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整 体 构 思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完成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分析,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间的联系。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交流研
2、讨” “自学探究” “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自学分析 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 知识深化”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体验假说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通过老师引导,初步认识到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对元素的某些性质进行合理解释。【教材学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的结构之后,进一步向化学反应的实质迈进的一步。它为必修教材中氧化剂、还原剂提供理论支持又为接下来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教材的前后关系来看,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课涉及了化学上原子的发现史,所以本节课又是培养学生人文
3、涵养的良好教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思想,但初中各学校教学的程度不同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学流程】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并分别命名为 K、L、M、N、O、P、Q;(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
4、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 8 个( 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 个)。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8(氦除外,最外层只有 2 个电子)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教 学 设 计情景导入 导入设计一:展示一只熟鸡蛋逐层剥开,引导学生鸡蛋是一层一层形成的【设计思路】延续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但是,同样一个熟鸡蛋,功能却不同。在这里剥开一个熟鸡蛋,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产生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那就是一层一层排布的。导入设计二:视频演示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
5、围绕地球做高速运转的人造卫星;遨游在浩瀚太空的宇宙飞船它们的运动和原子核外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的“广阔”的空间里,是怎样运动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何规律?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设计思路】通过真实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交流研讨】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设计思路】电子是极其微小的,无法观察的,因此科学家们主要采用模型的方法对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交流研讨,让学生体验假说和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假说和模型的提出都是有依据的。推进新课 【教师引领】现代物质结构理
6、论认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时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排布规律排布。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段,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归纳完后小组内交流,完善答案,然后给同学们汇报。【自学探究】学生阅读教材。【成果汇报】分小组汇报归纳总结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不完善的地方由其他小组补充。【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并分别命名为 K、L、M、N、O、P、Q;(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4)最
7、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 个)。【设计思路】学生初中已经接触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理论,并且有些同学已经掌握了电子排布规律,但有些同学对排布规律不是很清楚,因此,设计学生自学探究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环节可以拉平学生之间的知识差距。【教师点拨】1.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2上述内容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可以解释 118 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他规律。【典例分析】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
8、示。【迁移应用】各层电子数核电荷数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K L M1 氢 H2 氦 He3 锂 Li4 铍 Be5 硼 B6 碳 C7 氮 N8 氧 O9 氟 F10 氖 Ne11 钠 Na12 镁 Mg13 铝 Al14 硅 Si15 磷 P16 硫 S17 氯 Cl18 氩 Ar【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 1 到 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设计思路】让学生先以表格的形式完成 118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明确各层间的界限与联系,然后再接触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样使原子结构示意图更加直观。【巩固提升】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答案:O、Na 、Cl 、Cl 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
9、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答案:正确 错误,最外层超过了 8 个,应排三层 错误,核电荷数应为12 错误,最外层电子为 4 错误,次外层未达到 8e【设计思路】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示意图不仅可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还可以表示阴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深入探究】2 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以下 4 个问题,看哪个组给出最完善答案。1尝试画出钙原子和钾离子的结构示意图。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
10、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3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4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成果展示】学生针对 4 个问题发表看法。【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四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初步认识到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对元素的某些性质进行合理解释,可以说是对本节知识的升华。【概括整合】1.分析 Na、Mg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有 1 个和 2 个,较易失去电子,因此表现还原性;而 O、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6 和 7,较易得到电子,因此表现氧化性。2一般地,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
11、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8(氦除外,最外层只有 2 个电子)3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资料在线】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课堂小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有一定的排布规律:(学生补充)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学生补充)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既要注意把握科学的严密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尽量用直观教具和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在编写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
12、部分内容时,采取了先给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再让学生写出 120 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顺序。这样可以使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要亲自参与分析、归纳、练习等环节,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增无减,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作业 1在化学反应中,下列数据发生变化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质量数答案:C2质子数为 13,核外有 10 个电子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D3已知 X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n,X 2 和 Y3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 Y 原子的质子数为( ) 。An1 Bn2 Cn4 Dn5答案:D4在原子中对于第 n 电子层,若它作为原子的最外层,则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与(n1)层的相同;当它作为次外层,则其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上电子数最多能多 10 个,则第n 层为( ) 。AL 层 BM 层 CN 层 D任意层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