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习题(打包8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习题打包8套新版新人教版.zip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习题打包8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9.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练习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0.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2.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1.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4.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3.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6.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5.doc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9.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练习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0.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2.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1.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4.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3.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6.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基础导练新版新人教版2019021121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20 曹刿论战基础导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 )2.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5)必以信 古义: 今义: (6)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意思: 。(2)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4)追击开始的时机是“ ”之时。4.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2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灞上秋居马 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① 。【注释】①致此身: 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1)这首诗颈联写园中露滴、壁邻野僧,有什么作用?(2)唐代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析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不同?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梁君 ① 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 ② 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 ③ 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 ④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 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 )A.梁君谓行者止 谓:认为 3B.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 抚:抚摸 C.必以人祠,乃雨 雨:下雨 D.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 援:拉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微斯人,吾谁与归 B.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 皆以美于徐公C.必以人祠,乃雨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D.为吾民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②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4)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1.guì jiàn bǐ bó fú shì zhé mǐ2.(1)攻打、讨伐。 砍伐。 (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案件。 监狱。 (5)信实,诚实。 书信。 (6)尽力做本分的事。 忠诚。3.(1)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彼竭我盈 4(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辙乱旗靡4.(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打算。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3)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5.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6.(1)用了衬托的手法,用园子中的露珠滴落都能听见,与四处无定的野僧相邻来衬托出自己的孤寂之情。(2)本首诗表达的是想要报君而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雁门太守行》表达的是作者不惜以死报国的壮志豪情。7.(1)A B (2)C (3)①现在一定要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亲自充当祭祀品。 ②(这)是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4)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120《曹刿论战》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又何间焉( ) ②肉食者鄙 ( ) ③牺牲玉帛 ( )④下视其辙 ( ) ⑤登轼而望( ) ⑥望其旗靡 (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齐师伐我( ) ②又何间焉( )③肉食者鄙 ( ) ④牺牲玉制( )⑤小信未孚( ) ⑥大小之狱 ( )⑦可以一战( ) 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 解释下面的词。①伐( ) ②将( ) ③请( )④谋( ) ⑤惠( ) 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 。 B. “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基本能 力达标学习】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 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 .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6.乙 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 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运用探究学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 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3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1.jiàn 2.bǐ 3.bó 4.zhé 5.shì 6.mǐ二、①军队 ②参与 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④指猪、牛羊等 ⑤为人所 信服 ⑥案件 ⑦可以凭借 ⑧大败三、①征伐 ②将要 ③请求 ④谋划 ⑤恩惠 ⑥必定四、1.D 2.A【基本能力达标学习】1.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 喜的人 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理解运用探究学习】1.C 2.D 3.B121.《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1.指出下列句中“间”的不同意义。(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3)孰视之(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4.对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cháo 朝廷、朝堂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 间或、偶然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 指责别人的过失D.期年之后 期:jī 一周(年)5.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6.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阅读下列语段,完成 7—11 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2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7.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8.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9.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10.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B. “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 ,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 ,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11.邹忌从生活小事中发现“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以他们“皆以美于徐公” ,进而想到“王之蔽甚矣” 。他以自己生活为喻,是为了告诉因为齐王显赫的权势,人们畏惧他而不敢说明实话。请用原文,说说齐王受蒙蔽的原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2—12 题。江乙对楚宣王《战国策》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3“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_________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 (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13.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 “无”和“不”意思也不同。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 “无”和“不”意思相同。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 “无”和“不”意思也相同。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 “无”和“不”意思不同。1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C.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 “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参考答案:1.D 2.A 1.(1)间,偶尔。(2)间,参与。(3)间,暗中。2.(1)服,穿戴。(2)美,以……为美。(3)孰,仔细。(4)过,过失。3.D 4.A 5.D 6.B 7.C 8.C 9.A 10、D10.B 1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2、 (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 13、B 14.B1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导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昳丽( ) 朝服衣冠( ) 谤讥( ) 间进( ) 期年( ) 2.解释下列词语。(1)形貌昳丽: (2)孰视之: (3)王之蔽甚矣: (4)间进: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服: (2)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美: 私: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 4.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1)吾孰与徐公美?(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田 舍 ①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 ② 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 ③ 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 ④ 稻云黄。【注释】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下列诗文中所描写的人物活动和本诗相似的一项是(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2)综观全诗,诗中到处洋溢着一种“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语回答)(3)结合全诗分析“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一联的作用。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言默戒杨 时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 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 ① 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恶其不祥( ) ②一鸡旦而不鸣( )③或旦而不鸣( ) ④皆足取祸也(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例句:未可言而言A.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B.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C.收而攻蕲(《陈涉世家》)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夫 鸡 鸣 能 不 祥 于 人 欤(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人之言默,何以异此?(5)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 yì zhāo bàng jiàn jī 2.(1)光艳 (2)通“熟”,仔细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间或,偶然 3.(1)名词作动词,穿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3)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4)使动用法,使……听到44.(1)讽谏。 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2)土地方圆。 地点,处所。 (3)国君旁边的近臣。 表示方位或约数。 (4)指责过错。 诽谤讥笑(含贬义)。5.(1)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2)城北徐公,是齐国非常漂亮的人。 (3)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1)D (2)乐(乐哉) (3)描写小孩无忧无虑的玩耍,侧面衬托了大人忙于秋收准备的喜悦,鸟雀在稻田上空欢快的鸣叫,暗示了稻谷的丰收(或烘托了一种欢乐的气氛)。(意对即可)7.(1)①厌恶 ②天亮、早晨 ③有的 ④足以 (2)D (3)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4)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 (5)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122《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 ) 荷担( ) 孀妻( ) 箕畚(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惩山北之塞古义: 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古义: 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思。①甚矣,汝之不惠。 __ 通___ _ ,意思是: ②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_ 通_ ,意思是: ④一厝朔东。 __ 通__ ,意思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7.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8、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二、阅读训练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5.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C、文中写“太行” 、 “王屋”二山“高万仞” ,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翻译下列句子。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4)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38.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一、3. D 苦:愁4.①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人 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③古义:边上 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 5、①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意思是: 聪明②始一反焉。 反通返,意思是: 返回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 没有 ④一厝朔东。 厝通措,意思是: 放置 6. C(C 项都是“却、可是” ; A 项“凭”/“因为” ; B 项“他”/“的” ; D 项“向”/“比”)7.B 8.C二、1.D(苦:愁)2. D( 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 “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 3.其:他的,他 句首语气词;表疑问,他的; 之:的,的; 他,的。4.举动,思想。5.顶真 C 6.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增加,哪里愁挖不平呢?(4)你太不聪明了。(5)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 (1)有挖山的坚定决心,子孙无穷无尽;(2)山不能再增加了。122 愚公移山基础导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箕畚( ) 始龀( ) 穷匮( ) 孀妻( ) 一厝( ) 荷担( ) 惩山北之塞( )( )2.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1)指通豫南。 通 , (2)始一反焉。 通 , (3)甚矣,汝之不惠。 通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 (5)一厝雍南。 通 , (6)无陇断焉。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面山而居。 (4)聚室而谋。 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且焉置土石?(3)帝感其诚。(4)甚矣,汝之不惠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愚公移山》中表现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 (4)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2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晚次乐乡县 ①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 ② 夜猿呜。【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出自《后汉书·列女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以污其行乎( ) ②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 3③累寸不已( ) ④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羊 子 大 惭 乃 捐 金 于 野 而 远 寻 师 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②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jī běn chèn kuì shuāng cuò hè chéng sè 2.(1)指 直 直到 (2)反 返 往返 (3)惠 慧 聪明 (4)亡 无 没有 (5)厝 措 放置 (6)陇 垄 高地3.(1)险峻的大山 (2)用箕畚装 (3)面向着 ( 4)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44.(1)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上了山 )。 (2)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 (3)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你太不聪明了!5.(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亡以应。 6.(1)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2)D7.(1)①品行、德行 ②特殊原因 ③停止 ④被……感动 (2)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3)①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②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4)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123《诗经》两首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 ( ) 窈窕( ) ( ) 好逑( ) ( ) 寤寐( ) ( ) 溯洄( ) ( ) 坻( ) 荇菜( )2、填空题。(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3、读《关雌》答题(1) 《关雎》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4)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5)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6)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4、读《蒹葭》答题(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2)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3)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4)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2B “在水一方” 、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 “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 “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8)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答案 3、 (1) 《关雎》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4)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5)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6)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7)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8)A4、 (1)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 “宛在水中央” 、 “宛在水中坻” 、 “ 宛在水中沚” 。(3)B(4)D(5)B (6 ) D3(9)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123 《诗经》两首基础导练1.文学常识填空。 (1) 是我国古代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 、 、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好逑:__________________ (3)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 (4)寤寐求之:__________________ (5)寤寐思服:__________________ (6)琴瑟友之;__________________ (7)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 (8)钟鼓乐之: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关雎》,回答问题。(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3)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2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1)颔联写出了秋日夜晚桐庐江上怎样的景象?(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 ① 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 ② ,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 ③ ,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焉。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注释】①晋宣王:就是司马懿。②万方:千方百计。③黄钺:一种兵器。(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遣辛毗为军司马(派遣) B.诸葛亮之次渭滨(驻扎)C.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送) D.贼不复出焉(盗贼)(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诸葛亮之次渭滨 时人莫之许也 B.将欲应之以重兵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C.以示武于其中耳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辛佐治仗节而到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②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4)请结合【甲】 【乙】两文,概括司马懿对待诸葛亮挑战时的应对态度,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参考答案 1.(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C 3.B4.(1)拟声词,鸟鸣声 (2)配偶 (3)捞取 (4)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5)思念 (6)亲近 (7)挑选 (8)使……快乐 5.(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3)诗人从一开始的渴望追求,到追求受挫,然后是产生了忧思与烦恼,最后产生了幻想,幻想有一天能与姑娘欢聚和成亲。6.(1)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 (2)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7.(1)D (2)B C (3)①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对着军营门口站立,军队没法出来。 ②(他)如果能战胜我,哪里还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4)相同点:司马懿都没有出战。 不同点:甲文中司马懿想应战但被辛毗制止而未出战,乙文中司马懿不想应战,但假借上表朝廷,以辛毗为幌子,既安抚了军队,又达到不出战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