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惊弓之鸟1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2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3 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 4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5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6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7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8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
2、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省编教材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第 10 课惊 弓 之 鸟教学过程:一、揭题初读,感知内容1、板书课题惊弓之鸟,大家理解吗?(点击学习方法:课外书,听人说过,上网查资料)2、过渡:其实要理解词语的真正的意思,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放在课文中将以体会。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试着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理解一下“惊弓之鸟”的意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正音(顺势将学生推到主体研究的地位,带动第一次朗读,构建感知语言的过程)
3、3、交流、议论(随即出示句子,以读代替分析)1)、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句子中感受最深的地方,用心去读,释放自己的灵性。)二、挑战教材,从课题入手,深入课文1、过渡:这个故事出自于战国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下面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具有挑战的任务,就是通过刚才大家的朗读给课文换一个题目。怎么样?(对课文思考的单一的线条作一个必要的补充,使其思维能多向性,完成对更羸的感悟。)2、以给课文的换题目,带动学生自觉回读全文,组织学生概括讨论交流及筛选,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满意的题目板演。3、交流板书中的课题,选择性的朗读课文,张扬自己的个性。将这一块面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完成对射箭能手更羸的感悟,使其对这个人物的理解真正深入到内在。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1)、魏王这个人物的言行的反衬作用2)、更羸的言行及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邃的思考。三、挖掘成语的积极意义,升华主题。1、你对大雁的死怎么看?(谁害死了大雁?)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用我们的笔来改变这只大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