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词语包括词和短语) 词语的基本意、语境义、象征意、双关意、隐喻意等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作者重要情感、哲思的句子。) 句子的基本含义(几层意思、化形象语言为平实语言、释清关键词)、 深层含义(象征、双关、比喻)、 言外之意(说话人的具体语境和用意来判别)。,理解句中的词语,13文章第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调和”和“不调和”的?秋 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
2、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解题步骤: 1、分析词语的特点:(形容词、动词、表情感、语义含蓄、有手法等) 2、明确词语修饰的对象: 3、分析词语在本句中的含义:,13文章第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秋 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调和”: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完全融入秋天,变得沉静(2分);,1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
3、“平静”的含义?(4分)朋友“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解题步骤: 1、明确词语修饰的对象。 2、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1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4、”,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4分)朋友“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平静”既暗示亚当在得知雷居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后感到彻底绝望, 又暗示亚当在这种绝望中已经死去(2分)。,13文章第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
5、,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调和”和“不调和”的? 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解题步骤: 1、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的基本义。 2、借助词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双关、反语、象征、对比等),解释词语的深层义。 比喻:找本体、喻体;象征:寻找象征的对象; 反语:将褒贬互换;双关:找出哪两层意思;,13文章第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调和”和
6、“不调和”的? 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不调和”:既指节气进入秋天,天气依然有着夏的特征,又指作者进入人生之秋,心境并未完全达观(2分) 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2分)。,1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力丰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解题步骤: 1、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的基本义。 2、借助词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双关、反语、象征、对比等),解释词语的深层义。 比
7、喻:找本体、喻体;象征:寻找象征的对象; 反语:将褒贬互换;双关:找出哪两层意思;,1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力丰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表现了野草丰满的精力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2分),1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4分)朋友“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解题步骤: 1、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还
8、原。 2、如果它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难以找到,要从上下句或上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去寻找。,1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4分)朋友“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平静”指亚当对生活的长期孤独寂寞和社会的冷漠无情已习以为常(2分)。,17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段提到的“潜规则”具体指什么?作者运用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意味?(6分)高科技灾难 为什么专家们的科普,脱离了其本来应有
9、的严谨客观的要求,变成了报喜不报忧的维稳宣传呢?除了知识上的限制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专家们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传播的真正宗旨。近代以来,科学普及曾经是科学主义的重要工具,自觉地承担所谓启蒙的重任。国人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传统经学思维,用在科学形象的维护上,不敢正视科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缺点,为科学讳,把科学打造成无人格的现代神。如梁启超被协和医院的大夫错割了肾脏,却不敢坚持科学精神,如实向公众告知,而隐瞒这一事实。此类做法,后来成为专家向民众发言的潜规则。,17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段提到的“潜规则”具体指什么?作者运用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意味?(6分) 解题步骤: 1、如果是指示代词,要
10、还原。 2、如果它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难以找到,要从上下句或上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去寻找。 无论如何都要维护科学的光辉形象; 不向民众告知或警示科技发展可能的后果和潜在的风险,不让民众对科学产生疑虑。(4分) 运用这个词隐含了作者对此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1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划线词语。(4分)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郁郁:不高兴 解题步骤: 1、明确情感词修饰的对象: 2、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找出情感的原因。,1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划线词语。(4分)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郁郁:不高兴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赏识
11、;表明老人现在处境凄凉。体现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2分),12分析句中加点词含义。(6分) (1)“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胭脂扣 解题步骤: 1、明确情感词修饰的对象: 2、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找出情感的原因。,12分析句中加点词含义。(6分) (1)“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胭脂扣 是身世之痛,父母俱亡,无所依靠。 远离故乡,身在异乡的孤独。 是委屈自我的无奈。 也是严画家理解妻子内心之后的
12、悔疚。,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复又转回去盯着画框里的画上师母细细审视。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指扣的。”画室里好一阵静得出奇。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2)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解题步骤: 1、明确情感词修饰的对象。 2、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找出情感的原因。,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复又转回去盯着画框里的画上师母细细审视。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指扣的。”画室里好一阵
13、静得出奇。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2)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是看透严画家冷漠自私后的拒绝。 为严师母抱不平。(1点一分,2点3分),品味词语题的解题技巧 1、分析词语的特点:(形容词、动词、有手法、表情感等) 2、明确词语修饰的对象: 3、分析词语在本句中的含义: 4、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 5、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的基本义。 6、借助词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双关、反语、象征、对比等),解释词语的深层义。 7、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还原。 8、如果它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难以找到,
14、要从上下句或上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去寻找。 9、明确情感词修饰的对象: 10、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找出情感的原因。,当堂训练二月兰,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悲”与“欢”的含义。(4分)(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2分)(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2分),当堂训练二月兰,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悲”与“欢”的含义。(4分)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2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
15、给我增加一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欢。,当堂训练二月兰,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悲”与“欢”的含义。(4分)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2分) “悲”指“我”成为“不可接触者”的遭遇。 “欢”指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这些家人甚至小猫,给“我”的安慰,让“我”感到家庭的温暖。(2分),当堂训练二月兰,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悲”与“欢”的含义。(4分)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2分)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
16、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悲。,当堂训练二月兰,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悲”与“欢”的含义。(4分)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2分) “欢”指“我”成为“极可接触者”; “悲”指老祖、婉如已经逝去,虎子和咪咪也不知到了哪里,这让“我”感觉异常的寂寞与凄凉。(2分),当堂训练二月兰,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悲”与“欢”的含
17、义。(4分)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2分) “悲”指“我”成为“不可接触者”的遭遇。 “欢”指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这些家人甚至小猫,给“我”的安慰,让“我”感到家庭的温暖。(2分)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2分) “欢”指“我”成为“极可接触者”; “悲”指老祖、婉如已经逝去,虎子和咪咪也不知到了哪里,这让“我”感觉异常的寂寞与凄凉。(2分),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结构复杂、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情感复杂、表明观点、有指代词等),1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 (1)咱们好苦哇(3分) 对自己的怜悯;对“我”的同情;对社员们受苦的无奈。 (2)我的眼泪
18、禁不住扑洒下来了。(2分) 对马罗大叔的感激;对艰难生活中的委屈伤心。 解题步骤: 1、如果是短句,抓句中的关键词。2、关键词是情感词,找出情感对象。3、联系上下文分析情感的原因并判断情感是什么。,12理解文章第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
19、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拜谒三苏园,12理解文章第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解题步骤: 1、如果是短句,抓句中的关键词。 2、关键词是动词,找出动作对象。 3、联系上下文分析原因。 “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 “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
20、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4分) 邮差先生解析步骤: 1、判断是短句,抓关键词,把握基本含义;2、紧扣主旨,吃透深层含义;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17“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分) 解题步骤: 1、判断是短句,抓关键词,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的基本义。 2、借助词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双关、反语、象征、对比等),解释词语的深层义。 比喻:找本体、喻体;象征:寻找象征的对象; 反语:将褒贬互换;双关:找出哪两层意思。 落日代表又一天的结束, 象征着
21、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 容易让人产生“归根”的思考和对故土的思念。,2、如何理解第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远处的青山 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
22、,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2、如何理解第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远处的青山 解题步骤: 1、如果是长句,要对句子进行准确的分层。 2、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还原。 3、如果它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难以找到,要从上下句或上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去寻找。 人类就像花朵重放一样能够缓慢而坚韧地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开创新的生活;(2分) 体现作者对于人类走出战争创伤,重建生活的坚定信念。(2分),20.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
23、的含意。(4分) 只可惜,这两样,如今的我们都缺少了,而且不以为渐渐失去的弥足珍贵。白马湖之春 白马湖水在阳光下不住地闪耀。想起朱自清先生写白马湖的诗句: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也想起他当年看到湖边系一条空无一人的小船的时候,他说过的话:我听见了自己的呼吸,想起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前者是他们这一代人心中常常涌起的诗意,后者是他们追求的境界吧?只可惜,这两样,如今的我们都缺少了,而且不以为渐渐失去的弥足珍贵。,20.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只可惜,这两样,如今的我们都缺少了,而且不以为渐渐失去的弥足珍贵。白马湖之春 解题步骤: 1、如果是
24、长句,要对句子进行准确的分层。 2、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还原。 3、如果它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难以找到,要从上下句或上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去寻找。我们生活中缺失了心中的诗意和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这样珍贵的东西, 人们对此麻木冷漠, 实在让人感到痛惜。,18.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展品。重建历史意识 解题步骤: 1、如果是长句,要对句子进行准确的分层。 2、借助句子的“尾重心”,句子结尾部分的相关词语易于表达该句中心; 3、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解说含蓄晦涩难懂的句子,一句一句对应,最
25、好不要改变顺序。,18.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展品。重建历史意识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 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 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每层2分),句子理解题技巧小结: 1、如果是短句,抓句中的关键词。2、关键词是情感词(动词),找出情感(动作)对象,联系上下文分析情感的原因并判断情感是什么。3、借助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上下文,联系语境解释词语的基本义。 4、借助词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喻、双关、反语、象征、对比等),解释词语的深层
26、义。 5、如果是长句,要对句子进行准确的分层。 6、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还原。 7、如果它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难以找到,要从上下句或上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去寻找。 8、借助句子的“尾重心”,句子结尾部分的相关词语易于表达该句中心; 9、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解说含蓄晦涩难懂的句子,一句一句对应,最好不要改变顺序。,练习巩固 12.请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母亲感叹:“是干娘救了你一命啊!” 韩清玲:是干娘浓密的枝叶托住我,使我不至于从树上掉下来摔伤,写出了干娘树的善良、博爱。(0分) 张其锐:1、母亲认为干娘树用树枝托住我,救了我一命。2、表现了对干娘树的感激。(1分)母亲对“干娘树”救
27、了我一命充满感激;(1分) 母亲希望我知恩图报。(2分),12.请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2)乡亲们却说,不就是一棵树吗,死就死吧。 仲腊梅:乡亲们不再尊敬干娘,也不再管她的死活了,他们觉得一棵树一点也不重要。(0分) 韩俊飞:乡亲们对干娘树的死活漠不关心,表达人性的冷漠和对生命的无视。(1分)乡亲们对“干娘树”淡漠、薄情,(1分) 作者对他们不满。(2分) 3分:方苏、蒋帅、臧晗、张其锐、方慧、张儒杰,12.请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母亲感叹:“是干娘救了你一命啊!”母亲对“干娘树”充满感激;(1分)母亲希望我知恩图报。(2分)(2)乡亲们却说,不就是一棵树吗,死就死吧。 乡亲们对“干娘树”淡漠、薄情,(1分) 作者对他们不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