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1.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空气 B.鱼 C.水 D.闪电,一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特征:直接来自自然界 ;能被人类所利用2.自然资源分类 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D,3、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总量大,种类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 开发利用不合理,形势严峻,一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特征:直接来自自然界 ;能被人类所利用2.自然资源分类 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2、土地资源,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分布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二、水土流失
2、的成因,1、自然原因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 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过渡性 (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为粉砂质土状沉积物,干燥 时较坚实,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土壤 (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且 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气候 (4)自然灾害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人 为 原 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根源:人口压力,破坏植被,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人 为 原 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根源:人口压力,破坏植被,2.
3、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露天开矿,轮荒,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总结归纳: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因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抛荒,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降水: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壤: 黄土土质疏松,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地形: 陡坡,植被大量的被破坏:毁林开荒,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三册 P54-P55 “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措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控制人口增长,修拦土坝,修筑梯田,喷灌,滴灌,地膜覆盖,套种,植树种草,土地沙漠化,景色美丽但我们不想要,不同时期沙化面积,
4、干旱缺水是沙漠化重要因素,滥砍乱挖,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自然原因,人为因素,气候变暖,干旱缺水,风沙侵蚀,植被破坏:表现在滥砍乱挖、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土地沙漠化 成因,土地沙化造成沙尘暴肆虐,治理策略,保护现有植被,防风固沙 利用植物治理沙漠 加大对防沙固沙的资金投入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化依法治沙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压力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保护性开发,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成因: 1)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 2)沿海地
5、区过度 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轮作、间种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土壤盐碱化的治理,东线,中线,西线,扬州,天津,三峡,丹江口,郑州,石家庄,北京,南水北调,自流,自流,淮河,山东黄河,海河,海河,京津,黄河,西北干旱,我国主要煤矿,开滦 峰峰 大同 阳泉 西山 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我国的主要油田,华北油田 辽河油田
6、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 中原油田 南阳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大秦线,朔黄线,焦作兖州日照,轮南,上 海,西气东输,西气东输意义,西部地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建设的发展,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沿线地区:缓解沿线地区因能源问题而造成的环境压力,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并使沿线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从而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地理意义,3、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2、增加财政收入 ,改善基础
7、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4、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国内需求。,5、改善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2、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B,B,读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回答问题:,(1)在图上画出我国地势三大 阶梯界线。,(2)从发电站能源来看,AB处 为 力发电站,CD处为 力 发电站。(3)E处能源短缺的主要
8、原因 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发展核电?,经济发达,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而当地能源资源较少; 核电不受空间限制,尤其适合在经济技术发达,资源短缺的地方建设。,A,B,C,D,E,鞍山,本溪,辽宁,迁安,武安,河北,马鞍山,安微,大冶,湖北,白云鄂博,内蒙古,镜铁山,甘肃,攀枝花,四川,石碌,海南,我国铁矿资源的分布,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我国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铁矿储量最多。,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北方,我国铁矿资源的分布,北方,我国石油、天然气分布,北方,我国有色金属分布,南方,白云鄂博,内蒙古,招远,山东,金,金昌,甘肃,镍,稀土,攀枝花,四川,钒钛,个旧,云南,锡,铜仁,平果,水口山
9、,大余,德兴,锡矿山,贵州,湖南,江西,广西,铝土,汞,锑,铅锌,铜,钨,我国有色金属的分布,我国有色金属中的钨、锑、钛、钒、稀土等储量居世界首位。,(1)水资源,长江流域自然资源,(2)水能资源,(3)矿产资源,(4)森林资源,全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林区江西、福建、台湾,(5)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长江流域自然资源(1)水资源 (2)矿产资源 (3)水能资源 (4)森林资源 (5)旅游资源,现在我们来对号入座,说说上,中,下游各自的资源优势。,全流域,上中游,上游,上游,全流域,
10、黄河流域自然资源(1)水能资源 (2)矿产资源 (3)旅游资源,上游,中下游 大同、阳泉、西山煤矿; 中原油田、 胜利油田,全流域,自然灾害分类及影响,自然灾害的类型,1、地质灾害 2、气象灾害 3、水文灾害 4、天文灾害 5、生物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1、地震,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1.2、滑坡,滑坡,a.,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常发地区: a.山地丘陵区 b.工程建设频繁地区,1.3、泥石流,泥石流,发
11、生的条件,地形陡峻 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大量水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二、气象灾害,1、台风 2、干旱 3、寒潮,2.1、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台风)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4.台风的利与弊,降温消暑、缓解干旱,台风危害,(1)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
12、,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船只造成严重威胁。,(2)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 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 响更大。,我国旱灾频次最高的地区在哪?为什么?,2.2、旱灾,2.3、寒潮,2.3、寒潮,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 下游地区和两
13、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2.3、寒潮,我国有哪些地区不易 受到寒潮的侵袭,为什么?,2.3、寒潮,2.4、沙尘暴,2.4、沙尘暴,1.概念: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3)防治沙尘暴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 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2.4、沙尘暴,我国有哪些地区不易受到寒潮的侵袭,为什么?,西藏、云贵地区,地势高,四川、重庆地区,盆地地形,四周高山阻挡,海南、台湾一带,离寒潮的源地远,又有山岭 的重重阻挡,三 、水文灾害,洪涝 海啸,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