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的丑角解读【摘要】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的浪漫喜剧之一,这部作品以浪漫爱情婚姻为主,充满了作者的早期理想。故事发生在第十二夜圣诞节的最后一夜,这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 第十二夜 是一部充溢着狂欢化色彩的喜剧。本文对第十二夜的丑角进行了研究。【关键词】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丑角在莎士比亚的喜剧, 第十二夜中,奥丽维娅作为一位高贵的伯爵小姐,自有其学识与修养。莎翁喜剧中的女主角们也都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奥丽维娅生的美丽,美得让人不敢仰视。连公爵也被她的风采所深深折服,赞叹她是降临凡间的天神。 当西巴斯辛初次遇见奥丽维娅,便“滋味莫难名,不识其中奥妙” 。 拥
2、有这般让人迷眩的美貌,若是生的性呆一些,怕只能是红颜薄命了。偏奥丽维娅却生的一副聪明头脑,注定不凡。 当薇奥拉扮作的侍童西萨里奥来访时,她蒙上面纱与侍女扮的一样,只为了试试来者的斤两,将其捉弄一番。而当西萨里奥离去时,她既怕他再来为公爵求爱,又怕他放弃了以后再不能相见,心中纠结之时,心生一计,差管家将自己的戒指送去,装作是西萨里奥硬要留下给她的,如此一来,既保留了面子,又让西萨里奥可以明白她的心事。足见奥丽维娅是个聪慧过人的女子。奥丽维娅不仅聪明,而且学识不凡。且她操持家务,指挥仆人也是井井有条,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主人。 美丽的女子大多爱被恭维,可是奥丽维娅不爱。当西萨里奥说要继续恭维她的言辞
3、时,她却让他捡重要的话说,将那些恭维话面了去。可见奥丽维娅并非一个爱慕虚荣,喜欢甜言蜜语的庸俗女子,而正是这种不慕虚荣的品质,才让她坚定不移的拒绝了公爵的求爱,去寻求自己真心爱慕的人。一、给人以精神享受小丑费斯特历来喜剧都倾向于讽刺,以下层人民为描写对象,通过滑稽可笑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起到一种娱乐的作用。因此,喜剧最初是一种闹剧。闹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观众留下内在的感染力,大多是以夸张和插科打诨来引起观众的笑声。随着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出现特别是经莎士比亚之手,大胆突破了以往传统,把歌颂放在首位,而辅之以温和的讽刺,为喜剧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从而区别于以往喜剧,开创了欢快喜剧的先河。莎
4、士比亚的喜剧中一般都有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诗意盎然的戏剧语言,动人的爱情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插科打诨,但莎剧受到较高评价不仅在于此,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通过喜剧这种艺术形式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倡导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蕴含了更深刻的内涵。其中丑角在作品中成为作者的传声筒,在剧中是关键性人物,丑角除了起娱乐作用外,他自身还具有更深层的内涵。这要追溯到丑角的来源。丑角通过狂欢放纵的方式再现了人民大众本真的生命价值,在日后的喜剧中自然的站到了平民大众的一边,他以通过逗人发笑来战胜现实的严肃与恐惧。于是丑角可以被认为是先知先觉的人物,能够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眼光和过人智慧看透事物存
5、在的原因及不合理性,并能够以幽默和包容的胸怀笑看一切。因此丑角的笑和丑角引发的笑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笑,代表着个体与集体在和谐一致的自由基础上的极度欢乐。丑角天生所具有的这种乐天精神和无所畏惧的个人意志被莎士比亚所吸取,使丑角在莎剧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成为他的代言人。浪漫喜剧第十二夜中的小丑费斯特便属于这一类,他不同于马伏里奥这一类丑角,是具有睿智精神和卓越胆识的真正小丑。他始终以机智的语言和幽默的动作为观众带来欢笑,但笑声背后投射出丑角智慧的光芒和体现出敢于揭露常人所不敢的勇气和精神。而马伏里奥则成为正面角色的反衬,是作者讽刺的一类丑角。他之所以成为被嘲讽的喜剧人物,是因为他表里不一,内心隐藏着出
6、人头地有朝一日向上爬的野心,与外表呈现出的清教徒式的生活背道而驰。他被女仆人玛利娅看透后步入设计好的圈套,因此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观众的笑声不同于前一类小丑引发的单纯的愉悦笑声,笑声背后带有对马伏里奥肮脏灵魂的鄙视。他与剧中费斯特小丑和女主角构成鲜明对比,他那只重地位财富的婚姻观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和对爱情的美好追求。 第十二夜作为莎士比亚浪漫喜剧的杰出代表,也是喜剧艺术的集大成者,幽默的语言和插科打诨通过小丑表现出来。小丑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同时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丑角,重新定位丑角,恢复丑角这一角色应具有的本来面目。丑角滑稽的动作、幽默机智的语言引人发笑,但这种笑应该给人以美感、令人深思,给人
7、以精神享受。这对于观众的身心甚至整个社会都有净化的作用。二、作为野心家的马伏里奥第二幕第五场中,在花园里马伏里奥的自我表演,是他隐秘的内心欲望的总爆发。在四下无人的时候,马伏里奥终于让我们看见隐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欲望到底是什么,也让我们清楚了是什么原因让马伏里奥在除了奥丽维娅之外的任何人面前,都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架子。他的自命不凡源于他痴心妄想能成为“马伏里奥伯爵” ,源于他对于奥丽维娅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玛利娅曾经对我说过小姐喜欢我;我也曾听见她自己说过那样的话,要说是她爱上了人的话,一定要选像我这种脾气的人” ,还源于他只活在自己被压抑的幻想中。他内心隐秘着这样一种畸形的婚
8、姻观,认为婚姻是抬高他身份的手段,他也时常陷落在自己已经成为“马伏里奥伯爵”这样的幻想中不可自拔。这种让他混淆了现实和虚妄的幻想使他时不时地摆出一副对任何人都颐指气使的姿态。到玛利娅为主导,托比爵士和小丑辅助的那场戏弄马伏里奥的闹剧为止,马伏里奥这条线索已逐渐进入高潮。玛利娅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语焉不详的情书,故意丢在马伏里奥的必经之路上。马伏里奥看到了心中的内容,更加放大了他深埋在心中的不为人知的欲望。心中的、四个字母本就是玛利娅的一场恶作剧,由于马伏里奥已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双眼,想尽千方百计把这四个字母往自己身上牵附,除了马伏里奥自己,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牵强附会有多么荒谬,只有
9、他自己,还沉浸在自己的野心达成的幻想中不肯清醒。 到了第四幕第二场,小丑伪装成牧师刺探马伏里奥时,马伏里奥仍没有从可悲的野心中认识到自己已经被戏弄,他被自己的痴心妄想牢牢地困住了,他无法发现这场闹剧中他所处的位置,直到喜剧第五幕的最后一场,当他和奥丽维娅对质的时候,才由奥丽维娅说出那封信是假的,才让他恍然大悟,才让他从自己狂妄的野心中清醒过来。但他一旦清醒过来,仍没有任何反省和改过的态度,而是恶言相向:“我一定要出这口气,你们这批东西一个都不放过。 ”马伏里奥野心家的特质不仅体现在他妄想通过和伯爵小姐的婚姻来达到自己可耻的目的,同时还表现在他有和野心家一般的即使失败了也只是一味怨恨,而不懂得反
10、省,形成了更大的野心和不为人知的隐秘心理。在以各类爱情圆满为结局的喜剧世界中,马伏里奥无法兴起多大的风浪,他是在这部“各遂所愿”的戏剧中,却没有遂逐自己心愿的人。三、丑角相对应美与理性的化身薇奥拉薇奥拉是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精心塑造并借以揭示人文主义理想和体现女性主义意识的美和理性的艺术形象。薇奥拉与罗瑟琳(皆大欢喜 )一样,是主动追求爱情、追求男性的代表。她对公爵早已有所耳闻,而船长的一番描述更加令薇奥拉对公爵产生一种好感。她女扮男装, 到公爵身边屈身为仆。然而,命运却又无情地捉弄这位对待爱情坚贞不渝的少女。奥西诺公爵深爱着奥丽维娅,并且对待爱情坚定执着,但是这不但没有让薇奥拉有半点放弃追求
11、公爵的念头,反而使她越发地爱奥西诺公爵。也许正是因为爱,因为她对公爵不懈追求爱情的折服,才使她不得不违心地替公爵求爱于伯爵小姐。在替公爵求爱的过程中,她既摒弃了女人惯常的嫉妒心,又表现出优雅的才情和过人的智慧。薇奥拉初次拜访奥丽维娅,就显现出她才思敏捷、谈吐不凡的高雅气质,连清高的奥丽维娅也要为她的迷人魅力所折服,甚至令奥丽维娅对她一见钟情。这种情节的安排似乎是对男性的一种讽刺,对地位的一种嘲笑,一位女扮男装的仆人战胜了公爵,赢得了奥丽维娅的芳心,这一方面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女性与男性有着某种共性特征,有着与男性同样的优越性,甚至有超越男性的特质。
12、薇奥拉的追求几乎把束缚在女人身上的封建婚姻意识扫得荡然无存。她执着地追求她所渴望的爱情,不论遇到多少阻碍,也不能让她放弃,更不会在意世俗的眼光。而更值得称道的是她对待爱情的无私。她愈是忠诚不苟地为公爵尽职,愈显示出她心灵和品德的美与高尚。因为爱情的痛苦是人类感情中纯个人的痛苦, 爱情的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但薇奥拉的行为,恰恰说明她突破了爱情的狭隘空间,表现了她的自我牺牲精神。薇奥拉在这点上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不仅远远高出莎翁笔下的其他女主人公,而且这种无私的精神也是很多男性身上所不具备的,同时对于宗教意识中认为女性“心性轻浮” ,是“不洁之物”等观念进行了有力地抨击。结论:第十二夜被莎评学者认
13、为是最能体现莎士比亚喜剧才能和精神的典范之作。它通过错综复杂的框架结构,生动诙谐的人物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个狂欢化了的世界。剧本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三个恶作剧:薇奥拉的女扮男装,托比、玛利亚以及小丑对马伏里奥的戏弄,托比对安德鲁的欺骗。这三个有心但并无恶意的恶作剧在结构上环环相套,形成这出浪漫喜剧的整体风貌。本文对第十二夜的丑角进行了研究。参考文献:1 石锐. 第十二夜与梁祝的比较 试论两剧中“女扮男装”的相似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1) 2 王一卓. 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8) 3 王艳. 角色凸显与丑角复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丑角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4 陈惇. 两相对照 层层铺垫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形象体系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