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zip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zip
展开 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 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 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点击预览
    • 江苏省苏州市区学校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答案.pdf--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二模考试试卷第一部分(27 分)1.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6 分)我们漫步在七里山塘的街道上,街道 a(古朴灵秀/敦厚凝重) ,小船流水人家,灯火璀càn( ) ,流光 yì( )彩的闪烁在波光鳞鳞里。在小巷深处,灯光散落街头巷角,b(融入/溶入)波光,渲染出 xuàn( )烂的色泽。隐约间的弧桥,定格时间的轮转,述说着千年的苏州古城的味道。于是,总是盼望,能在烟雨蒙蒙间,飘扬着淡淡的水粉,在错落的灯光琉璃下,遥看水波旁精致的房屋和拱桥。于是就有一个想念:仿佛就是那么烟雨朦胧间,一袭藕色旗袍,绘于荷花莲叶,撑一把油纸伞,就那么轻 yíng( )地行走在灯火阑珊处。2.下边的宣传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4 分)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⑤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 破阵子》)⑥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___________ ,何有于我哉?”(《论语》)2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⑧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4.名著阅读。(5 分)(1) “三打白骨精”章节中,孙悟空为什么会回到花果山?后来是哪两方面的原因促使孙悟空离开花果山,重新保护师父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途?(3 分)(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时被公主扇得悠悠荡荡,后来他施计智取了芭蕉扇,可他得到的这一把芭蕉扇是假的。B.《洞中历险》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面临困境时,蓓姬害怕到了极点,汤姆则沉着勇敢,他尽力安慰蓓姬。 C.《智取生辰纲》中,林冲为了赶路而打骂部下,导致部下对他不满和反感,这为他们在黄泥冈中计埋下了隐患。 D.《宫廷游戏》中,那些正在候补为朝廷重要官员和希望得到皇帝宠幸的人,才有机会表演跳绳这种技艺。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 。读忠烈传,宜 。读奸佞传,宜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③击剑捉酒以销愤④吹笙鼓瑟以扬芳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第二部分(43 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6-8 题。(7 分)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6.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7.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2 分)8.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10 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3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9.选出下加点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10.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中两句画线的句子。 (4 分)11.对【甲】 【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D.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12.【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2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 -17 题。 (12 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 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4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13.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 分)14.简要分析文章第 4 自然段的论证过程。(3 分)15.文章语言不乏生动,请从第 3 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16.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8-21 题。 (14 分)酒婆(冯骥才)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5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予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没了也就算了。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17. 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2 分)A.“炮打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酒,穷人们喝了它,可以在劳碌了一大之后,缓解疲劳,忘记烦恼,洒脱放纵一番.。B.“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C.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状态。D.酒婆死了,老板在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E.小说着力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19.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2 分)20.“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3 分)21.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结合本句话,通读全文,说说本篇小说的主旨,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现实意义。(4 分)6第三部分(60 分)22.作文。(60 分)请以《其实很简单》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初三 年级 语文 学科 二 模 第 1 页 共 2 页 苏州市景范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 二 学期 初三 年级 语文 学科 二模 考试答案 答案 1.( 1)璨 溢 绚 盈( 2) a.古朴灵秀 b. 融入 2.伪 — 违;钢 — 纲;陷 — 馅;太 — 汰 3.① 山岛竦峙;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③ 造化钟神秀 《望岳》 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 ⑤ 弓如霹雳弦惊 ⑥ 诲人不倦 ⑦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⑧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1)【答】 师父误解而被逐回花果山 ①虽在花果山但心中一直挂念师父的安危 (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 );②师父有难 (被黄袍老怪捉去 ),八戒采用激将法向师兄求救 (义激孙 悟空 )。 (2)C 5.C 6.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7.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8.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 蓄深长。 9.D 10.( 1) 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 ( 2) 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11.C 12.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都有远大志向,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 ( 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岁时丧父,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马援)曾经对宾客说: “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光武帝刘秀即位,马援仍然留在西川,隗嚣非常敬重他,任用马援为绥德将军,参与筹划大计。建武四年冬天,隗嚣让马援送书 信到洛阳。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勇气。九年,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季,任用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致力于广施恩惠和树立威信,对待下属宽容,任用下级官吏时,让他们有职有权,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罢了。客人和旧友,每天都挤满了他的家。 建武二十年秋季,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 “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现在您也这样恭维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吗?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实为九初三 年级 语文 学科 二 模 第 2 页 共 2 页 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 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救助)我(一把)呢? ”孟冀说: “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 ”马援说: “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 ”孟冀说: “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呵! ”) 13.( 4 分)( 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1 分 )。( 2)少时先背 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1 分 )。( 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1 分 )。( 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1 分 )。 14. (3 分 )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 ( 1) ,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 1 分),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1 分 )。 15. (3 分 )【示例 】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1 分 )。 比喻论证( 1 分),论证“有 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1 分) 16. (2 分 )语文学习中,在多 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 (1 分 );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1 分 )。 17.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卑微的人 (1 分 )。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 (1 分 )。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1 分 )。 (言之有理即可,每点人物形象加分析得一分) 18.BC (A 项“炮打灯”不是物美价廉的酒 ,“洒脱放纵”与原文说“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意义不同 .D.老板只是对酒不搀水反而害了酒婆感到别扭和奇怪 ,并没 有内疚和后悔 .E.小说主题在于揭示批判“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 ,不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 19.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 (1 分 ),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1 分 )。 20.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 (1'),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 (1')。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 1 分) 21.(1)酒馆是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文中写人们最爱瞧酒婆的醉态以 及酒婆的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社会中“假”“骗”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种习惯虚假却反而无从适应“真实”的社会心理。 (2 分 ) (2)现实生活中,作假行骗情况比较严重,如学术作假,广告作假,经商作假等等,(1 分 )我们期待诚信的回归,我们更期待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1 分 )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