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6542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2018 年题组1.( 2018天津文综 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考点】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解析】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可知晚清翻译的西方作品中小说比例大大缩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对西方科技等实用性科学的需求休戚相关,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观

2、点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西方文化并非完全受到抵制,它也受到许多开明地主、士大夫的推崇,B 项错误,排除;D 项所述不足以说明当时很少翻译西方小说的原因,排除。【答案】C2.( 2018全国卷 28)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考点】维新思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 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

3、存,非进行反清革命,故 D 项正确,排除 B 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 A 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C 项。【答案】D2017 年题组1.( 2017天津 文综 4) 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

4、息“18211850 年”“寻求经世之道 ”“随着边患加剧”“ 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可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人 们逐渐关注社会现实 及世界形势,故 A 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人们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排除 B 项;C 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中心意思,排除;材料与挣脱文字狱的枷锁无关,排除 D 项。【答案】A2.( 2017海南单科 7)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环志略 (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 “英吉利” “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

5、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考点】晚清政治观念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逐 渐改变了以前对西方各国的 轻蔑称呼,体 现出平等交往的近代外交理念,因此 C 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是在 1901 年以后,排除 A 项;同治时期,清政府尚未放弃“ 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 B 项;同治初年洋 务运动尚未成为共识,排除 D 项。【答案】C3.( 2017海南单科 9)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 (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 )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 ,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

6、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考点】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次科 举考试的命题是关于教育领 域的,体 现出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 导之教训”体现出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B 项正确。 A、C 两项的结论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 项的结论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答案】B2016 年题组1 ( 2016上海单科 18) 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7、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考点】思想潮流的演进“ 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解析】 “中体西用” 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 器物”。 “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 “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 A 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 ”,故 B 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 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 C 项错误;“ 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 “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 D 项错误。【答案】B2 ( 2016新课标

8、全国卷 文综 29) 1903 年,张之洞等拟 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 “膨胀” “舞台” “影响” “组织” “运动” “报告” “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考点】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解析】1898 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 1903 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 A 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 B 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 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 C 项错误;“团体 观念”

9、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维护封建统 治,故 D 项正确。【答案】D3 ( 2016江苏单科 8) 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在 1897 年之前,中国有 昭文新报、 申报, 严复没有选择中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不能说明国内无报刊

10、供其 选稿,在 1897 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 申报等,故 A项错误,材料“ 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 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提及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没有提及清政府允 许自由办报,故 C 项错误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 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 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 谭嗣同 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B4 (

11、 2016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28)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考点】维新思想 梁启超的 “诗界革命”【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 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 A 项错误 ;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 B 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 “英日区区三 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

12、诗界革命” 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 D 项错误。【答案】C2015 年题组1 ( 2015海南单科 13)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考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 魏源海防思想【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

13、题意,故 A 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 现学习 西方海防模式,故 C 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 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 D 项正确。【答案】D2 ( 2015四川文综 4) 1893 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 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考点】 “师

14、夷长技” 思想【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 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 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 A 项错误 ;根据题干“ 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 ,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 现出立宪思想,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 D 项正确。【答案】D3 ( 2015江苏单科 7)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

15、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 “师夷长技” 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解析】 “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 务思想,故 A 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 ,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 B 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 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 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

16、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 焘“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 “1876 年”的主流思想,故 C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 力公开勾结,一位 驻外使节的人事 调整并不能说明“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C4 ( 2015山东文综 16)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

17、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思想【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 A 项正确;“论 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 19 世纪 70 年代初,此 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 B 项错误;19 世纪70 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 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 D 项错误。【答案】A5 ( 2015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18、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考点】维新思想 康有为 思想主张【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 A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 B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 ,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 法改革的根基, 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 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 C 项正确;

19、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 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 务,托古改制,故 D 项错误。【答案】C6 ( 2015上海单科 34) 清末的文章 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B 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考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宗羲对卢梭思想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民约论为法国革命提

20、供理论依据,是它的思想源 头,但没有体 现它与黄宗羲思想的 对比,故 B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在清末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材料将 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 对比,可 见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以此 为政治运动制造依据,故 C 项是最佳选项;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都有“民约之理”,但没有反映出中学比附西学的关系,故 D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答案】C 项 3 分,B 、D 项 1 分,A 项 0 分7 ( 2015海南单科 21)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

21、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出现的原因,A 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故 A 项错误;之所以出现三个层面的学习,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 实行民主、科学,故 B 项正确;当时的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故 C 项错误;中国的传统 文化在近代没有出现强弱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B2014 年题组1 ( 2014北京文综 16)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

22、如“西业” (参议院)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 “勃列西领” (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考点】 “师夷长技” 思想海国图志【解析】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 A 项错误;“西业”、 “里勃里先好司”、 “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 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 B 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 习西方代议制度,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 阶级抵抗派,故 C 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

23、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B2 ( 2014天津文综 6)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 64 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考点】 “师夷长技” 思想【解析】19 世纪 40 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 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 B 项错误;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 对西方科技的

24、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答案】D3 ( 2014安徽文综 14)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 4 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 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图 4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 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西式

25、教育发展)【解析】1905 年清朝在全国废除科举制度, 兴办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故 A项错误;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 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故 B 项错误;1928 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与之相配套重 视科学教育,故 C 项正确;自然科学 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 说明期 间轻视人文教育,故 D 项错误。【答案】C4 ( 2014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28) 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

26、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 A 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 B 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 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 法改制,故 C 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B5 ( 2014海南单科 15) 19001901 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

27、,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考点】维新思想【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 A 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 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 C 项错误;“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8天津文综 13) (19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

28、救之之道当何如? 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 一事焉不资于学公 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 年)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 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

29、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 分)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 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 分)(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 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严复对西方文化予以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严复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有

30、所改变,主张重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材料一中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救亡图存的需要,材料二中严复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和一战的爆发,当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思想与时代主流不符,因为当时全面学习西方、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时代主流,显然严复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第(3)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一战后又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的价值。第(4)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31、,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4 分)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4分)(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5 分)(3)不准确。 (2 分)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 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2 分)(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

32、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2 分)2.( 2017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考点】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国的近代化。

33、【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准确解 读材料信息, 围绕 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次要围绕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 历史知识为依据,史 论结合。【答案】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政治上,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文化上,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34、。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3.( 2017江苏单科 22) (12 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 这个情 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 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 其三 ,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

35、歧路之 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 ,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 远者如 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 这丑 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 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3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 ,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 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36、密 ;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考点】(1)西方列 强的殖民扩张想影响,日本明治 维新。(2)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效法列强的武备 以自救以武力自救, 卖灵魂以得邦国”“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等回答即可; 第二小 问,结合材料中“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沦为列强的奴属” 等信息回答。第(2)问,首先,结合材料信息“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确定小论文主题;然后,根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所拟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 合。【

37、答案】(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 示例近代中国在探寻自救“道路”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固守传统与倡导西化的争论,同时也促使中国社会找到了救国的新道路。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晚清的中国人意识到自身与西方的差距,在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官僚带动下,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从器物、制度直至思想,近代中国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实现日本式的自救自强。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向西方学习的观点受到了传统社会的抵制与抨击,中国近代化的每一步都异常艰辛,印度式的屈辱因此也伴随着近代的中国。在经历了

38、两种道路的彷徨后,中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新道路,在这一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最终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4 ( 2016海南单科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 分)材料 1896 年,梁启超曾 说, “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 “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 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 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 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 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

39、,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 据饮冰室合集(1 )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6 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 分)【考点】维新思想 梁启超引 进西学主张【解析】 (1)由材料“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 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 备哉灿烂 ,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

40、学习最新成果。(2)由第一小题梁启超的认识 可以推导出可能影响,并 联系梁启超所 进行的政治活动就可以得出结论。【答案】 (1)认识: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6 分)(2 )意义: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 分)5 ( 2015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40) (节选) (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 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 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

41、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 传之舜,舜以是 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 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 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 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 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 伪造的,影响 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 张回归孔子所 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

42、,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3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考点】 (2)唐代的儒学复兴 韩愈的儒学认识;维新思想康有为的儒学认识(3 )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解析】 (2)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 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 ;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 儒学,康有 为是

43、为变法制造理 论依据。(3 )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 (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 分)(3 )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 分)6 ( 2015广东文综 38) (节选) (13 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 年

44、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 年开始酝酿,1922 年 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 )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 分) (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考点】 (3)“中体西用 ”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解析】 (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 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 年

45、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 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 1922 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答案】 (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 ,1904 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 分)1912 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 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 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4 分)7 ( 2015上海单科 40) (节选) “竞争

46、世界”与“大同理想 ”(23 分)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 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近自天演之说鸣,竞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 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为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康有为:大同书材料三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 创

47、深痛巨,始觉其谬。而我孔孟之 说幸未凘灭,或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徧世界,此亦天不丧斯文之一征也。刘绍宽:厚庄日记 ,1925 年材料四 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遥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 ,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傅朗克(Otto Franke)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 )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8 分)(3 )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 ”?(15 分)【考点】 (2)思想潮流的演进 进化论的输入(3 )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竞争世界” 与“大同理想” 的关系【解析】 (2

48、)材料二中康有为认为, “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可得出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材料三刘绍宽认为,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 ,“天演” 竞争学说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极大破坏性,引发了他对这一学说 的反思。(3 ) “竞 争世界 ”催生“大同理想”的复兴, “大同理想”为“ 竞争世界 ”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二者相互影响。【答案】 (2)水平 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 8 分)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水平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