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耕地土壤属性第一节 耕地土壤类型一、土壤类型及分布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 年山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系统,稷山县土壤共分两大土类,六个亚类,十四个土属,三十五个土种。根据 1985 年山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稷山县土壤分为两个土类,五个亚类,十一个土属,二十五个土种。其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随地形呈明显变化。具体分布见下表 3-1。注:一、表中分类是按 1985 年分类系统分类。二、土壤类型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中的分类是按照 1983 年标准分类,土类、亚类 、土属、土种后面括号中即是 1985 年标准分 类。三、本部分除注明数据为此次调查测定
2、外,其余数据文字内容均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数据。表 3-1 稷山县土壤分布状况土 类 面积(亩) 亚类面积(亩) 分 布淋溶褐土45691.3西社镇中土地至陈家山中山区、海拔1100-1716 米褐土性土392963.2西社、化峪、太阳等乡镇的海拔 700-1100米低山区及南北两山丘陵地带和山前倾斜平原以及二级阶地上部褐 土 857245.7石灰性褐土418591.2分布于本县二级阶地上脱潮土69109.2分布于一级阶地较高处稷峰镇 108 国道以北及蔡村乡的坡下一部分潮 土 172180.7潮土 汾河两岸河漫滩和一级阶地、 较低处2103071.52 个土 类 1029426.4 102
3、9426.4二、土壤类型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一)褐土褐土分布在平川二级阶地,山前倾斜平原,丘陵和山区的广大地区,海拔在400-1716 米之 间,包括八个 乡镇, 为全县主要土壤,占普查面积的 83.26%。由于全县牌暖温关干旱的季风气候带,夏季短、温度高又多雨,冬季长、寒冷又干燥。植被多呈旱生型,如:荆条、酸枣,狗尾草、蒿类等。本县褐土,除山地为白云岩、花岗片麻岩、石灰岩、砂岩等风化物形成外,一般都是在富含碳酸 盐的第四纪黄土上发育形成的。成土过程不受地下水影响。褐土一般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盐基饱和。全剖面呈微碱性反应(PH值 7.78-8.6)。其主要特征是:土层深厚,土 质均匀,灰
4、棕灰褐色,由于土体中有一定的淋溶淀积作用,心土或底土层的水热条件比较稳定,故在心土或底土层有一层厚约 5-30cm 棕褐色色粘化层,同层或以下,有一厚度不等的钙积层,其碳酸钙含量较高,低者达 1-6%,大部分为 8-16%,高者达 47.3%。同时还有一定的石灰结核。耕地土壤,由于耕层经淋溶后, 虽尚呈强石灰反 应,但无石灰斑纹的聚积,而在 30cm 以下的亚表土心土层,常有假菌丝状斑纹淀积,说明有碳酸钙的淋移淀积现象。本县土体结构除表层常为屑粒状和碎块状外,一般均为块状棱柱状,一般耕性良好,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淋溶褐土为 36.63g/kg、褐土性土为 24.4g/kg、石灰性褐土为 19
5、.77g/kg。褐土是本县的主要农业土壤,若干年来,大部分虽然保留着褐土应有的特征,但和原来的褐土亦有所不同了,因为人类的频繁活动也直接影响其成土方向。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自然土壤的特征完全消失。相反,在褐土(农业土壤)中, 还保留着深刻的自然烙印。褐土的主要特征,我们是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考虑的。3由于生物、地形部位和小气候及人为利用的同,使其内部产生了差异,根据 这些差异和附加的成土过程及土类之间的过渡,我们把褐土分为: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四个 亚类, 现分述如下:1、淋溶褐土(1)砂岩质淋溶褐土(砂泥质淋溶褐土)土种:中厚层砂岩质淋溶褐土(代号 1)(砂泥质
6、淋土)1)地理分布:本县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西社镇的中土地至陈家山一带的中山区,海拔在 1100-1716 米之间,并常与山地褐土呈复域存在,如:马家沟林场等地。2)形成与特征:淋溶褐土,土层浅薄,均为未开垦种植的自然土壤。延期植被 较好 ,且种 类繁多,有油松、山杨、以及 荆条、五味子、白草、苔 藓、地衣等,一般覆盖率阴坡达 80%以上,阳坡达 70-80%,大多数次生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和旱生灌植物。该土的特征是:具有比较明显的淋溶层,土层中碳酸钙含量较低,PH 值为 7.7-8.0。但由于其土层较薄,粘化层不甚明显。同时,覆盖度大,土壤经常保持湿润,表层具有 2-5cm 厚的杜枝落叶 层,
7、其下为 10cm 厚的腐殖质层,颜色发灰,疏松,无石灰反应。有机质含量可达 9.627%,有 稳定的团粒结 构,其下 为心土层,约 40cm 左右,质地 轻砂壤,土体疏松湿润,有较多的植物根,无石灰反应。养分:据此次调查测定,有机质为 36.63g/kg,全氮 为 1.387 g/kg,有效磷 为22.04 mg/kg,速效钾 196.43 mg/kg,缓效钾 838.78mg/kg,有效硫 25 mg/kg,有效铜1.53 mg/kg,有效 锌 1.53 mg/kg,有效锰 7.86mg/kg,有效铁 6.28mg/kg,有效硼0.5mg/kg,有效钼 0.2 mg/kg。3)主要类型:本亚
8、类分为砂岩质淋溶褐土和石灰岩质淋溶褐土两个土属。现分别论述:砂岩质淋溶褐土:砂岩质淋溶褐,面积 11895 亩,占普 查面积的 1.15%,主要分布在 陈家山顶部,4是我县山区最高的一部分,海拔 1400-1716 米。砂岩质淋溶褐土只有中厚层砂岩质淋溶褐土一个土种。 (代号 1)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庄头北偏西 60700 米处,海拔 1530 米,母质为砂岩。0-3cm 为杜枝落叶层。3-10cm 黑褐色,轻壤疏松多孔,团粒状结构,植物根多。10-35cm 褐色,轻壤稍紧多孔,团粒结构,植物根多。35-45cm 褐色,轻壤块状结构,稍紧多孔,植物根多。45cm 以下为基岩。全剖面无石
9、灰反应。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2表 3-2 中 厚 层 砂 岩 质 淋 溶 褐 土 的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3 枯 枝 落 叶3-10 5.727 0.261 0.034 7.85 0 21.810-35 4.699 0.219 0.028 7.82 0 23.235-45 缺 土45 以 下 为 基 岩石灰岩 质淋溶褐土(灰泥质淋溶褐土)土种:中厚层石灰岩质淋溶褐土(代号 2)(灰泥质淋土)石灰岩质淋溶褐土是我县北部陈家山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有 33796.3 亩,占普查面积的 3.28%。主要分
10、布在中土地上下,海拔 1100-1400 米处。石灰岩质淋溶褐土只有中厚层石灰岩质淋溶褐土一个土种。 (代号 2)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柳林东偏南 60500 米上,海拔 1250 米,母质为石灰岩。50-5cm 为杜枝落叶层。5-20cm 棕褐色,质地轻壤,屑粒状结构,疏松多孔,有蚯蚓 粪,植物根多。20-50cm 灰褐色, 质地轻壤,粒状 结构,土体稍 紧,孔隙中量,植物根多。50cm 以下为基岩。石灰岩质淋溶褐土表层有 0-5cm 的枯枝落叶层,其下为腐殖质层,色灰褐,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较薄,表层疏松为屑粒状结构,下 层块状,无石灰反应。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3表 3-3 中 厚
11、 层 砂 岩 质 淋 溶 褐 土 的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5 枯 枝 落 叶5-20 9.627 0.441 0.067 7.78 1.63 26.920-50 2.799 0.141 0.060 8.00 2.40 23.250 以 下 为 基 岩2、山地褐土(褐土性土)1)地理分布: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西社、路村、修善等乡镇的低山区,其上限与淋溶褐土呈复域存在,其下限与褐土性土交错。海拔在 700-11000 米之间。2)形成及特征:本县山地褐土大多发育在花岗片麻岩、石灰岩和白云岩风化物及第四纪黄
12、土母质上,其自然植被以草、灌植被为多,主要 为旱生型植物。如:荆条、白草、蒿类等为多。土层厚薄依据其母质的不同或侵蚀的强弱,一般为 10-30cm,地表常有较薄的枯枝落叶层,腐殖层厚度常在 10cm 以下,剖面 颜色常因母 质不同及腐殖质含量多少而异,心土层呈碎块状结 构,再下 为半风化的母岩 层。全剖面质地变化,由于母质的不同, 质地为轻壤中壤,表 层有石灰反应,6从上到下石灰反应由弱到强,全剖面为微碱性反应。养分:据此次调查测定,有机质为 31.56g/kg,全氮 为 1.43 g/kg,有效磷 为 20.07 mg/kg,速效钾 210.94 mg/kg,缓效钾 800mg/kg,有效硫
13、 25 mg/kg,有效 铜 1.56 mg/kg,有效锌 1.59 mg/kg,有效锰 8.59mg/kg,有效铁 6.33mg/kg,有效硼0.5mg/kg,有效钼 0.2 mg/kg。3)主要类型:依据山地褐土的母质类型和农业利用方式分为: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石灰岩质山地褐土、白云岩质山地褐土、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等四个土属,现分术如下。花岗 片麻岩质山地褐土(麻砂质褐土性土)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为吕梁山海拔 600-1100 米主要土壤类型,面积73761.3 亩,占普查面积的 7.19%。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植被以草、灌为主,覆盖度在 60-70%,表 层也能形成浅薄的枯枝落叶层
14、,背阴或地 势低凹处覆盖度大,以发展林牧业为主。气候特点接近平川,温度高,雨量少,土体干旱,氧化过程较为强烈,有机物质矿化度加快,腐殖质分解迅速,土层较薄,有机 质较 淋溶褐土低。土体淋溶微弱,含有盐基物质,土体从上到下都有石灰反应。心土层以下,即过渡到半风化的母岩层。根据土体厚度的不同,划分为薄层花岗看麻岩质山地褐土和中厚层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两个土种。A、薄层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代号 3)(麻砂 质立黄土)薄层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吕梁山,海拔 600-1100 米之间,面积67509.6 亩,占普查面积的 6.56%。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路村乡刘家庄石井沟水池正北 11
15、0 米处,海拔 740 米。0-2cm 枯枝落叶层。72-4cm 灰褐色,轻壤疏松多孔,粒状结构,植物根多。4-17cm 灰褐色,质地轻壤,稍紧多孔,粒状 结构,植物根多。17cm 以下为基岩。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4表 3-4 薄 层 花 岗 片 麻 岩 质 山 地 褐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4 3.294 0.165 0.095 8.20 11.4 8.64-17 2.071 0.102 0.099 8.37 11.6 6.8以 下 基 岩B、中厚 层花 岗片麻岩 质山地褐土
16、(代号 4)(麻砂质立黄土)中厚层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黄华峪东侧山区和范家土地庙以西一带,海拔 600-700 米,面 积 6521.7 亩,占普查面积 的 0.63%。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距开东小堡子正西 130 米处,海拔 661 米。0-2cm 枯枝落叶层。2-29cm 灰褐色,轻壤疏松多孔,块状结构,植物根多。29-45cm 灰褐色,轻壤紧中多孔,块状结构,植物根多。45cm 以下为基岩。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5表 3-5 中 厚 层 花 岗 片 麻 岩 质 山 地 褐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17、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29 2.961 0.188 0.058 8.05 22.6 9.629-45 2.648 0.157 0.062 8.10 42.3 7.7以 下 基 岩8石灰岩 质山地褐土(灰泥质褐土性土)土种:薄层石灰岩质山地褐土(代号 5)(耕薄灰泥质立黄土)石灰岩质山地褐土,面积不大,分布在路村乡佛峪口和李马吴的后山上以及修善乡上王尹以南部分,海拔 1000-1300 米,面 积 12756.3 亩,占普 查面积的 1.24%。石灰岩质山地褐土只有薄层石灰岩质山地褐土一个土种。 (代号 5)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稷王山下,海拔 661 米处,母 质为石
18、灰岩。0-1cm 枯枝落叶层。1-12cm 黑褐色,轻壤疏松多孔,屑粒状结构,多蚯蚓粪。12-23cm 黑褐色,中壤稍松中孔隙,粒状结构, 夹有石块。23cm 以下为基岩。全剖面呈石灰反应,植物根多。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6表 3-6 薄 层 花 岗 片 麻 岩 质 山 地 褐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1 枯 枝 落 叶1-12 3.123 0.179 0.043 8.15 22.2 13.112-23 1.877 0.102 0.034 8.20 26.5 12.7以 下 基 岩机 械 组 成 %
19、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11-1212-23 30.95 32.65 9.79 12.65 13.96 36.40 中 壤以 下 基 岩石灰岩质山地褐土区气候接近淋溶褐土区,雨量比淋溶褐土区少,植被以草、灌为主,植被覆盖度较高,一般均在 50-60%,土 层较 薄,只有 20-30cm。表 层有明9显的枯枝落叶,腐殖质层较薄,粘化 钙积很不明显,石灰反应强烈。由于山高坡陡,石历史阶段土薄,农业生产难以利用,可以 发展林牧业。白云岩 质山地褐土(灰泥质褐土性土)土种:薄层白
20、云岩质山地褐土(代号 6)(薄砾灰泥质立黄土)白云岩质山地褐土分布在稷王山顶端,面积 1927.6 亩,占普查面积的 0.19%,海拔 1100 米以上。植被多以草、灌为主,有荆条,酸 枣等,覆盖度占 60-70%,应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白云岩质山地褐土只有薄层岩质山地褐土一个土种。 (代号 6)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稷王山塔下,海拔 1170 米处,坡度 较陡,侵蚀严重。0-1cm 枯枝落叶层。1-20cm 黑褐色,质地轻壤,屑粒结构,疏松多孔,多植物根,有蚯蚓粪,石灰反应强烈。20-30cm 黑褐色,质地轻壤,屑粒结构,疏松孔隙中量,石灰反 应强烈。 30cm 以下为基岩。剖面理化性状
21、见表 3-7表 3-7 薄 层 白 云 岩 质 山 地 褐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1 枯 枝 落 叶1-20 5.356 0.293 0.041 8.00 0.7 22.220-30 3.682 0.207 0.045 8.02 0 22.5以 下 基 岩耕种 红黄土质山地褐土(红黄土质褐土性土)(褐土性土属)土种:中厚层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代号 7)(耕红立黄土)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为我县稷王山下的一个土属,植被仍以草、灌为主。气候特点接近平川,温度高,雨量少,土体干旱,氧化过程较为强烈,有机
22、物质矿化速度加快,腐殖质分解迅速。10土体淋溶微弱,含有盐基物质,土体从上到下都有石灰反应,心土 层可见粘粒移动,有少量的白云假菌丝 体碳酸钙淀积。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只有中厚层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一个土种(代号 7)。面积 5619.4 亩,占普查面 积的 0.55%,海拔 800-900 米之间,主要分布在修善乡上王尹周围一带。剖面地点:修善乡上王尹村正西牛家湾麦有地。0-20cm 灰褐色,中壤块状,疏松多孔,有少量的蚯蚓粪,植物根多。20-42cm 灰褐色,重壤块状,紧实中孔隙,有少量的蚯蚓粪,植物根中量。42-85cm 深褐色,重壤块状结构,紧实少孔,有少量假菌丝体碳酸钙淀积。85-1
23、15cm 灰黄色,重壤块状结构,土体紧实少孔,有少量假菌丝体碳酸钙淀积。115-150cm 灰褐色,中壤块状结构,紧实少孔,有少量假菌丝体碳酸钙淀积。通体石灰反应较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8表 3-8 薄 层 花 岗 片 麻 岩 质 山 地 褐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20 0.952 0.064 0.047 8.20 14.1 10.220-42 0.666 0.043 0.039 8.20 19.1 11.142-85 0.414 0.037 0.033 8.30 22.6 9.185-11
24、5 0.367 0.027 0.042 8.25 22.5 8.9115-150 0.336 0.028 0.048 8.28 21.9 8.8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20 13.17 45.71 12.19 12.27 11.73 41.12 中 壤20-42 5.33 43.37 11.98 17.29 22.03 51.30 重 壤42-85 7.86 44.62 10.86 18.70 17.96 47.52 重 壤85-115 9.42 42.
25、42 11.72 17.57 18.87 48.16 重 壤115-150 10.57 45.90 11.83 15.71 15.99 43.53 中 壤总之,山地褐土是山高石头多,土层极薄, 农业生产难以利用,但小气候 还是不11错,应有计划地发展林牧业。(3)褐土性土1)地理分布:褐土性土主要分布在南北两山的丘陵地带和山前倾斜平原以及二级阶地的上部,包括西社、路村、修善等乡镇的大部分,化峪、翟店、太阳等乡镇的一少部分。2)形成及特征:褐土性土一般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母质及洪积母质上,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多孔,通透性较好,自然植被较少,只有在坡 边 、荒地有少数自然植被,但多 为旱生的酸枣
26、、狗尾草、蒿类等,因此受到地面水、风等侵蚀、切割,所以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表土每年流失很多,有机 质含量低,故熟化程度较差。在剖面形态上,无明显的发育特征,一般层次过渡不明显, 质地轻壤重壤。心土中有白色假菌丝体,部分有料姜,呈微碱性反应 。养分:据此次调查测定,有机质为 24.4g/kg,全氮 为 1.043 g/kg,有效磷 为 20.63 mg/kg,速效钾 205.98 mg/kg,缓效钾 921.93mg/kg,有效硫 25.01 mg/kg,有效 铜1.32 mg/kg,有效 锌 1.45 mg/kg,有效锰 6.86mg/kg,有效铁 4.98mg/kg,有效硼0.866mg
27、/kg,有效钼 0.219 mg/kg。3)主要类型:根据母质的不同,划分为: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等三个土属。现分别论述:耕种 红黄土质褐土性土(红黄土质褐土性土)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发育在第四纪红色黄土上,现为农业用地,多 为梯田或坡地,耕层浅薄,土体干旱,地面有不同程度的侵蚀。颜色多为红褐色,微碱性反应。今后在改良、培肥和利用上应走有机旱作道路。本土属据侵 蚀程度不同,划分为轻度侵蚀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和中度侵蚀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两个土种。A、轻 度侵蚀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代号 8)(耕红立黄土)12轻度侵蚀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群众叫红土。
28、主要分布在修善乡东王以西,西王以南一小部分,面积 1230.4 亩,占普 查面积的 0.12%,海拔 650 米上下/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修善乡西王村二队谷场正南 300 米处,海拔 602 米。0-20cm 灰褐色,质地中壤,粒状结构,疏松多孔,稍 润,有中量蚯蚓粪和少量灰碴,多量植物根。20-43cm 灰褐色,中壤块状结构,稍紧中孔,有少量蚯蚓粪和少量灰碴,有中量植物根系。43-82cm 棕褐色,中壤块状结构,土体稍紧,少量孔隙,有少量 丝状碳酸钙淀积物。82-110cm 灰褐色,轻壤块状结构,稍紧,少孔隙,有少量 丝状碳酸钙淀积物。110-150cm 灰褐色,质地中壤,块状结构,
29、稍 紧少孔隙。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9表 3-9 轻 度 侵 蚀 耕 种 红 黄 土 质 褐 土 性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20 0.582 0.034 0.050 8.40 8.9 8.420-43 0.435 0.037 0.051 8.40 8.8 7.343-82 0.403 0.034 0.054 8.40 8.7 8.082-110 0.477 0.036 0.050 8.35 8.2 8.5110-150 0.505 0.041 0.034 8.02 1.1 15
30、.3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20 16.20 52.83 10.16 8.13 12.68 30.97 中 壤20-43 11.06 54.90 11.19 9.15 13.70 34.04 中 壤43-82 14.96 55.01 9.17 9.16 11.70 30.03 中 壤82-110 15.79 56.26 6.10 8.14 13.71 27.95 轻 壤13110-150 12.93 44.32 10.30 14.43 18.02 42.
31、75 中 壤从表 4-8 可以看出,此土质地和养分含量都不错,只是由于地形不好,所以应修好梯田,搞好水土保持。B、中度侵 蚀 耕种红黄土 质褐土性土(代号 9)(耕红立黄土)中度侵蚀耕种红黄土质褐土性土,群众叫黄土,主要分布在修善乡的杨家庄、中王尹、刘家庄一带,还有西社镇三界庄以北, 赵家庄以西一部分。面积 16775.6 亩,占普查面积的 1.63%,海拔 700-800 米。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位置:西社镇三界庄堡子城正南 10 米处。0-16cm 灰黄褐色,质地中壤,块状结构,疏松多孔,有少量蚯蚓 粪,植物根多。16-33cm 红褐色,质地重壤,块状结构,疏松,孔隙中量,有少量假菌丝状
32、碳酸钙淀积物,植物根系中量。33-70cm 黄褐色,中壤块状结构,稍紧,孔隙少量,有少量植物根系。70-100cm 黄褐色,中壤块状结构,紧实,有少量植物根系。100cm 以下为基岩。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10表 3-10 中 度 侵 蚀 耕 种 红 黄 土 质 褐 土 性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16 1.001 0.059 0.043 8.26 13.8 14.316-33 0.506 0.033 0.031 8.29 4.8 19.533-70 0.417 0.027 0.
33、034 8.45 16.6 12.270-100 0.187 0.019 0.040 8.60 7.8 11.1以 下 基 岩深 度cm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14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16 12.58 42.95 10.23 16.36 17.88 44.47 中 壤16-33 4.19 40.4 14.51 24.86 16.04 55.41 重 壤33-70 14.48 41.50 10.13 14.17 19.72 44.02 中 壤70-100 13.47 44.54 10.
34、12 14.18 17.69 41.99 中 壤从表 4-9 可以看出,此土表层质地好,第二 层较粘,这与地形不能深耕有密切关系。相应的各种养分含量也就是表层好于第二层,此土可以发展牧草。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黄土质褐土性土)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分布于南北两山的丘陵区,它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母质上,在程度不同侵蚀下,成土作用较弱,故土体上下无明显层理发育.但土壤疏松多孔,多为轻壤-中壤。由于所 处 地形部位较高,起伏大,地表径流 较强,水蚀严重,有深度不等的切沟,地形破碎,地下水位深,土体厚而干旱,地面覆盖极差,除较矮小的旱生草本植被,如:狗尾草、青蒿等外,还有少量酸枣。全剖面,块状结构,微碱反应。多
35、采用一年一熟制,以小麦为主,亩产 200 斤左右,其次是马铃薯等。本土属分轻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和中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两个土种。A、轻 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代号 10)(耕立黄土)轻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群众叫黄土,分布于修善乡石佛沟、下王尹等地带。面 积只有 5824.5 亩 ,占普 查面积的 0.57%。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典型剖面位置:修善乡石佛沟东坡顶 915 米处,海拔 669.5 米。019cm 灰褐色,中壤粒状结构,疏松多孔,有很多蚯蚓 粪及少量灰碴,多量植物根。1945cm 灰褐色,中壤块状结构,土体稍 紧中孔隙,有少量 丝状碳酸钙,中量植物根。4587cm
36、灰褐色,中壤块状结构,土体稍 紧少孔隙,有少量植物根系。87110cm 灰褐色,中壤块状结构,土体稍 紧少孔隙,有少量植物根系。15110150cm 浅灰褐色,重壤块状结构,土体稍 紧少孔隙,有少量植物根系。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除第一层以外,下 边四层土都有少量的丝状碳酸钙淀积物。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11表 3-11 轻 度 侵 蚀 耕 种 黄 土 质 褐 土 性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19 0.872 0.057 0.053 8.30 7.4 8.519-45 0.834 0.059 0.06
37、9 8.29 13.6 8.545-87 0.529 0.043 0.049 8.31 13.1 9.587-110 0.465 0.034 0.062 8.26 12.7 8.5110-150 0.526 0.036 0.063 9.30 11.1 9.5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19 13.93 54.89 8.74 8.35 13.91 31.18 中 壤19-45 12.86 50.58 9.76 9.56 16.97 36.29 中 壤45-87
38、 6.39 49.01 11.85 12.66 20.09 44.60 中 壤87-110 14.66 40.80 9.79 14.68 20.77 44.54 中 壤110-150 8.91 43.59 11.27 14.24 21.99 47.50 重 壤从表 4-10 可以看出,此土是一个比较好的土种,养分含量较高,土体结构好,但由于地处丘陵、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改良利用方向,首先是搞好水土保持,走有机旱作道路。部分地还 可退耕还林还牧。B、中度侵 蚀 耕种黄土 质褐土性土(代号 11)(少姜立黄土)中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群众叫黄土,分布于宁南、宝泉、峨眉、坞堆坡、西王下凹、
39、北王坡、下王尹、三交以南等东西一长带状,又有吕梁山下的麻古垛、清水庄、范家庄、李家坡等东西一长带状,还有路村乡 刘家庄村北一小部分。面积1678501.3 亩,占普查面积的 7.63%。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典型剖面位置:西社镇三界庄李家堡正南 150 米处,海拔 660 米。0-17cm 灰褐色, 质地中壤,块状结构,疏松多孔,有多量植物根系。17-40cm 红 褐色,中壤 块状,稍紧中孔隙,植物根多。40-86cm 黄褐色,中壤 块状,稍紧中孔,有少量料姜,植物根中量。86-116cm 黄褐色,中壤块状,土体稍紧少孔隙,植物根少量。116-150cm 黄褐色 ,中壤块状,土体稍紧少孔隙,植物根
40、少量。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12表 3-12 中 度 侵 蚀 耕 种 黄 土 质 褐 土 性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17 0.634 0.035 0.039 8.29 18.8 8.617-40 0.575 0.040 0.041 8.29 21.6 8.340-86 0.224 0.016 0.035 8.54 16.4 8.786-116 0.170 0.016 0.039 8.59 14.7 8.6116-150 0.225 0.018 0.041 8.62 14.2 9
41、.7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17 11.73 50.45 9.08 13.12 15.62 37.82 中 壤17-40 10.63 46.50 10.34 13.43 19.10 42.87 中 壤40-86 16.13 47.22 11.05 8.04 17.56 36.65 中 壤86-116 8.84 51.96 12.22 19.16 7.82 39.20 中 壤116-150 11.69 50.47 12.12 19.98 6.74 37.8
42、4 重 壤此土是我县农业生产上较大的一个土种,通体是中壤,由于地处丘陵,养分含17量又低,所以改良利用方向同轻度侵蚀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耕种洪 积黄土褐土性土(洪积褐土性土)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面积 196296.8 亩,占普查面积的 19.06%,从面积上看,它是我县第二位,从土种上看它是我县土种最多的一个土属,主要分布在吕梁山洪积扇的中下部,面积大,分布范围广。适合小麦、棉花等,小麦亩产 400500 斤,多采用一年一熟制或两年三作。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这类土壤地势高差悬殊甚大,植被稀疏,雨水 积蓄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发育微弱,一般无发生层次,母 质特征明显,质地轻壤中壤。气温高,少雨
43、,土体处于干燥状态,有机质矿化速度加快,腐殖质分解迅速,因而有机质含量较低,影响着 农业产量的上升。根据剖面形态特征的不同,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可划分为六个土种。A、砂壤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代号 12)(耕洪立黄土)砂壤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群众叫砂土,面积 4101.9 亩,占普 查面积的 0.4%。此土面积少,还是零星分布于化峪镇的西北一部分土地,路村乡路村村东一部分,还有西社镇薛家庄村东北上一部分。此土通体砂壤,石灰反应比较强烈,养分含量低、易漏水漏肥、耕性好,所以不是好土种。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西社镇麻参坡山底井北偏东 100100 米处,海拔 518 米。0-27cm 黄色
44、,砂壤粒状 结构,疏松中孔,有中量石块和多量根系。27-75cm 黄色,砂壤粒状结构,土体疏松,少量石块和中量根系。75-89cm 浅灰黄色,砂壤粒状,稍松中孔,少量植物根。89-150cm 黄色,质地轻壤,粒状结构,稍松中孔隙,有少量植物根系。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13表 313 砂 壤 耕 种 洪 积 黄 土 褐 土 性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180-27 0.569 0.034 0.070 8.45 6.7 7.127-75 0.534 0.078 0.040 8.45 7.7
45、 7.375-89 0.357 0.020 0.075 8.60 10.7 6.089-150 0.600 0.030 0.051 8.40 9.5 8.389-150 0.483 0.033 0.053 8.47 9.8 8.2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27 50.83 32.46 5.07 5.88 5.76 16.71 砂 壤27-75 46.37 36.10 5.01 6.83 5.69 17.53 砂 壤75-89 75.45 12.03 5.0
46、2 3.73 3.77 12.52 砂 壤89-150 29.03 48.33 10.07 4.83 8.74 23.64 轻 壤89-150 27.65 52.67 7.07 4.85 7.76 19.68 轻 壤B、轻 壤深位中砂壤 层 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代号 13)(耕洪立黄土)轻壤深位中砂壤层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群众叫绵土,面积 820.3 亩,占普查面积的 0.08%,主要分布于城关镇陶梁村东北一小部分。此土种在 69cm 出现36cm 厚的砂 层, 这样保肥保水性能差,再加上养分含量低,所以 说不是一个好的土种。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城关镇陶梁村果园东南角 20 米,海
47、拔 447 米处。0-18cm 浅灰色, 轻壤块状结构,疏松多孔,有少量蚯蚓粪和中量植物根系。18-54cm 灰褐色, 质地轻壤,块状结构,土体稍紧少孔,有中量的丝状碳酸钙淀积物, 还有少量植物根。54-69cm 灰褐色, 质地轻壤,块状结构,稍紧少孔隙,有多量的丝状碳酸钙淀积物。69-105cm 灰褐色,砂壤稍紧少孔隙,有多量丝状碳酸钙淀积。105-150cm 灰褐色,重壤块状结构,土体紧少孔隙,有多量的丝状碳酸钙淀19积物。全剖面石灰反应上边比下边强烈。剖面理化性状见表 314表 314 轻 壤 耕 种 洪 积 黄 土 褐 土 性 土 理 化 性 状深 度cm有 机 质(%)全 氮(%)全
48、 磷(%) PH碳 酸 钙(%)代 换 量me/百 克 土0-18 0.737 0.048 0.048 8.48 10.1 7.018-54 0.491 0.042 0.061 8.48 15.1 7.254-69 0.519 0.051 0.051 8.40 11.8 8.669-105 0.625 0.051 0.055 8.50 12.2 6.1105-150 0.813 0.053 0.059 8.25 14.3 12.2机 械 组 成 % (粒 径 :MM)深 度cm 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0.01 质 地 名 称0-
49、18 24.35 48.11 8.02 7.01 12.51 27.54 轻 壤18-54 42.30 31.12 6.02 8.03 12.53 26.58 轻 壤54-69 30.56 39.55 6.08 9.13 14.68 29.89 轻 壤69-105 62.47 18.03 5.01 5.00 9.49 19.50 砂 壤105-150 20.42 32.87 9.24 13.35 24.12 46.71 重 壤C、中壤耕种洪 积黄土褐土性土(代号 14)(耕洪立黄土)中壤耕种洪积黄土褐土性土,群众叫壤土,面积 160243.2 亩,占普 查面积的15.56%,该土面 积较大,分布在路村 乡的大部分村庄,化峪镇程杜村周围以及西社镇高渠村以东大部分村庄, 还有修善乡的三王到翟店镇西位坡东西一长条。典型剖面描述如下:剖面地点:西社镇仁义六队羊圈南偏东 30200 米处,海拔 482 米。0-20cm 灰褐色,中壤粒 结构,疏松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