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09课 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77142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9课 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09课 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09课 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09课 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09课 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第 9 课 说“木叶”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劳徕 赏赉 田莱 明眸善睐B橘颂 菊 花 焗油 局促不安C惊厥 蕨 菜 鳜鱼 猖獗一时D砧板 苫布 针毡 阽危若是【答案】B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答案】D【 解 析 】 “文意棉密”中“棉”应写作“绵” 。3下 列 各 项 中 , 标 点 符 号 使 用 没 有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A 例 如 说 : “叶 密 鸟

2、飞 碍 , 风 轻 花 落 迟 (萧 纲 折 杨 柳 )。 ”“皎 皎 云 间 月 , 灼灼叶中华(陶 渊 明 拟 古 )。 ”B “叶 ”因 此 常 被 排 斥 到 “木 ”的 疏 朗 的 形 象 以 外 去 , 这 排 斥 也 就 是 为 什 么 会 暗 示 着落 叶 的 缘 故 ?C至 于 王 褒 渡 河 北 的 名 句 “秋 风 吹 木 叶 , 还 似 洞 庭 波 ”, 则 其 所 受 的 影 响 更 是 显然 了 。D “树 叶 ”可 以 不 用 多 说 , 在 古 诗 中 很 少 见 人 用 它 , 就 是 “落 叶 ”, 虽 然 常 见 , 也 不 过 是一 般 的 形 象 。【

3、答案】C【 解 析 】 A 项,两个括号应分别放到两个后引号后。B 项,问号改为句号。D 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4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 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金。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C传颂 精妙 几乎D传颂 精致 简直【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

4、做模拟题,可以培养考生对题目的熟悉度,从而熟能生巧,在考试中能够快速解题。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答案】B【 解 析 】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望文生义。 6下 列 各 句 中 加 线 的 成 语 , 使 用 不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A 作 为 学 者 , 林 庚 先 生 是 出 类 拔 萃 的 ; 作 为 老 师 , 林 庚 先 生 是 平 易 近 人 的 ; 作 为 人 ,他 用

5、 自 己 的 平 凡 表 现 出 他 做 人 的 崇 高 境 界 。B 赵 翼 在 论 诗 中 提 出 了 “李 杜 诗 篇 万 口 传 , 至 今 已 觉 不 新 鲜 。 江 山 代 有 才 人 出 ,各 领 风 骚 数 百 年 ”的 主 张 , 其 大 气 与 狂 放 由 此 可 见 一 斑 。C 近 日 正 热 播 的 这 部 电 视 剧 讲 述 了 渡 江 战 役 打 响 后 , 国 民 党 军 队 势 如 破 竹 , 中 国 人民 解 放 军 第 四 野 战 军 渡 过 长 江 后 乘 胜 追 击 , 最 终 解 放 海 南 岛 的 故 事 。D “木 ”与 “树 ”在 概 念 上

6、原 是 相 去 无 几 的 , 然 而 到 了 艺 术 形 象 的 领 域 , 这 里 的 差 别就 几 乎 是 一 字 千 里 。【答案】C【解析】本 题 考 查 正 确 使 用 词 语 (包 括 熟 语 )的 能 力 。 A 项 , “出 类 拔 萃 ”: 超 出 同 类 之 上 ,多 指 人 的 品 德 才 能 。 B 项 , “可 见 一 斑 ”: 可 以 看 到 事 物 的 一 部 分 。 C 项 , “势 如 破 竹 ”:不 可 阻 挡 的 锐 气 。 误 用 褒 贬 。 D 项 , “一 字 千 里 ”: 只 相 差 一 个 字 , 比 喻 相 差 很 少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7、病的一句是( )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 T168 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 1 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答案】D8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用 三 个 词 语 简 要 概 括 意 境 的 特 点 。意 境 是 人 们 在 审 美

8、 活 动 中 , 用 心 灵 去 观 照 外 界 对 象 , 并 在 把 握 和 领 会 对 象 的 基 础 上 ,充 分 展 开 想 象 , 创 造 出 来 的 新 的 意 蕴 和 境 界 。 首 先 , 从 审 美 活 动 的 角 度 看 , 意 境 超 越 了 具体 的 有 限 的 物 象 、 事 件 、 场 景 , 进 入 无 限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 从 而 对 整 个 人 生 、 历 史 、 宇 宙 获得 的 一 种 哲 理 性 的 领 悟 和 感 受 ; 因 而 , 这 种 超 越 性 会 使 审 美 者 从 当 下 的 现 实 中 超 越 出 来 进入 一 种 自 由 境

9、 界 。 其 次 , 人 们 进 行 审 美 活 动 时 , 会 把 此 时 、 此 地 的 情 与 景 和 彼 时 、 彼 地 的情 与 景 , 通 过 时 空 转 换 融 合 在 同 一 个 意 境 中 , 并 使 人 们 摆 脱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限 制 和 束 缚 , 得到 审 美 的 心 灵 自 由 。 另 外 , 在 审 美 活 动 中 , 作 为 主 体 的 人 与 作 为 客 体 的 审 美 对 象 在 人 的 思想 意 识 领 域 中 会 创 造 一 个 完 全 独 立 于 眼 前 的 现 实 世 界 的 审 美 世 界 、 艺 术 世 界 , 这 种 主 客 统一 可

10、 以 说 是 所 有 审 美 形 态 共 同 具 有 的 内 涵 , 而 意 境 的 主 客 统 一 是 最 为 完 整 且 有 特 殊 含 义 的 ,其 极 致 是 “物 我 两 忘 ”。【答案】示 例 超 越 性 (超 越 具 象 ); 融 合 性 (摆 脱 时 空 ); 统 一 性 (主 客 统 一 )。【 解 析 】本 题 考 查 压 缩 语 段 的 能 力 。 本 语 段 共 有 四 句 话 , 第 一 句 介 绍 意 境 的 概 念 , 后 三 句从 三 个 方 面 分 别 介 绍 意 境 的 特 点 。 第 二 句 抓 重 点 词 语 “超 越 性 ”, 第 三 句 抓 重 点

11、词 语 “时空 转 换 融 合 ”, 第 四 句 抓 重 点 词 语 “主 客 统 一 ”。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 ,这是为什么呢? 。 。 , , 。 。于是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清秋疏朗的气息。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暗示“木”的颜色属性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

12、象“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的颜色还是比较接近的这里带有“木”更为普遍的特性A B C D【答案】C10依 次 填 入 下 面 一 段 文 字 横 线 处 的 语 句 , 衔 接 最 恰 当 的 一 组 是 ( )从 概 念 上 说 , “木 叶 ”就 是 “树 叶 ”, 原 没 有 什 么 可 以 辩 论 之 处 ; , 。 , ? , ; 这 冒 险 , 这 形 象 , 其 实 又 都 在 这 一 个 “木 ”字 上 , 然 则 这 一 字的 来 历 岂 不 大 可 思 索 吗 ? 创 造 出 那 千 古 流 传 、 形 象 鲜 明 的 诗 句 像 “无 边 落 木 萧

13、 萧 下 ”这 样 大 胆 的 发 挥 创 造 性 而 我 们 的 诗 人 杜 甫 , 却 宁 可 冒 这 危 险 可 是 到 了 诗 歌 的 形 象 思 维 之 中 难 道 不 怕 死 心 眼 的 人 会 误 以 为 是 木 头 自 天 而 降 吗 后 者 则 无 人 过 问 , 前 者 则 不 断 发 展A B C D 【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连贯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空格前的内容解释“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区别,空格后内容探究的是“木”字,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 。由此可以得出空格中的六句话的前半部分应该探讨“木叶”与“树叶” ,后半部分应与杜甫的诗句相关,

14、据此不难得出答案。11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1 )林庚成了北大名师。(2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3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4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

15、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 “木叶”也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

16、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

17、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

18、” ,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节选自说“木叶” )1在引用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句后举谢庄等三位诗人的诗为例,意在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 “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列举的九歌和谢庄的诗句的意思,即这些诗句的意思;二是这些内容与作者论述“木叶”之间的关系。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 “

19、一 般 的 情 况 , 大 概 遇 见 树 叶 的 时 候 就 都 简 称 之 为 叶 ”一 句 的 “大 概 ”能 否 删除 ? 为 什 么 ?(2 )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这句话的作用有哪些?【答案】 (1)不能。 “大概” 表达的是推测的意思,即有一部分是这样的,表现了作者语言使用的严密性。(2 )举例说明洗练并不是“ 叶”字独用的理由。进一步提出疑问:古代诗歌中,有用 “树”的,有用“叶”的,多数用“木叶” ,为什么“树叶”就无人过问呢?悬念更进一层。3作者说屈原“惊人的天才 ”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从屈原开始,诗歌中出现了“木叶”这一形象。“木叶”这一形象影响了后来的

20、诗人,许多为人所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解析】注意分析文章中这句话前后的内容,即作者说屈原是“天才”的具体原因,比如“木叶”是屈原最先说的, “木叶”对后来的诗人的影响等。4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 ”作为标题? 【答案】把标题定为“说木叶 ”,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要 说 明

21、“木 ”它 何 以 会 有 这 个 特 征 , 就 不 能 不 触 及 诗 歌 语 言 中 暗 示 性 的 问 题 , 这 暗示 性 仿 佛 是 概 念 的 影 子 , 常 常 躲 在 概 念 的 背 后 , 我 们 不 留 心 就 不 会 察 觉 它 的 存 在 。 敏 感而 有 修 养 的 诗 人 们 正 在 于 能 认 识 语 言 形 象 中 一 切 潜 在 的 力 量 , 把 这 些 潜 在 的 力 量 与 概 念中 的 意 义 交 织 组 合 起 来 , 于 是 成 为 丰 富 多 彩 一 言 难 尽 的 言 说 ; 它 在 不 知 不 觉 之 中 影 响 着我 们 ; 它 之 富

22、于 感 染 性 启 发 性 者 在 此 , 它 之 不 落 于 言 筌 者 也 在 此 。 而 “木 ”作 为 “树 ”的 概 念 的 同 时 , 却 正 是 具 有 着 一 般 “木 头 ”“木 料 ”“木 板 ”等 的 影 子 , 这 潜 在 的 形 象 常常 影 响 着 我 们 会 更 多 地 想 起 了 树 干 , 而 很 少 会 想 到 了 叶 子 , 因 为 叶 子 原 不 是 属 于 木 质 的 ,“叶 ”因 此 常 被 排 斥 到 “木 ”的 疏 朗 的 形 象 以 外 去 , 这 排 斥 也 就 是 为 什 么 会 暗 示 着 落 叶的 缘 故 。 而 “树 ”呢 ? 它 是

23、 具 有 繁 茂 的 枝 叶 的 , 它 与 “叶 ”都 带 有 密 密 层 层 浓 阴 的 联 想 。所 谓 : “午 阴 嘉 树 清 圆 。 ”(周 邦 彦 满 庭 芳 )这 里 如 果 改 用 “木 ”字 就 缺 少 “午 阴 ”更 为 真 实 的 形 象 。 然 则 “树 ”与 “叶 ”的 形 象 之 间 不 但 不 相 排 斥 , 而 且 是 十 分 一 致 的 ;也 正 因 为 它 们 之 间 太 多 的 一 致 , “树 叶 ”也 就 不 会 比 一 个 单 独 的 “叶 ”字 多 带 来 一 些 什么 , 在 习 于 用 单 词 的 古 典 诗 歌 中 , 因 此 也 就 从

24、来 很 少 见 “树 叶 ”这 个 词 汇 了 。 至 于 “木叶 ”呢 , 则 全 然 不 同 。 这 里 又 还 需 要 说 到 “木 ”在 形 象 上 的 第 二 个 艺 术 特 征 。“木 ”不 但 让 我 们 容 易 想 起 了 树 干 , 而 且 还 会 带 来 了 “木 ”所 暗 示 的 颜 色 性 。 树 的颜 色 , 即 就 树 干 而 论 , 一 般 乃 是 褐 绿 色 , 这 与 叶 也 还 是 比 较 相 近 的 ; 至 于 “木 ”呢 , 那就 说 不 定 , 它 可 能 是 透 着 黄 色 , 而 且 在 触 觉 上 它 可 能 是 干 燥 的 而 不 是 湿 润

25、的 ; 我 们 所 习见 的 门 栓 、 棍 子 、 桅 杆 等 , 就 都 是 这 个 样 子 ; 这 里 带 着 “木 ”字 的 更 为 普 遍 的 性 格 。 尽管 在 这 里 “木 ”是 作 为 “树 ”这 样 一 个 特 殊 概 念 而 出 现 的 , 而 “木 ”的 更 为 普 遍 的 潜 在的 暗 示 , 却 依 然 左 右 着 这 个 形 象 , 于 是 “木 叶 ”就 自 然 而 然 有 了 落 叶 的 微 黄 与 干 燥 之 感 ,它 带 来 了 整 个 疏 朗 的 清 秋 的 气 息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这 落 下 绝 不 是

26、碧 绿柔 软 的 叶 子 , 而 是 窸 窣 飘 零 透 些 微 黄 的 叶 子 , 我 们 仿 佛 听 见 了 离 人 的 叹 息 , 想 起 了 游 子的 漂 泊 ; 这 就 是 “木 叶 ”的 形 象 所 以 如 此 生 动 的 缘 故 。 它 不 同 于 “美 女 妖 且 闲 , 采 桑 歧路 间 ; 柔 条 纷 冉 冉 , 落 叶 何 翩 翩 ”(曹 植 美 女 篇 )中 的 落 叶 , 因 为 那 是 春 夏 之 交 饱 含着 水 分 的 繁 密 的 叶 子 。 也 不 同 于 “静 夜 四 无 邻 , 荒 居 旧 业 贫 ; 雨 中 黄 叶 树 , 灯 下 白 头 人 ”(司 空

27、 曙 喜 外 弟 卢 纶 见 宿 )中 的 黄 叶 , 因 为 那 黄 叶 还 是 静 静 地 长 满 在 一 树 上 , 在 那 蒙蒙 的 雨 中 , 它 虽 然 是 具 有 “木 叶 ”微 黄 的 颜 色 , 却 没 有 “木 叶 ”的 干 燥 之 感 , 因 此 也 就缺 少 那 飘 零 之 意 ; 而 且 它 的 黄 色 由 于 雨 的 湿 润 , 也 显 然 是 变 得 太 黄 了 。 “木 叶 ”所 以 是属 于 风 的 而 不 是 属 于 雨 的 , 属 于 爽 朗 的 晴 空 而 不 属 于 沉 沉 的 阴 天 ; 这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清 秋的 性 格 。 至 于 “落

28、 木 ”呢 , 则 比 “木 叶 ”还 更 显 得 空 阔 , 它 连 “叶 ”这 一 字 所 保 留 下 的一 点 绵 密 之 意 也 洗 净 了 : “日 暮 风 吹 , 叶 落 依 枝 。 ”(吴 均 青 溪 小 姑 歌 )恰 足 以 说 明这 “叶 ”的 缠 绵 的 一 面 。 然 则 “木 叶 ”与 “落 木 ”又 还 有 着 一 定 的 距 离 , 它 乃 是 “木 ”与 “叶 ”的 统 一 , 疏 朗 与 绵 密 的 交 织 , 一 个 迢 远 而 情 深 的 美 丽 的 形 象 。 这 却 又 正 是 那 九 歌 中 湘 夫 人 的 性 格 形 象 。“木 叶 ”之 与 “树

29、叶 ”, 不 过 是 一 字 之 差 , “木 ”与 “树 ”在 概 念 上 原 是 相 去 无 几 的 ,然 而 到 了 艺 术 形 象 的 领 域 , 这 里 的 差 别 就 几 乎 是 一 字 千 里 。1 下 列 各 项 中 , 对 古 代 诗 歌 中 常 用 “叶 ”来 替 代 “树 叶 ”的 原 因 的 解 说 不 正 确 的 一 项是 ( )A “树 ”是 具 有 繁 茂 的 枝 叶 的 , 它 与 “叶 ”都 带 有 密 密 层 层 浓 阴 的 联 想 。B 用 “树 叶 ”就 缺 少 “午 阴 ”更 为 真 实 的 形 象 。C “树 ”与 “叶 ”的 形 象 十 分 一 致

30、 , “树 叶 ”不 会 比 一 个 单 独 的 “叶 ”字 多 带 来 一 些什 么 。D 古 典 诗 歌 中 习 惯 用 单 词 , 因 此 也 就 很 少 见 “树 叶 ”这 个 词 。【答案】B【解析】原 文 是 说 用 “木 ”字 就 缺 少 “午 阴 ”更 为 真 实 的 形 象 。2 下 列 各 项 中 , 对 “这 暗 示 性 仿 佛 是 概 念 的 影 子 ”这 句 话 的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A “木 ”具 有 “木 头 ”“木 料 ”“木 板 ”等 的 影 子 , 或 者 说 木 质 的 形 象 色 彩 , 使 人 更 多地 想 起 树 干 , 而 很

31、少 想 到 非 木 质 的 叶 子 。 所 谓 “暗 示 性 ”是 特 指 词 语 的 固 定 用 法 。B “木 ”具 有 木 质 材 料 的 影 子 。 人 们 一 看 到 “木 ”, 就 想 起 树 干 , 很 少 想 到 树 叶 。“木 ”是 秋 风 叶 落 情 景 中 的 鲜 明 的 形 象 。 所 谓 “暗 示 性 ”, 应 该 是 词 语 的 形 象 色彩 和 联 想 的 意 义 。C “影 子 ”是 指 躲 在 概 念 背 后 的 “丰 富 多 彩 一 言 难 尽 的 言 说 ”, 是 就 诗 歌 语 言 言 有 尽而 意 无 穷 的 含 蓄 性 特 征 而 说 的 。D “影

32、 子 ”是 指 词 语 字 面 意 义 之 外 的 意 味 , 它 常 常 躲 在 概 念 的 背 后 , 我 们 不 留 心 就 不会 察 觉 它 的 存 在 。 只 有 “敏 感 而 有 修 养 的 诗 人 们 ”才 能 捕 捉 到 “影 子 ”, 也 就 是课 文 所 说 的 “语 言 形 象 中 一 切 潜 在 的 力 量 ”。【答案】A【解析】 “暗 示 性 ”指 词 语 的 形 象 色 彩 和 联 想 义 , 而 非 “固 定 用 法 ”。3 下 列 对 文 章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正 是 因 为 “木 ”有 落 叶 的 微 黄 与 干

33、 燥 之 感 , 带 来 疏 朗 的 秋 天 气 息 等 , 九 歌 中的 “木 叶 ”才 特 别 生 动 。B 曹 植 美 女 篇 中 的 “落 叶 ”和 司 空 曙 喜 外 弟 卢 纶 见 宿 中 的 “黄 叶 ”都 是 在细 雨 中 的 叶 子 , 与 “木 叶 ”形 象 不 同 。C “木 叶 ”的 “叶 ”有 缠 绵 的 一 面 , 而 “落 木 ”就 把 “木 叶 ”中 保 留 的 一 点 绵 密 之意 也 去 除 干 净 了 。D “木 叶 ”与 “树 叶 ”在 概 念 上 相 差 无 几 , 但 在 艺 术 形 象 上 的 差 别 几 乎 是 一 字 千 里 。【答案】B【解析

34、】 美 女 篇 中 的 “落 叶 ”“是 春 夏 之 交 饱 含 着 水 分 的 繁 密 的 叶 子 ”, 不 是 在 细 雨中 的 叶 子 。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诗的意境周振甫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 “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 ,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 ,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 ,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

35、,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 ,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 ,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

36、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 ,意境写出了“意志” ,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的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 “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37、”“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 “写气”是描写气候, “属采”即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有删改

38、)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 )A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诗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 “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B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C “金谷园中柳, 春来似舞腰。 ”(李益上洛桥)诗歌抒发了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 “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起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样子。D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向子諲秦楼月) 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 “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

39、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答案】A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B 托 名 为 王 昌 龄 的 诗 格 认 为 , 诗 歌 可 分 为 三 境 (物 境 、 情 境 、 意 境 ), 但 在 目前 还 没 有 被 学 界 认 可 。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D 意 境 指 情 意 同 境 界 结 合 , 要 求 诗 人 把 自 己 的 情 感 色 彩 附 着 在 景 物 上 , 或 在 诗 中 写出 景

40、 物 本 身 具 有 的 情 态 。【答案】B【解析】 “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于文无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B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C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 “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 “属采”是运用辞采。D 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 ”中的“闹” “弄”主要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答案】A(

41、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 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 97 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 ,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 20 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 80 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偶尔从门口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

42、清癯而安详。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 1933 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

43、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 “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在他那间 20 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

44、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 “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

45、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 ”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 “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

46、改)相关链接(1 )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百度百科)(2 )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 ,特意挂在窗前,只要

47、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后来又成为“北大中文四老”之一,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 “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

48、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答案】DE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案 】 学 识 渊 博 , 治 学 严 谨 。 不 慕 名 利 , 淡 泊 处 世 。 待 人 热 心 , 随 和 真 诚 。 面 对 权 贵 , 不 卑 不 亢 。【 解 析 】 注 重 分 析 钱 理 群 说 话 的 内 容 体 现 的 意 义 , 同 时 把 握 林 庚 的 具 体 做 法 反 映 的 性 格特 征 等 。 比 如 他 “推 崇 不 在 权 贵 面 前 低 头 ”, 在 “文 革 ”期 间 , 江 青 赠 给 他 夫 人 的 花 ,他 也 随 手 放 在 桌 子 上 , 显 得 不 卑 不 亢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案】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人身份地位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