大
10、心理误区,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施以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要讲的第二大点是:那么如何使家长们克服心理的误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方面考虑: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上学期年段考试后,一位学生家长跟我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不断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学习不认真,没有耐心,太粗心,做题很马虎,成绩总是上不去,不肯听父母的话总之,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每一个成年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何况是孩子呢?其实
11、我们每位家长也有这样的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你一定会发现“那只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当然,仅仅停留于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是不够的,那样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尽管表扬和鼓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奏效的“灵丹妙药”,在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的基础上适时、适当
12、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也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第二方面考虑: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有这么两个故事:故事(一)一天,年迈的渔王问年迈的渔夫:“老弟啊,想想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每次打到的鱼总要比你多出许多,怎么现在,我儿子的捕鱼技术会差你儿子一大截了呢?”渔夫问:“那你是怎样教儿子的?”渔王说:“为了让他少走弯路,我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每次出海,我都会告诉他,到哪里去寻找鱼群,就是每次撒网前,我也总要向他指点一二我可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一切呀!”渔夫笑了:“喏,问题就出在这里。”故事(二)在某大学,曾
13、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拨萃,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学生四年中,他的衣服铺盖都是妈妈定期来到学校取回去清洗。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鸡护小鸡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行了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的指责
14、,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首先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第二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能,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第三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以上种种表现不能不令人担忧。过分保护目前已成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等儿童研究专题的焦点。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美国人家庭教育是以培养
15、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我要讲的第三大点是:真正关爱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平时父母经常买些礼物送给孩子,可是经过我的调查,却发现他们除了礼物之
16、外,其实更需要父母的爱。(一)、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1、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2、每天花一定时间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闲时,你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和孩子玩“猜谜语”等游戏,这样既不影响你做家务,又让孩子在快乐中积累了词汇,岂不一举两得?3、和孩子一起外出。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去游园赏景,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4、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二)、把你的爱抚送
17、给孩子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你的亲吻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把你的爱抚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可的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三)、把你的信任送给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你的工作,他们会对你有所帮助,并分担你的工作。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与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让他参与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把你的时间、你的爱抚、你的信任当做礼物送给孩子时,你会是一位成功的家长。(四)、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一说到关心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一定会说我是很关心的,我
18、每天都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在学校表现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关心呢?我看未必。也许有的家长会说,题目我自己都不会,叫我怎么教?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应当怎样辅导孩子呢?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其次是认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必要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录机、看小说、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第三是仔细检查。
19、文化水平低的父母虽不一定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能看出作业写的干不干净、留没留空,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第四是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老师去教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的功课。我要讲的第四大点是:借此机会,向各位家长想提一些建议。1、每天请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及时查漏补
20、缺,做到坚持不懈。检查完后作业本上请签名。2、请督促孩子背书,除略读课文外,都要求背诵。背完后请在课题后签名。3、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切交流,和他们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哪篇新课文,知道哪些道理,今后打算怎样做,交谈时,要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4、随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优点、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可以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5、经常带孩子去接触社会,利用双休日、假期交交朋友、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小实验、搞小发明、编手抄报、编作文集等,使孩子们全面发展。总之,以上是我就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与各位家长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各位家长参考,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家长批评指正,我将十分感谢大家,因为教育好孩子们是你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学校和老师的心愿。我们将和各位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好你的子女,我们的学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