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1277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梁玉华编辑,1,主要内容,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分期 治疗 预后,2,概念,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是起源于不同分化阶段的前体T细胞或前体B细胞的淋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肿瘤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前B细胞或胸腺各分化期的T细胞。,3,概念,2008年WHO淋巴和血液肿瘤分类中,LBL和ALL被划为同一类疾病即LBL/ALL,包括T-LBL/ALL和B-LBL/ALL。,4,LBL与ALL的异同,相同之处LBL在肿瘤生物学起源、临床表现、治疗选择和预后转归方面与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具有高度类似特征。,不同之处近年有

2、研究认为,T-LBL和T-ALL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 以结外侵犯首发、骨髓淋巴瘤细胞比例小于25%者诊断为B-LBL,骨髓淋巴瘤细胞比例大于25%则诊断为B-ALL。,5,流行病学特点,LBL仅占NHL的2%-3%。 LBL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每年0.2/10万和0.1/10万,整体男女比例约2:1。 全球ALL发病率估计在14.75/10万。 我国目前尚缺乏关于LBL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6,病因,LBL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遗传、辐射、病毒、免疫等因素有关。,7,病因,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感染因素 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HIV、EB病毒、幽门螺旋杆菌(HP)。,8,

3、临床表现,T-LBL年龄约25岁 有纵膈、骨髓和中枢侵犯 以浅表淋巴结肿大、纵膈压迫如咳嗽气短等症状起病。 皮肤、睾丸等结外侵犯并不常见。,B-LBL发病年龄比T-LBL稍大。 常以淋巴结外和结外器官如皮肤、软组织等侵犯起病。 纵膈和骨髓累及少见。,9,诊断,形态学特征在组织病理形态上,LBL胞体中等大小,细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曲核。染色质疏松,核膜明显而形态不规则,核仁不明显或呈小核仁,多数细胞胞浆少呈淡嗜碱性,核/质比高,核分裂多见。,10,诊断,免疫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学和(或)流式细胞仪确定组织标本的免疫学特征是诊断LBL的关键步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TdT、CD79a、CD43和CD99是

4、诊断B-LBL常用的指标。,11,分期前检查,详细的体格检查 血液和生化检验 全身CT 骨髓穿刺和活检,12,分期,LBL分期体系主要包括美国St Jude分期和Ann Arbor分期。 St Jude分期更多用于儿童LBL分期。 Ann Arbor分期更多用于成人LBL分期。 分期以及IPI预后评分对于LBL预后的意义并不明确。,13,治疗,诱导缓解治疗目前,LBL的治疗策略采用ALL样强烈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多采用含门冬酰胺酶的VDLP/VDLD(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胺酸酶+强的松/地塞米松)为基础的多药诱导方案。与泼尼松相比,地塞米松具有更强的抗白血病效应,并且L-门冬酰胺酶与地塞米松

5、在药动学上有协同作用,目前推荐采用地塞米松代替泼尼松。,14,诱导缓解治疗美国MDACC的Hyper-CVAD,以大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2周的A方案诱导缓解,紧随后以大剂量MTX和大剂量Ara-c的B方案巩固强化,尽管有取得显著疗效,但并非完美。,15,治疗,强化/巩固治疗LBL缓解后治疗的原则与ALL治疗一样,在诱导缓解后需立即采用密度和强度依赖的大剂量化疗。目前强化/巩固治疗常采用的是大剂量CTX、Ara-c和MTX的组合。值得一提的是LBL巩固强化的核心是落实强度和密度结合的治疗计划,方案执行的延迟将显著降低治疗反应,导致肿瘤耐药复发。,16,治疗,再诱导治疗一般设计

6、在巩固强化治疗的间歇期进行原诱导方案的再诱导。目前几乎都采用含L-asp的多药诱导缓解方案以及巩固强化模块间歇期的再诱导治疗。,17,治疗,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对于ALL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LBL治疗方案多采用ALL相同的POMP方案(泼尼松+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和6-巯基嘌呤)。,18,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治疗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是放疗、大剂量化疗和以MTX+Ara-c+地塞米松三联或MTX、Ara-c交替鞘注,其中以大剂量MTX为主的化疗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的防治有重要意义。,19,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HyperCVAD方案治疗,3年无病生存率可由原来的35%提高到68%。,20,治疗,难治复发B-ALL/LBL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尽管采用ALL样方案后LBL的长期无病生存已经达到70%-90%,仍有约10%-30%患者发展为难治复发。目前对于难治复发LBL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常规ALL化疗方案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新药和分期靶向药物,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新药临床试验是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21,预后评估,IPI评分对于LBL并无预后意义。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是唯一预后因素,LDH、-MG等均与预后无关。,22,谢 谢,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