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学案(打包4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zip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zip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17.doc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20.doc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22.doc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25.doc
  • 全部
    •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17.doc--点击预览
    •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20.doc--点击预览
    •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22.doc--点击预览
    •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版2019022122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20《庄子》二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3、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4、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学习难点】感知 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知识链接】庄子(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相梁( ) 鹓 ( ) 醴泉( ) 鸱( ) 吓( ) 鲦鱼()2、填空: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鹓鶵的品性。2②《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 ___ 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3.解释下列词语:相梁:或:搜于国中:止:醴泉:于是:而吓我:濠梁:是鱼之乐也: 安知: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全: 云者:4.翻译下列句子:① 欲代子相。②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④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⑥请循其本。⑦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合作探究】1、阅读《惠子相梁》 ,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阅读第二则,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 境?4、结合两则故事,比较 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1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 。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2. 解释下列词语旨: 至道:困: 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21. 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 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拓展延伸】1. 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自主学习】1. 基础字音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2. 解释下列词大道:分: 归:乱贼: 作:大同:鳏寡孤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划分节奏,理解文章大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合作探究】1.什么是“大道” ,什么是“大同”?提示: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提示: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1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韩愈(768 年 —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2. 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2【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3(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整体感知】(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千里马 喻 __________ 食马者 喻 __________伯 乐 喻 __________ (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合作探究】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拓展检测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祗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 分)4(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蝂 ,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 ① 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 ② 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 ③ 矣。苟能起,又不艾 ④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注:①卬 ánɡ:高举着头。②踬 zhì 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 yì:停止,悔改。7.解释加粗字的意思。辄持取( ) 人或怜之(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 )( )8.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5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9.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0.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拓展检测案答案】1、zhĭ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sì2、(1)吃一顿 (2)正确的方法3、C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答对一个要点即可)6、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意对即可)7..①就,总是 ②有的人 ③如果 ④先前,从前 ⑤停止,悔改 ⑥疲惫8.B9.B10.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 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1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2.朗诵本诗,体会本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2.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 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自主学习】1. 注音怒号( ) 挂罥( ) 突兀( ) 布衾( )俄顷( ) 丧( )乱 广厦( ) 见( )此屋 长( )林梢 三重( )茅 沉塘坳( ) 庇(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合作探究】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2【拓展延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有何现实意义?【课后集训】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解释?3.默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的几句诗。4.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卖炭翁》【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2.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自主学习】1. 注音鬓( ) 辗( ) 辙( ) 骑( ) 敕( ) 叱( ) 将( ) 系( ) 3【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合作探究】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烧炭——运炭——被夺炭【拓展延伸】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角度二: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角度三:把握作者的情感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角度四:尝试归纳主旨本诗通过记叙( ),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课后集训】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4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