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420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太极拳论】白话解析【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 1736-1795 年) 。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 ”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 。同时著有【打手歌】 、【十三势行功解】 、 【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

2、、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

3、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

4、“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二、译文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接应;对手动作慢来,我就顺应缓慢而相随。对抗机势虽然瞬息万变,其着势也多种多样,但应对的理法是一致的,不变的。劲力的规律蕴藏在着势之中,只有熟练地掌握每一

5、着势,才能逐渐领悟到劲力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达到应运自如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如不经历长期的刻苦练习而达到着势纯熟的程度,是不能通然开窍而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的。颈部放松,头部端正。腹部松驰,内气下沉于丹田。运动时身体的重心要稳定,力求平衡。身体的虚实转换须层次分明,富有节奏并要迅速和隐蔽。对手在我左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右侧,左侧呈虚的姿态;对手在我右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左侧,右侧呈虚的姿态。以高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提升到最高位;以低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俯降到最低位,总之不给对手留有超过我之高位或低位的机会和条件。向对手进击,应以连续性攻击为最好,

6、不给对手还手和喘息的机会;而退守时,决不恋战,退得越快越好,不留给对手连续攻击的可能。进击程度的把握,应依据机势变化而定,如不利于我继续进击时,哪怕多加一只羽毛的长度都将为过。而退守之快就连苍蝇瞬息着落的机会都不应有。我的着势和意图是隐蔽的,对手无法知道,而对手的情况我却了如指掌。凡在对抗中常胜不败者,大都是应用了这些计谋和手段。拳术有很多门派,着势也各有区别,但不外乎都是以力量和速度作为制人取胜的前提和条件的。力量大优势于力量小,动作慢不及动作快,这些只是人体自然条件的本能作用,与劲力的规律及使用是没有关系的。比如“四两拨千斤”是以小胜大的例子,这显然不是靠所谓力大取胜的。再看年迈的老人能够

7、抵御众人的情形,依靠单纯的快又怎能做得到呢?!身体站立要象秤杆(称东西时)那样匀衡平稳,身体运动起来要象车轮那样圆活自如。身体的重心偏沉于一侧便于机动灵活;身体的重心落实于双脚即为双重,灵活受限,反应迟滞。每见到那些下了多年苦功而不能化解来力的人,大都是一开始就被对手牵制住,从而丧失了主动和灵活,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虚实转换的原理以及双重之病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双重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粘是为了化走来力,而化走来力则须由粘来完成,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这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只有懂得阴阳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及变化,才能懂得劲力的原理

8、和规律。而后在劲力规律的指导下,拳术就会越练越精;再加以思考和总结,劲力的使用就会逐步达到随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了。太极拳以“以静制动” 、 “后发制人”为主旨,即以“以柔克刚”、 “借力打人” 、 “后发先至”为其行拳准则。这是“舍己从人”之策。但有很多人以我为主,拼力抢先,硬打硬进,虽然这些同是技击之术,但这种“舍近求远”与“舍己从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习太极拳的人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辨明。这就是关于太极拳原理的论述。三、解析【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一书。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这里的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9、。古人认为:阴阳是人体内在之本,主宰人体的生命运动,人体的肢体运动归源于人体内在的阴阳运动。二者即为表里。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体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 太极十三式歌中“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 ,说的就是中医学说中人体阴阳本位的所在。由此化转为外在形式即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阴阳学说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也是一致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指分开、分界。意指运动时阴阳之间分明的主次关系,即阳为主导,阴为辅助,彼此消长。静,相对运动而言,是暂时性的。合,指阴阳之间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而不是合二为一或合归为一体。阴阳本是矛

10、盾,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中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把“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理解为运动时阴阳分开,静止时阴阳两者就合归于一体,这样就否定了阴阳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于此就没有阴阳可言了。【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阴阳学说之根本法则,是阴阳平衡转化规律。 “无过不及”是说动作要适度,不可因过度而破坏平衡。“随曲就伸”是说平衡的要领和方法。总之要遵循阴阳平衡转化规律,即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变化和发展。【刚我柔谓之走】刚,指强力、刚劲。走,指化走来力、使来力落空。此句意为不要以强力与对手正面抗衡,应顺势引入来力使其化解;同时也为我防守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柔的方法和目的。【我

11、顺人背谓之粘 】顺,指顺应、顺随。背,指被迫、不顺。粘,指近身、贴靠。粘法之术是太极拳术中以柔的方式化解来力的方法之一,共“沾粘连随”四法。这里粘则代表四法,为总称。粘的目的是为了走,是走的前提,二者为因果关系。即粘是因,走是果。【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拳以他人为中心、以我为顺随既舍已从人的行拳策略,是其“以静制动” 、 “后发制人”之主旨的需要,为其服务。【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这里的变化指二个方面:一是对抗双方各自所处的形势的有利或有弊,以及主动与被动等变化。二是对抗双方各自着势的变化。这两个变化在技击中固然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但不管它如何变化,而太极拳术“以静制

12、动” 、 “以小胜大” 、 “后发先至”的行拳策略则不应其变化而变动和改变。所以动急要急应,动缓要缓随。太极拳术趁其势借其力、以柔克刚、后发先胜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此。【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着熟,指着势和招法的熟练程度。懂劲,指劲力的规律。神明,意指象神一样自由自在、出神入化。贯通,指一通百通、全面通晓。此句意在告戒:通晓太极拳劲力之路就在于一着一势的勤学苦练和细心揣磨,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除此无其它捷径可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领,指颈部;虚领,指颈部自然放松。气,指人体内气。丹田,即穴位,位于人体脐部。太极拳家认为:“顶劲,头容正直,神贯顶,

13、不可用意,用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领自然之意”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 。而气沉丹田,气血将充实于下,下体坚实,重心稳固。【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意如译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重和右重在此处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身体的重心在左侧或右侧;二是指左侧或右侧的处境重要、紧急;三是左右两侧同时处在不利状态,但相比之下左侧或右侧比另一方更重要。本文所译概括了这三种含义。如不加背景而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我左侧的肢体如感重意,就将左侧肢体变虚;我右侧的肢体如感重意,应将右边之重隐去(重心隐不去,只能移到左边) 。显然这种没有前题条件的移来移去的做法是相互矛盾的,没有意义,实际中让人无从理解和操作,

14、这样理解必然是违背原文本意的。【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弥,为满、更加之意。仰,指身体仰起的姿态。俯,指身体下低的姿态。仰和俯是指我的姿态,而不是对手。不能把此句理解为:对手仰攻而我就升高,对方俯袭而我就落低。仰攻是从下向上的攻击方式,而我的身体就此升高,那正中对手下怀。俯袭是从上向下的攻击方式,意为俯冲,而我的身体就此落低,结果必是自投绝境,不打自趴无退路可走,如此拙劣之法不会是原文本意。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指进击、攻击。长,指攻击的进程。退,指退却、退守。促,指短暂、快速。意如译文。同样,进与退是接应上文指我的战术策略,而不是对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句以比喻的形式对“

15、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行约束和补充。而这不是说:衡量敌劲轻重的准确性,不可有一根羽毛份量的误差;感觉的敏锐程度,要使苍蝇、蚊虫都落不到我的身上。因为,如此高精端的拳术技能不仅常人做不到,大师们也做不到,然而即使做到,那么在瞬息万变的技击过程中也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认为此句只在借以形容,这不仅上下语意不对,而且这种不客观不现实的形容即而成为夸张和玄虚,有悖于太极拳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英雄,指长胜不败者,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受尊重和敬仰的人。盖皆,指全部。及,指达到。太极拳法讲究的是内动。所谓内动是内气、内脏、深层肌纤维及由身体重心隐藏的运动。而外动则是由内动的主

16、导及带动下而发生的,拳家有“内不动,外不发”之说。正是由于我的的意图和着势隐蔽于内,不易被对手察觉,所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在情理之中了,固而知彼知己长胜不败。【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斯技,指拳术。旁门,指其它拳派。中国拳术分内家与外家两大派系。内家以太极、八卦、形意为代表;外家以少林拳为代表。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内家主静,形式上柔和平静,神气内合;外家主动,动作上神气逼人,动作迅速。内家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外家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在技击原则及方法上:内家强调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外家要求动中取胜,先发制人。内家讲发放是指发放对手之劲,将控制的对方之劲向放箭一样发出

17、(打击是打对方的身体) ;外家拳用局部肌肉伸缩的力量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紧张,可将人一拳击倒,但很少将人打出丈外。内家拳整体发力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用力很小,便可将对手轻易发出丈外。这里旁门指外家而言,并把力量和速度作为其主要的特点和特征。【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这里“有力打无力”是单纯就力量本身而言的,所以“打”代表对比之意,当优于讲,而不是打击或打败之意。 “手慢让手快”是单纯就速度而言的, “让”代表对比之意,当不及讲,不代表让给或输给。 “先天自然之能”是针对力量和速度本身而言的,其意思是人体自然条件的本能作用。如解释为“人的天赋自然的本能”那

18、就错了,因为人的力量和速度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此句以两个现实例子为实据,说明单纯的力量和速度在对抗中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说明掌握和利用劲力的规律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这并不否定最终在决胜点上力量和速度将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只是不主张一味地追求力量和速度,而主张借敌之力为我之力,借敌之势为我之势,借敌之速为我之速。这是我之力量和速度的来源。【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秤准,指象秤称东西一样平稳精准。对此还有一种“立如平准”之说,解释为“立身要象天平那样中正不偏。 ”二者的意思虽大同小意,但求证起来, “平准”一词应是后人笔误。在原著作者王宗岳

19、所处的清乾隆年间,民间还没有天平这种外来洋物,很难想象当时会有对此所指的“天平”一词,也很难想象作者会用一件人所不知的东西来作此通俗比喻的。 “立如秤准”应是原著之词。【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指身体的重心偏于一侧。双重与偏沉相对应,指身体的重心落实于双脚。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目的是要永远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此句是对虚实转换最基本的要领和规律的总概括。对“双重则滞”还有一种解释:你以重力打来,我以重力相应,两力相顶即为双重,由此我的“劲路发生重滞而停顿了。 ”这种解释有失偏颇。因为既然是双重,结果也必然是双滞,即是我滞你也滞的平手,因而就谈不上原文后面“率皆自为人制”的问题。再有两

20、力相抵,是“有力打无力” ,力大则胜,所以如果我的力大就谈不上滞的问题;反之如果我的力小,结果应是败也不是滞。 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中说:“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 ”太极拳说十要中说:“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对此大师之言讲的也是身体的重心与灵活和迟滞的关系,而不是所谓的两力相抗。【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纯功,指苦功。运化,指操作和应用。人制,指被人牵制,失去灵活和主动。此句指出双重之病的后果及原因,是对前面“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概括和总结。【欲避此病

21、,须知阴阳】意如译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粘与走的关系:粘是走的因,走是粘的果;没有粘就无所谓走,没有走也就无所谓粘。二者对立统一。太极拳术以阴阳平衡转化规律为原理,强调以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解释和规范拳技的基本理法。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阳二者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都是以互为前提而存在的,没有其中的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所谓阴阳消长,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阴阳对立的,始终处于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变化状态。太极拳把“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是妙手”作为

22、阴阳之间相互消长的最佳比例,这样可以永远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所谓阴阳转化,就是依据机势变化来调整我的姿态变化,以其顺应机势而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稳固。技击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你进我退、沾粘连随”等技法和策略,都体现并符合于此阴彼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这个原理。这是太极拳“一阴一阳之谓拳” 、 “顺阴阳而运动”的根本理法。因此太极拳家主张:“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须明阴阳相济之义” 。这是习拳者懂得劲力原理和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意如译文。【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术的主旨及行拳

23、法则。其含义就是以他人为中心,以我为顺随。即在技击中由他先行出招,发力来攻,而我以后手顺随引入使来力落空,我的任务和使命是在其劲路后面的着力点上,猛然地加以助力击打,使他彻底失衡而被狠狠击倒或摔出。如此这不是我主动出击,力量的来源也不于我而在于他,我只是化走了来力而使他失去平衡,然后再以击打和击撞的方式加力给他,促使他更加的不平衡,这就是太极拳术的真义所在。纵然,太极拳术有很多攻击要害的狠着,如“白蛇吐信” 、 “指裆锤”等,但这些招术往往都是以诱招使用,不狠不毒而不足以让对手接招,所以这些着势的运用无不是在先引后化而再发出的,着力点虽然直指要害,但目的不是打击要害(打击要害是外家所倡导的招术

24、,有臂力即可,不需要借以全身和他人之力) ,而是要通过逼打要害促使对手被迫接招从而改变敌之劲路,然后顺势加以重力击打将对手一举发放。但有很多人不解真谛,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从而自作主张,抢先逼进,硬打硬拼,这就是不趁其势、不借其力而“舍近求远”的拙劣之法。【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太极拳的功夫,主要的不是力大手快的拳脚功夫,而修练的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这是典型的作为太极拳理论之基础的道家思想。所以它从不主张主动攻击别人,它的拳架设计和各种招式都是以对方先行出招、强势逼进、巨力打我为前提的。因此对方来的急打的狠,他就将败的急败的狠;反之如对方不前来打我,那么我的太极拳术除强体健身、休身养性外则是毫无派场的。所以太极拳虽然属于技击之术,但技击不是它的目的而是它的防御手段,如果把目的和手段颠倒处置,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是为论” ,即结束语,意为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