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基础回忆地球仪-经纬网,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地球形状: 两级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仪是正球体,15,经度的划分,东经,西经,15,30,45,60,90,30,45,60,90,0,本初子午线,向西增大,向东增大,15,经度,180,120,0,30,45,60,75,90,105,135,150,165,165,150,135,120,105,90,75,60,45,30,15,15,西经,东经,经度划分:,书写方法: 北京:,东经116 或116E,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北极,20W,160E,160E,20W和1
2、60E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西半球,东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纬线与纬度,书写方法: 北京:,北纬40 (或40N),赤道0 南北极点90,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 2、基本特点 (1)旋转中心 (2)轨道 (3)方向 (4)周期(5)速度,赤道,北极星,地轴,返回,地球的自转,地球始终在自西向东绕其自转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是一条假想的轴线。,一、地球的自转,(一)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北逆南顺,从南极上空看地球 作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 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3、,返回,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S,N,下列图形中,哪些正确表示地球的自转?,探究1 地球自转的周期,23小时56分4秒,24小时,科学研究计时,生产生活计时,一、地球的自转,(一)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1太阳日,,24小时,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弧长,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 恒星日,=,360 23时56分4秒,36024 h,15 /h,1/4min,旋转一周的角度自转的周期,=,=,=,除极点为0外,任何地点为15 /h,N,S,为什么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呢?,因为地轴是不旋转的
4、,极点在地轴上, 所以极点不自转,旋转半径大 线速度大,旋转半径小 线速度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探究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同,均为15/时 线速度: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哪里的线速度?、哪个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赤道),(南北纬60),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二、地球的公转,概念 公转轨道 公转方向 公转周期 公转速度,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天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5、为365天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近日点 1月初,远日点 7月初,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的公转速度示意图,近1远7 近快远慢,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的向径(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疑点:为什么近日点快,远日点慢?,二、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公转速度近日点(每年1月初)最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最慢,上交作业,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三、地
6、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叠加运动。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一轴”指 : “两面”指: “三角度”指:“三个基本不变”指:“两个变”指:,2、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地轴,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
7、东,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也不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太阳光,太阳光,太阳光,0,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太 空 中 拍 摄 的 地 球 照 片,太 空 中 拍 摄 的 地 球 照 片,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日出,日落,探究活动一,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分?,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想一想:,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
8、分吗?,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把整个地球照亮,有昼夜之分吗?,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产生昼夜。,归纳形成昼夜的原因,归纳昼夜交替的原因,1、地球不停地自转, 产生昼夜交替地球的一面向着太阳(白天)另外一面背对着太阳(黑夜),北极,晨 昏 线,夜 半 球,昼 半 球,南极,图1-3-7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读(结合图示分析):昼夜更替的周期: 24小时,平 行 太 阳 光 线,夜半球,昼半球,晨 线,昏线,晨昏线,(晨线),晨昏线,晨线和昏线的判读:,晨线,昏线,夜半球,昼 半 球,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晨线),昼半
9、球进入夜半球(昏线),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 而且越向北昼越长, 北极出现极昼,南 极出现极夜。北半 球昼长达一年中最 大值,南半球昼长 达一年中最小值。,太阳越向北走北半球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 南半球昼长夜短, 而且越向南昼越 长,南极出现极 昼,北极出现极 夜。南半球昼长 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昼长达 一年中最小值。,太阳越向南走南半球昼越长,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六课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影 响:,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10、; 赤道上,物体水平运动没有偏向; 随速度和纬度增大而加大偏转;,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它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南左北右,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长江入海口的河( )A向左偏离 B向北偏离C北岸被冲刷后退,南岸淤塞 D河道右偏,北岸淤塞 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右图),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D,D,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七课时,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太阳东升西落 时间东早西晚 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 地方时:就是指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A,B,
11、0,7.5W,7.5E,180,15W,30W,东十二区,地球自转方向,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那条经线,等于时区数15 ,区时:,定义:就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时差,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差1 , 差4分钟东早西晚,同减异加,东加西减,向东,时间越早,地方时用“”,向西,时间越晚,地方时用“”,北京的地方时=杭州的地方时44分=10:0016分= 9:44,如:杭州市(120E)为10时,求北京(116E)的地方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 (东“” 西“”), 国际规定,
12、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A.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确定的方法: 标准经线的经度 = 时区数150(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B.每一个时区的范围确定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C.已知某地的经度,求所属时区:经度150 =时区数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特殊区时:美国时间(四个时区)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西五区(东部时间),),西六区(中部时间),西七区(山地时间),西八区(太平洋时间),美国本土跨越的时区,中国
13、领土跨五个时区,为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东 五 区,东 六 区,东 七 区,东 八 区,东 九 区,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开始和旧的一天的终结; 由东12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去一天;由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要加上一天; 实际上的“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而是由几处弯曲。,国 际 日 期 变 更 线,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
14、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探究 :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之后,水兵们发现,在航海中丢失了整整一天!为什么?,探究 :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之后,水兵们发现,在航海中丢失了整整一天!为什么?,172.5E 180 172.5W,东12区,西12区,日界线,A、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要变更,B、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度经线重合,C、实际应用中,日界线还有一条,即地方时为0钟点的经线,时间不变;日期减1天,时间不变;日期加1天。,0,西 东,西 东,日界线:国际上统一规定,原则上以180
15、0经线作为地球上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时区与区时的关系,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 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东、西十二区的区时钟表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早一天。,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看图1.23分析问题,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寒带,极圈之内,2、作用: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北温带一些国家采用的四季,3、 4、 5春季 6、 7、 8夏季 9、10、11秋季 12、1、 2冬季,正午太阳高
16、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有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达最大值,达最大值,达最小值,达最小值,每年太阳直射两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纬度的变化:同一时刻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
17、及其以南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春分、秋分:赤道为最大值,向南、北逐渐递减,H=90直射纬度所求纬度,(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探究1 地球自转的周期,3600,23小时56分4秒,360059,24小时,科学研究计时,生产生活计时,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平面,平面,交角,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 变化,太阳高度的 变化,太阳高度的 变化,四 季,五 带,昼夜长短的 变化,赤道,黄道,黄赤,太阳直射点,季节,纬度,季节,纬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