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第 3 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B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解析 本题考查对生物群落相关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内生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一个池塘中有许多种生物,不仅有水藻、金鱼藻等植物,还有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的鱼构不成一个生物群落。2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
2、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A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3(2018广西高级中学高三段测) 下列有关群落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是群落丰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C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高解析 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物种丰富度不同,所以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 正确;种群个体数量增多说明种群密度增加了,群落中生物种
3、类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 错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可能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从而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 正确;森林群落物种数目明显比草原群落多,因此,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高,D 正确。4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D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解析 土壤动物有避光性。装置上方有光源,灯罩的功能是增强下方光照。土壤动物向下方移动,金属筛网能阻止土壤向下滑落。广口瓶中有体积分数为
4、70%的酒精溶液,可把小动物杀死。二、非选择题5如图所示为下面四组生物:A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 (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1)判断 AD 四组生物所对应的曲线:A_,B_,C_,D_ 。(2)造成图现象是由于_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食物使大草履虫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_。(3)图与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寄生者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 b 死亡,对 a 有利的是图_所示的关系。(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先增加( 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_。解析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数量
5、上表现为同升同降的变化,a 为根瘤菌,b 为豆科植物,如图;大小两种草履虫是竞争关系,由于二者竞争能力不同,因而往往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a 为大草履虫,b 为小草履虫,如图;狐与兔是捕食关系,数量上呈现不同步的变化,a 为狐,b 为兔,如图。若狐死亡,则兔由于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多,但增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食物(草) 的限制,又会逐渐减少;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关系,由于寄生者的大量繁殖会造成寄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a 为细菌,b 为噬菌体,如图。如果 b 死亡,则对 a 有利的是。6某一河流中有浮游植物 a、b 和浮游动物 c、d 4 个优势种群,其中 c、d 均能以a
6、、b 为食,且 d 又可以以 c 为食。请回答:研究人员将 a 和 b 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1 和 T2 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 A 图和 B 图所示:(1)a 种群与 b 种群的关系是_ 竞争_。(2)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T 2 的交替变化,a 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 C 图,试在 C 图中画出 b 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 (2)如图:解析 (1)将浮游植物 a、b 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2)A 图显示,在环境温度为 T1时,a 种群处于竞争优势;B 图显示,在环境温度为 T2时,b 种群处于竞争优势。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T 2的交替变化,则两个种群的数量会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变化,b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