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7597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君之K三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 )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 )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3 )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 )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 ,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 )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代(1 )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 )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形成了 、冗兵和 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4元朝:行省制度(1 )措施:地方设 ,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管理。(2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 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 、侍中等,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 。(1 )内容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 )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 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3、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 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采取 ,选用官吏注重门第。3隋唐:科举制(1 )形成:隋炀帝时设立 ,科举制形成。(2 )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 )作用:把读书、 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 ,加强了中央集权。K 知识参考答案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中书省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士科考试 中央政府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就中央的

4、决策方式而言的,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权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垄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财政军事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军政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必须听命于皇帝;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剥夺丞相的决策权。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

5、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独揽大权。(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汉朝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外朝制度。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2)中国

6、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2017-2018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某同学在上大学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如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A西周B秦朝C汉初D元朝【参考答案】C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演变过程(1)秦以前:选官主要按爵位选官。(2)西汉:实行察举制,就是令郡县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意思就是品级,就是按品级、门第选官,世家大族即使无才也能做官,贫贱之人有才也没用。(4)隋唐:隋文帝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

7、进士科,至唐时得到完善。(5)宋元: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会试、殿试。(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形式到内容都严格限制,进一步扼杀了先进思想的发展。3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1) 古 代 选 官 和 用 人 是 否 得 当 , 直 接 关 系 到 社 会 兴 衰 。 因 此 , 选 官 制 度 是 保 证 和 巩固 统 治 者 统 治 的 重 要 举 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 科 举 制

8、度 , 也 是 当 时 世 界 上 最 先 进 的 选 官 方 式 。 明 朝 之 前 的 科 举 制 度 推 动 了 我国 教 育 和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 积 极 性 占 主 导 地 位 ; 但 明 朝 之 后 的 科 举 制 度 消 极 作 用 占 据 主导 地 位 , 阻 碍 了 社 会 进 步 和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2017-2018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二开学考试)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逐渐滋长,现实政权的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而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造成世

9、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 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高低,这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排除 C 项;据材料“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可知 D 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 )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 )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点(1 )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

10、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2 )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

11、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有朝廷任命。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 )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1汉武帝制定了“ 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 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郭钦弹劾,认为他“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 ”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以

12、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2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实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节度使设置的变化A反映了募兵制的瓦解B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C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D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3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三省六部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度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

13、治得失 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实行节度使制度,由节度使掌控地方事务B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C设置中书门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D任命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卑制尊。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化事权。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汉武帝设立中朝B宋代二府三司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

14、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防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7据统计, 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 ,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8 宋论中说:“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

15、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这表明A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B天子与宰相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D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9 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10 ( 2018 年海南卷)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11 ( 2018 年江苏卷)如图是山东省微山

16、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12 (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3 ( 2

17、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表 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14 (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表 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18、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5 ( 2018 年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6(2017 年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

19、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17(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 【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强化中央集权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项;材料没有体现“ 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

20、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王国问题,排除 C 项;据材料“所察过诏条”可知,豫州刺史鲍宣的做法超越了自己的权限,故 D 项正确。2 【 答案】B3 【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西汉,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时间是隋唐时期,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排除 A、D 两项,“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说明地方并非都实行郡县制,排除C 项。4 【 答案】D【解析】由“唐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表明,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中央集权制度存在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了任命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A 项是唐朝的制度;B 项是选官制度;C 项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加强皇权的措施。5 【

2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二府三司就是为了共行“宰相”之职,分化事权而设立的,B 符合题意; A 属于前者,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已经没有宰相,明内阁制也就不存在共行“宰相”之职,分化事权之事,C 不符合题意,排除;D 不符合题意,排除。6 【 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分割官员权力,有效地控制地方;A、C 两项与材料无关,D 项中的“减少财政开支”与题意不符,故可排除。7 【 答案】B8 【 答案】C【解析】材料“宰相天子谏官环相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央权力间存在着宰相、天子、谏官之间的制衡

22、关系,故 C 项正确;当时皇权至高无上,故 A 项错误;当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故 B 项错误;“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说明谏官的地位低于宰相,故 D 项错误。9 【 答案】A【解析】由材料“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分任军民之事”的机构。B、C 两项与史实不符;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0【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 C 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

23、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 D 项错误。11【答案】B【解析】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 B 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 C 项错误;材

24、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 D项错误。12【答案】C13【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 D

25、 项正确。14【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 A 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 D 项错误。15【答案】A【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 A 项正确

26、;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 C 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 D 项错误。16【答案】D17【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 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 C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