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多人不怪还是人受害襄阳纪委参与作于 2001 年有人说,城里人收入高,送礼送得多;还有人说,农村的礼节多,乡下人送礼最频繁。其实,时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这民间礼节都多如牛毛,可以和行政上的乱收费相“ 媲美” 。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湖北、河南的一些大中城市,2000 年户平送礼 2200 元;同地区同时期的农村,户平送礼 2090 元。两者不相上下。繁琐的礼节收礼和送礼,总是师出有名。人们一般借红白喜事收礼。这红白喜事一词是约定俗成的说法,红事指的喜庆之事,白事则主要指丧事。红事,过去主要包括生小孩、过生日、结婚等三件大事,而今只怕是十三件、三十件也囊括不全。诸如盖房子、迁新居、入党、转干、升
2、官、招工、当兵、工作调动、上大学、办好“农转非” 户口、饭馆开张、商店开业、疾病痊愈等,都要请客收礼。还有过年时给晚辈压岁钱、旅游归来给亲朋好友带纪念品等。而过生日,原先只过周岁和六十、七十大寿等,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现在却增加了不少名堂。有过一岁、三岁的,也有过十岁、十二岁、十八岁的,还有过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更有过本命年生日的。至于结婚,从订婚、举行婚礼到婚后一段时间里,那礼节真是多得不可胜数。送礼,过去主要发生在亲朋之间,现在范围也逐渐拓宽了。除了亲戚朋友之外,还有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等等。这同学的范围也真够大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该有多少同学啊
3、!有的还加上党校同学、读函授时期的同学等。有时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或者朋友的亲戚以及亲戚的朋友之间也礼尚往来。鄂北农村有句俗话,说是“第一辈亲,第二辈表(指表亲),三辈四辈就拉倒”。而襄阳县的陈某说,他妻子的母亲的姐姐的女儿曾经抱养了一个儿子小 B,小 B 的女儿 2001年 10 月过第三个生日时,还请陈某去喝酒。这陈某和小 B 女儿之间的亲缘关系,也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才接续到一起,更说不清两人之间该怎样称呼,并且有很多中转工作是由“地下(借指阴间)中转站”的“ 中 转人物”完成的。憔悴的送礼人很多人习惯上把因送礼而去吃饭叫做“赶场子” ,称所吃的饭为“ 高价 饭 ”,由此可 见送礼的烦
4、琐和烦恼 。挂在人们嘴边上的一句话是:“ 送少了 对不起,送多了拿不起。 ”在一些贫困地方和贫困户中,有的借钱送礼,有的挤占娃子学费来送礼,有的平时省吃俭用而送礼时不得不装出大方的样子,有的无钱上缴提留款但送礼钱却不能幸免。看起来“人情逼如 债,顶着锅盖 卖” 这句话,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遇到双休日,或每逢重要的节假日,多是喜庆事较集中的日子。为送礼,有的人家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夫妻俩只好“劳燕分飞” ,各去一 处,或者中午赶一家,晚上再赶另一家。有时候礼金送到了,而饭还顾不上吃。过去送礼主要是实用的物资,现在绝大多数是现金。二十多年前人们送礼,说是“ 十元钱不出手,二十元随大流,三十元喝杯酒
5、,五十元坐上头”。时 下的礼金则翻了几番,最少是一百元,多的可达三五百甚至上千元。宜城市新街乡的老谢说,他家去年送礼 16处,最少的给 100 元,多的是 800 元。一共送出去了 3900 元。腊月初八那天,同时给 3 家送礼,姨妹子出嫁送 800 元,表弟娶媳妇让老娘代替送了 200 元,姑父过 72 岁的本命年生日给了 100 元还不能分身去喝酒。这一家人一天内吃了 1100 元的“高价饭” 。这 1100元可买两三千斤稻谷,可交够全年的提留款,也够两个初中孩子的一年学费。为了送礼,一些家庭常常闹矛盾。有时给女方的亲戚送礼重了,而对男方亲戚轻了,或者是相反的情况,结果夫妻失和。另一种情形
6、是,自己的红白喜事少,别人的多,久而久之,有吃亏的感觉。或者别人有事时自己送出去的多,而自己有事时别人送得少,弄得不愉快。难堪的收礼人礼节之繁之滥,不光送礼人苦恼,就连收礼人也有苦难言。收了别人的礼,总要让别人好吃好喝一顿作为报答,而这摆酒设宴也颇费心思。一则标准低了怕别人瞧不起,而档次高了说不定还得贴钱。二则估不准客人数,筵席少了不够坐,多了又是浪费。襄西泥咀的宋英发(化名)说,他儿子结婚时总共收了 83 份礼计 15400 元,而 36 桌(有的吃几餐)饭钱就花了将近 9000 元,余下的 6000 多元还有别的开支。枣阳市顾某的女儿出嫁时,其远在保康的连襟刘某坐出租车(车费 400 元)
7、来送了 200 元礼。刘某一家加司机共 5 人,在顾某安排的馆子里吃了两餐饭,也就是一桌酒席,按当天平均值计算共需 223 元。天上不能掉馅饼。今天收了别人的礼,那明天后天还要还给别人的,甚至加倍地偿还。比如你儿子过满月时别人送了 100 元,等到别人生孩子时,你的礼总要多于 100 元。所以说,收礼也好也不好,既让人欢喜又叫人发愁,当时很高兴,过后烦恼就来了。在一段时间内算个总帐,总是入不敷出,收得少还得多,收得多还得会更多。襄城万山的老沈说,他 1996 年过 50 岁生日时收礼金 6300元,但此后 5 年中他送出了 47 个礼 7900 元。复杂的“礼由”不管送礼人还是收礼人,都有着极
8、为复杂的理由,有各种不同的心态。有的互相攀比。别人办事搞那么大的规模那么高的档次,自己也不能示弱,即使超不过人家,但也不能矮人半截,不能让人瞧不起。有的随大流。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是不送不行啊,或者是不收不行啊。所以有的地方把送礼叫做“随份子 ”,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有的顾及面子关系。人家既然请了你,不去能行吗?再就是那么好的关系,送少了能行吗?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有的为了扩大交往。破费几个钱,能结识很多人,能交上一批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几个熟人是啥事都难办成的。有的为了捞一把。经常对外送礼,有吃亏的感觉。于是有人无事找事,或者将小事变成大事来收礼,以弥补损失。治“礼”处方
9、送礼收礼,礼节多礼品重,这既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表现,是扩大人际交往、联系感情的方式。但它又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浪费了钱财,耗费了精力。礼原本是精神方面的,如礼仪、礼拜、礼遇、礼貌、礼让、典礼、祭礼、敬礼等活动,后来演变成半精神半物资状态,再后来干脆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送了收,收了送,再送再收,这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环套,几乎把所有的人都框了进去。对于送礼风泛滥的危害性,人们早有感觉。谁都不愿送礼、害怕送礼也恼恨送礼,但谁都无可奈何。对送礼风泛滥的整治,不好进行行政干预,也不能干预,目前只能做一些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利用新闻媒体和其它传播媒介搞好宣传教育,说明滥送礼的危害性,提倡勤俭办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情观,破除陈规陋习,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宣传不收礼少收礼的正面典型。二是要求领导干部、党员和青年人起表率作用,带头抵制收礼送礼歪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以村委会(居委会)为主体管理民间的红白喜事。比如让办事者到村委会登记,告知有关情况,村委会要其注意安全,要反对迷信,要勤俭办事等。四是各单位的党、团、工会及妇女组织,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倡导新风尚。有条件的地方,对办理红白喜事可制定一些内部规定,使办事者有所遵循有所约束。这内部规定开始时不妨粗一些,以后逐步细化和规范化。五是对那些凭借权力利用红白喜事大肆收礼受贿的违纪分子,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