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稀便 , 应立即停药 , 并给以米汤或清淡素食 , 以养胃气。对于泻下量多 , 患者出现皮肤干燥、口渴 , 舌红等伤津症状时 , 应给予补充液体。对于胆结石患者 , 服药后 , 还应留样大便 , 并进行漂洗、过筛 , 寻找有无结石排出 , 若有 , 应留取标本。另外 , 观察大便对于服用驱虫药 , 助消化药亦有指导意义。313 观小便 对于服用利湿剂、逐水剂的患者 , 要特别注意观察小便的颜色、气味、数量 , 有无浑浊物及尿液 pH 值等。如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茵陈蒿汤 ,伤寒论中指出 , 服后“小便当利 , 尿如皂荚汁状 , 色正赤 , 一宿腹减 , 黄从小便去也” , 说明了观察尿液的临床
2、意义。综上所述 , 中药汤剂的给药方法、时间及服药后护理是多方面的 , 有待于同道共同探讨。现在中医临床上常出现方对而药不灵 , 这与上述三方面的欠妥不无关系。故建议应加强医务人员对中药汤剂的给药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 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在临床上应用。乙 醇 与 常 用 药 物 的 相 互 作 用罗晓清 , 曾庆荣 (武平县医院 武平 364300)摘要 : 目的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方法 本文介绍乙醇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结果 通过介绍 , 有利于临床正确使用药物 ,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结论 乙醇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十分广泛 , 临床应引起重视。关键词 : 乙醇
3、 ; 相互作用 ; 双硫仑样反应中图分类号 : R 96913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 100623765 (2004)0520176202乙醇与镇静催眠药相似 , 既是一种镇静剂 , 也是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 主要效应是分级抑制突触传递 , 首先是大脑皮层 , 其次为脊髓 , 最后为延脑。随着乙醇血液浓度的增加 , 可相继出现兴奋期 , 运动失调期和昏睡麻醉期 , 乙醇所表现出来的兴奋作用 , 实质上是一种脑抑制性神经机制受抑制后的脱抑制现象。进入体内的乙醇约 90% 98%在肝脏内被氧化代谢 , 其余以原型由肾脏或肺排出 1 。酒是日常生活中的饮料 , 酒含
4、乙醇 , 很可能与其他药物共用 , 所以有必要注意乙醇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乙醇本身是许多药物肝代谢酶的诱导剂 , 可以加速一些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转化 ,降低疗效。另一方面 , 少量的饮酒可以使消化道血管扩张 , 增加药物的吸收 , 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脏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 , 而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本文就乙醇与常用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 以供临床参考。1 乙醇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共同的特点是在其母核 72氨基头孢烷酸 (72A CA ) 环的 3 位上有甲硫四氮唑 (硫代甲基四唑 )取代基 , 其与辅酶 I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
5、 ,作者简介 : 罗晓清 , 男 , 36 岁 , 1990 年毕业于福建卫生学校 , 职称 : 主管药师。联系电话 : 0597- 4820602可阻止乙醛继续氧化 , 导致乙醛蓄积 , 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或双硫醒样反应 ) 2 。该反应是某些药物病人使用后 , 饮酒或含乙醇的药物配伍使用所引起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 ;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发热 , 面色腥红 , 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 ,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跳加速、烦躁不安、视觉模糊、精神错乱 , 甚至血压下降、休克。如 : 头孢哌酮钠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 , 故应用本品期
6、间 , 饮酒或静注含乙醇药物 , 将抑制乙醛去氢酶的活性 , 使血中乙醇积聚 , 出现嗜睡、幻觉等双硫仑样反应。又如 : 含甲基硫四唑侧链的头孢氧哌唑 , 可影响乙醇代谢酶醛脱氢酶的活性 , 导致乙醛积聚 , 出现面部潮红、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出汗、恶心、呕吐等双硫仑样反应。头孢曲松虽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 , 但新的资料记载 3 , 应用该药期间饮酒或合用含酒精的药物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除此之外 , 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拉氧头孢钠、氟氧头孢钠、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已证实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2 。因此 , 为了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 要服用上述药物期
7、间 , 除不能饮酒外 , 还应避免服务含乙醇的药物和食品 , 如调味剂、发酵的食醋 ; 糖浆剂、酊剂、人参蜂皇浆等滋补强壮剂。此外 , 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含乙醇的注射液 , 否则会出现隐匿性双硫仑样反应。2 乙醇与中枢抑制药乙醇对许多中枢抑制药具有协同作用。如乙醇与苯巴比妥合用时 , 可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增强 , 对肝微粒体酶有抑制作用。因此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 , 延长药物半衰期 ,表现为显著的协同作用。曾报道 4 : 在人体血乙醇浓度为100m g% , 如血中苯巴比妥浓度达 015m g% 即可导致死亡 , 而乙醇和苯巴比妥单独应用时的致死浓度分别为 500800m g% 和 10
8、29m g%。又如乙醇促进水合氯醛还原为作用时间更长的三氯乙醇 , 接着三氯乙醇抑制醇脱氢酶使乙醇氧化减慢。两者合用 , 可增强中枢抑制作用。据报道 5 , 连续应用水合氯醛数天的病人 , 饮酒后偶可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 表现为血管扩张、潮红、心动过速、低血压或头痛。安定与乙醇合用两者可发生明确的相互影响 , 从而导致精神运动受损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增强。此外 , 异戊巴比妥、阿普唑仑、氟西泮、劳拉西泮等与乙醇合用 , 能增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 三唑仑、奥沙唑仑、咪达唑仑、唑吡坦等与乙醇作用可加强镇静作用 ; 艾司唑仑、地西泮等与乙醇合用可彼此相互增强 ;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
9、氯米帕明、多塞平等与乙醇合用可产生明显的中枢抑制和低温性昏迷。3 乙醇与磺脲类降糖药乙醇具有内在降糖活性 , 可诱发低血糖 , 影响肝脏糖异生。同时应用乙醇和降糖药 , 乙醇可促进氯磺丙脲的肝代谢 ,引起轻度潮红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对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嗜酒者 , 大量饮酒后可出现低血糖 ; 饮酒的同时应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同时有资料显示 2 , 氯磺丙脲 , 格列本脲 , 格列吡嗪 , 甲苯磺丁脲等磺脲类降糖药与乙醇合用可引起明显的双硫仑样反应。4 乙醇与阿司匹林671海峡药学 2004 年 第 16 卷 第 5 期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
10、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阿司匹林可破坏胃粘膜屏障 , 使氢离子及其他离子反回弥 散增加 , 引起粘膜下毛细血管损伤、坏死及出血 ; 乙醇刺激胃粘膜 , 可增强阿司匹林对粘膜的作用 , 引起严重的出血倾向。同时 , 阿司匹林能使环加氧酶活性中心失活 , 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烷 A 2 (TXA 2) 的生成 ,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乙醇强化了阿司匹林对出血的影响。5 乙醇与其它常用药物抗厌氧菌和抗滴虫药甲硝唑与乙醇合用 , 甲硝唑可抑制醛脱氢酶和其它醇氧化酶 , 干扰乙醇代谢造成乙醛浓度增
11、高而导致乙醛中毒 ,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 乙醇有迅速的抗血管作用 , 可加重胍乙啶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和晕厥。乙醇还能增加利尿剂的利尿作用 ; 长期饮酒亦增强四氯化碳等肝脏毒性物质的毒性 ; 增加工业毒物如汞蒸气和铅的吸收 ; 加重呋喃类抗菌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等。参考文献 1 魏尔清主编 1 药理学前沿信号、蛋白质、基因与现代药理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9, 5051 2 高志成 , 陈丽华 , 等 1 双硫仑反应的发生与防治 J . 中国药事 ,2002, 16 (12) 772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 临床用药须知 M .第三版 , 北京
12、: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6371 4 魏尔清主编 1 药理学前沿信号、蛋白质、基因与现代药理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9, 5101 5 张安年等主编 1 临床常用非合理用药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3171药学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及用药情况调查分析魏郁晖 (福建医药学校 福州 350000)摘要 : 为了增强学生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加强防护措施 , 笔者对在医务室所诊的学生 , 包括 1999 级 2000 级在校生 3126 人 , 2002 年度 2558 人 , 就用药种类 , 防治情况 , 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关键词 : 呼
13、吸道感染 ; 药物治疗 ; 药学生 ; 分析中图分类号 : R 96913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 100623765 (2004)05201772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是指由病毒或少数细菌、支原体引起的鼻、鼻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 ,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而且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1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之一 , 1 年 4 季均可发生 , 特别多发生在秋、冬、春季。为了增强学生对该病的认识程度 , 防治意识、笔者对在医务室就诊的学生进行了调查。1 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医药学校 1999 级至 2001 级在校生 , 共 3126人。对 2002 年度因上呼吸道感染的
14、 2558 名学生在医务室就诊及用药、防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按照上呼吸道感染总发病、多次发病 (2 5 次 ) 2 , 偶尔发病 (1) 及用药种类、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学分析。2 分析结果各年级学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用药情况调查 (见表 1) ,上呼吸道感染的总发病人数为 2558 人占 81183% ; 多次发病的人数为 657 人 , 占 21101% ; 偶尔发病人数为 1901 人 , 占60181%。用药种类 : 用 1 2 种的人数为 1763 人 , 占 68192% ;两种以上的人数 795 人 , 占 31181% ; 用药不良反应人数为 83人 , 占 3125% (见表
15、1)。总发病 , 多次发病 , 偶尔发病各年级比较 ; 1999 级总发病与 2000 级和 2001 级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V2 = 29164,V2 = 50118, P 0105)2000 级和 2001 级相比较无差别 , 1999 级多次发病与 2000 级和 2001 级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V2= 12155, V2= 35179,P 0105) , 2000 级偶尔发病与 2001 级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V2= 1114, P 2种构成比 (%) 1 2种构成比 (%) 2种构成比 (%)1999 916 677 73191 137 14196 540 58195
16、468 69113 209 30187 651 96116 26 31842000 1060 889 83187 224 21113 665 62174 625 70130 264 29170 868 97164 21 21362001 1150 992 86126 296 25174 696 60152 668 67134 324 32166 889 96137 36 3163合计 3126 2558 81183 657 21102 1901 60181 1763 68192 795 31108 2475 96176 83 3125311 呼吸器官从鼻腔开始到环状软骨末端称上呼吸道。上呼吸道
17、感染多指鼻、喉的急性炎症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 近年来 , 由于应用抗生素早期投药使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得到良好的控制 , 而病毒性感染和支原体感染则逐年上升 3 , 其中 8% 16% 由细菌引起 , 其余病原体多为病毒。普通感冒常作者简介 : 魏郁晖 , 男 , 30 岁。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职称 : 助理、讲师。从事临床药理教学。联系电话 : 13328691520见病原体 : 鼻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 ; 流行感冒常见病原体 :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3 。312 细菌引 多为急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腺炎、扁桃腺周围红肿、咽 口夹 炎 , 由于病毒种类较多 , 人类对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多较弱且短暂无交叉免疫 , 故 1 人 1 年内可多次发病 , 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有普通感冒、流感、腺病毒感染、疱771Strait Pharm aceu tical Jou rnal V o l 16 N o. 5 2004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